非共轴次加载面模型及其对地基承载特性的模拟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弹塑性模型在模拟地基承载力时无法考虑土体非共轴塑性变形的问题,通过将改进的非共轴理论引入次加载面模型建立一个新的非共轴塑性模型,并通过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将模型嵌入ABAQUS软件中.然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超固结度情况下的黏土地基承载特性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非共轴塑性时,预测的最大沉降量随着非共轴塑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大;非共轴塑性模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与地基土的超固结度有关.此外,当非共轴塑性模量减小为土体剪切模量时,预测的最大沉降量会受到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当实际的非共轴塑性模量小于剪切模量时,在地基工程中应考虑非共轴塑性变形的影响以保证安全性.
其他文献
为了得到煤层群重复采动作用下被保护层的渗流特性,总结出被保护层所承受的应力路径,分为加载、卸载和恢复3个阶段,基于自制的受载煤体注气驱替瓦斯测试仪,进行模拟重复采动影响渗流实验,分析完整和带有贯穿裂隙2类煤样在此路径下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重复采动作用会对煤体产生损伤,采动次数越多,渗透率变化越明显,卸载阶段是煤样渗透率变化的主要阶段.(2)加载阶段两类煤样的应力敏感性随采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卸载和恢复阶段的应力敏感性随采动次数增加而升高,第一、二次采动作用完整煤样应力敏感性大于裂隙煤样,第三次
护盾式TBM隧道管片与围岩之间间隙采用豆砾石回填后注浆形成回填层,回填层及其状态对隧道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回填层对隧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分析护盾式TBM隧道施工中的力学响应特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回填层松散时,管片受到地层的约束及支撑作用有限,管片的支护性能无法充分发挥,围岩易产生松弛与塌方,管片的结构受力、张开、错台以及地表沉降会出现明显的增加;回填层注浆固结后,围岩、管片、回填层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隧道的力学特征趋于稳定;豆砾石吹填体积是护盾式TBM施工阶段隧道受力与变形的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22F井区地质情况复杂,储层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效率.准确把握油藏各层间的注水情况是进行油藏治理的重要前提,对于编制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吸水剖面预测方法,利用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建立吸水剖面预测模型,根据油藏的地质参数和动态生产资料预测各注水井在整个开发时段内的吸水剖面演化规律,从而为合理生产配置和注采方案调整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在埕岛油田22F井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X
及时准确地掌握油井的工况,对于油田安全高效生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油田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示功图等油井生产动态监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采集,并积累了海量数据,亟待进一步挖掘利用.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引领油井工况诊断技术升级.为此,依托4000余万组涵盖不同油藏类型油井的历史动态监测数据,制备了涵盖5大类37种工况类型的油井工况诊断样本集,在此基础上,选择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个性化设计了面向油井工况诊断问题的卷积神经网络(OWDNet),包含26层590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基地,以发育大规模多时代、多旋回花岗岩和独特的中生代铜钼钨锡铌钽铍铀等大规模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作用而闻名于世.华南地区稀有金属(W-Sn-Nb-Ta-Li-Be)成矿作用主要与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岩密切相关.稀有金属矿床的分布受区域性断裂控制,主要集中于南岭地区和钦-杭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伟晶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火山岩型、接触交代岩型(包括矽卡岩型和条纹岩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沿钦-杭大断裂两侧分布;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钦-杭大断裂花岗岩型
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研究区境内外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西昆仑及邻区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划分为8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1)古元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2)中元古代层控碳酸盐岩型铁铜金矿床成矿系列;(3)志留纪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矿床成矿系列;(4)晚
溢流是钻井作业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如果对溢流监测与诊断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井控风险,甚至井喷.钻井现场监测数据较多,直接采用这些数据作为溢流诊断模型的输入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影响模型的准确率,并且在诊断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溢流样本数据标记代价较高的问题.为此建立了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半监督极限学习机(KPCA-SSELM)的钻井溢流诊断方法.首先利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算法对钻井各参数进行信息整合,提取其主成分以反映原数据的核心信息,然后选用半监督极限学习机(SSELM)算法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利用现场钻
心墙堆石坝是一个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系统,充分围绕不确定性开展心墙堆石坝服役可靠度评估与预警方法的研究,对科学评价其服役安全性态、提升大坝风险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实际工程中部分不确定性参量样本资料少、概率分布型式多依赖经验确定等不足,给传统概率可靠度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将非概率可靠度分析方法应用于心墙堆石坝服役性态分析中,在对不确定性参量表征模型探研基础上,研究构建基于尺寸比例因子的心墙堆石坝非概率可靠度计算模型,结合心墙堆石坝非概率目标可靠度分级标准的制定,提出基于非概率可靠度的心墙堆
以瓮福磷矿穿岩洞矿区的矽卡岩作为研究对象,置入自行设计的湿度控制装置49d,期间设置4个湿度等级(70% RH,80% RH,90% RH和100% RH)与多个时间节点,对试件的孔隙率、质量和尺寸进行跟踪测定,并开展常规单、三轴压缩试验,结合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分析试件在高湿作用过程中的微细观结构、质量损失、腐蚀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强度、变形、力学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 表明:(1)矽卡岩结构疏松程度与高湿作用时间成正相关,原致密层状结晶形态向团絮状形态转变,并伴有微裂隙产生,其宽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2
为缓解电渗法加固疏浚淤泥过程中土体开裂严重的问题,通过在疏浚淤泥中添加聚丙烯纤维的方式提高电渗处理效果.通过设计3种纤维长度(6,9,12 mm)和5种掺入比(0.1%,0.2%,0.3%,0.4%,0.5%)下室内电渗模型试验,对电渗固结过程的排水量、电流强度和电势值进行监测并测量试验前后的含水量及十字板抗剪强度,探究不同长度和掺入比的聚丙烯纤维对于电渗法固化疏浚淤泥的改进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聚丙烯纤维长度及掺入比对电渗效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聚丙烯纤维加入疏浚淤泥后可有效抑制电渗过程中土体产生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