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外的幼儿声乐中的意象效应专家一致认为:从幼年开始就让儿童感受到声乐的魅力,体会其中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声乐欣赏中与他人互动,并带来更为愉悦的享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声乐对于培养幼儿人格的重要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声乐意象的教育被深度发掘,成为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声乐教学中的意象效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成长营造更宽松、更愉悦的环境。
【关键词】幼教声乐;意象效应;素质教育
引言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吧,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歌曲创作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以节奏与旋律为基础,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以及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笔者认为“意象效应”在歌曲创作中的创新运用,给歌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声乐中的意象效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领域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意象的产生和运用
(一)意象在声乐中的产生
在歌曲创作中,意象效应是创作者对其自身的意识,它是歌曲创作者脑机能通过作品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意象效应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歌曲创作的产生也经历三阶段:一是客观作品的自我;二是主观创作的自我;三是社会体现的自我。
(二)意象在声乐中的运用
马克思指出:意识即存在。在歌曲创作当中,具有主观和客观意识的存在,包含着主观意识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关系。意象效应的形成需要从认知、情感、意识三个方面实现融合,通过自我意识、体验与调节形成创造基础。在当前文学学术领域,对于主体意识的讨论研究逐渐升温,不少研究者提出文学创作必须体现自我意识。若将此理论嫁接到幼教声乐中,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二、幼教声乐中的意象效应
(一)幼教声乐中气息的意象效应
幼教声乐教师要想舒展自如地展示自我,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撑老师的演唱,方可让声音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气动则声发”与“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为气息的科学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幼教声乐教师能否在上课中合理科学地控制气息中“松”与“紧”的 关系,就决定了幼儿园的孩子能否张弛有度地演唱歌曲。在央视少儿频道中的《音乐快递》节目中的小选手,年纪小小能够合理地控制气息进行演唱,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唱功,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
(二)幼教声乐中歌词的意象效应
词为心声。歌词在歌曲创作中,从原创层面而言,歌词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础内容,词语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成为完整的歌曲。在文艺歌曲创作中,需要体现出歌词创作的文学性,可以从古典市场当中汲取营养。歌剧则是以咏叹调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词创作中需要体现出生活化和文学化。民歌则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一般以直抒胸臆的歌谣作为歌词的写作素材。在幼教声乐中,将意象效应创新地运用于幼教声乐的歌词中,赋予其更多自我的色彩和艺术魅力。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先从歌词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使孩子们真真正正喜欢唱儿歌。
(三)幼教声乐中旋律的意象效应
旋律的构成音乐的脉搏,傅赋予音乐以生命力。优美的音乐旋律当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歌曲创作当中,需要有音效、节拍、律动、感应等多重因素相融合,意象效应使幼儿心灵感应在不同的旋律下产生变化,或轻柔惬意,或欢快开朗,或婉转凄切,这些旋律的变化能带动幼儿感官和心理发生联动效应。儿歌中的旋律多以明快轻松而又节奏感特别强居多,其艺术魅力自不言表,意外的收获便会是情理之中所致。若没有意象效应的积极引导,作品是不会感动幼儿园的孩子们的。
(四)幼教声乐中情感的意象效应
在古今名著当中,有不少关于音乐情感的描写,在此类文学作用当中,音乐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反衬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与情感变化。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变化、注重意象效应的感染力,能够使音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像经典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格桑拉》、《妈妈的吻》等,在音乐多元化的今天,意识的创新应用,更加透彻地阐释了作品的新意义。
三、意象效应在幼教声乐中的发展趋势
(一)家庭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声乐意象的研究可以看到,幼儿时期的声乐培养并不是针对人数人的精英教育,并不是将幼儿培养成未来的音乐家。而是在声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去聆听、去感受,从声乐中获得更完美的心理感受,以培养幼儿更完善的人格。家长需要意识到,知识技能并不是进行声乐教育的唯一目标。这也是未来家庭对幼教中意象效应重视的趋向。
(二)学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幼儿园在声乐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尤其以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为基础,尝试开展声乐意象教育,着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意象效应逐渐成为幼儿园常规课程的一部分,促进幼儿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序开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社会的发展趨势
声乐中意象效应对幼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是大势之所趋人心之所需。在当前声乐中的意象效应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注重幼儿声乐中的意象效应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伟.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赵晶.张书绅声乐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付裕坤.高专幼儿专业声乐教学点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朱筱.论邹文琴民族声乐教学特点及其贡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粟进英,赵菁.课外活动在美国[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
[6]王克永.论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特点及其贡献[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年.
[7]王颖.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实践[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8]王娜.电视选秀节目对民族声乐教学影响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敏怡(1990—),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幼教声乐;意象效应;素质教育
引言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吧,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歌曲创作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以节奏与旋律为基础,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以及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笔者认为“意象效应”在歌曲创作中的创新运用,给歌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声乐中的意象效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领域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意象的产生和运用
(一)意象在声乐中的产生
在歌曲创作中,意象效应是创作者对其自身的意识,它是歌曲创作者脑机能通过作品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意象效应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歌曲创作的产生也经历三阶段:一是客观作品的自我;二是主观创作的自我;三是社会体现的自我。
(二)意象在声乐中的运用
马克思指出:意识即存在。在歌曲创作当中,具有主观和客观意识的存在,包含着主观意识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关系。意象效应的形成需要从认知、情感、意识三个方面实现融合,通过自我意识、体验与调节形成创造基础。在当前文学学术领域,对于主体意识的讨论研究逐渐升温,不少研究者提出文学创作必须体现自我意识。若将此理论嫁接到幼教声乐中,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二、幼教声乐中的意象效应
(一)幼教声乐中气息的意象效应
幼教声乐教师要想舒展自如地展示自我,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撑老师的演唱,方可让声音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气动则声发”与“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为气息的科学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幼教声乐教师能否在上课中合理科学地控制气息中“松”与“紧”的 关系,就决定了幼儿园的孩子能否张弛有度地演唱歌曲。在央视少儿频道中的《音乐快递》节目中的小选手,年纪小小能够合理地控制气息进行演唱,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唱功,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
(二)幼教声乐中歌词的意象效应
词为心声。歌词在歌曲创作中,从原创层面而言,歌词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础内容,词语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成为完整的歌曲。在文艺歌曲创作中,需要体现出歌词创作的文学性,可以从古典市场当中汲取营养。歌剧则是以咏叹调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词创作中需要体现出生活化和文学化。民歌则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一般以直抒胸臆的歌谣作为歌词的写作素材。在幼教声乐中,将意象效应创新地运用于幼教声乐的歌词中,赋予其更多自我的色彩和艺术魅力。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先从歌词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使孩子们真真正正喜欢唱儿歌。
(三)幼教声乐中旋律的意象效应
旋律的构成音乐的脉搏,傅赋予音乐以生命力。优美的音乐旋律当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歌曲创作当中,需要有音效、节拍、律动、感应等多重因素相融合,意象效应使幼儿心灵感应在不同的旋律下产生变化,或轻柔惬意,或欢快开朗,或婉转凄切,这些旋律的变化能带动幼儿感官和心理发生联动效应。儿歌中的旋律多以明快轻松而又节奏感特别强居多,其艺术魅力自不言表,意外的收获便会是情理之中所致。若没有意象效应的积极引导,作品是不会感动幼儿园的孩子们的。
(四)幼教声乐中情感的意象效应
在古今名著当中,有不少关于音乐情感的描写,在此类文学作用当中,音乐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反衬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与情感变化。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变化、注重意象效应的感染力,能够使音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像经典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格桑拉》、《妈妈的吻》等,在音乐多元化的今天,意识的创新应用,更加透彻地阐释了作品的新意义。
三、意象效应在幼教声乐中的发展趋势
(一)家庭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声乐意象的研究可以看到,幼儿时期的声乐培养并不是针对人数人的精英教育,并不是将幼儿培养成未来的音乐家。而是在声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去聆听、去感受,从声乐中获得更完美的心理感受,以培养幼儿更完善的人格。家长需要意识到,知识技能并不是进行声乐教育的唯一目标。这也是未来家庭对幼教中意象效应重视的趋向。
(二)学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幼儿园在声乐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尤其以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为基础,尝试开展声乐意象教育,着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意象效应逐渐成为幼儿园常规课程的一部分,促进幼儿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序开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社会的发展趨势
声乐中意象效应对幼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是大势之所趋人心之所需。在当前声乐中的意象效应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注重幼儿声乐中的意象效应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伟.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赵晶.张书绅声乐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付裕坤.高专幼儿专业声乐教学点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朱筱.论邹文琴民族声乐教学特点及其贡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粟进英,赵菁.课外活动在美国[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
[6]王克永.论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特点及其贡献[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年.
[7]王颖.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实践[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8]王娜.电视选秀节目对民族声乐教学影响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敏怡(1990—),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