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如果现在就“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对当今中学生进行调研的话,其结果定会让所有语文工作者尴尬和吃惊的。我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自己念高三那会儿,虽是文科,成天就紧紧抓住数学和英语,不到头晕脑胀之时是不会去拿语文课本的。现在可好了,历史又轮回了——我的学生也象我当年一样,仅是把语文当作其他学科的“调味”课程。究其个中原由,复杂得很。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现在已没有理由不给语文学科“美美容”。
让语文课美起来,先得让学生们乐起来。
如果学生们快乐不起来,语文课再美再妙也都是白搭。当今的中学生实在是太可怜了一个初三学生,各种复习资料超过二十本,每天晚上十二点睡觉算是作业少。如此学习,有什么乐趣可言,再美再好的学科也美不起来。
我时常这样想:语文是学生们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的积累,她不必象数理化一样需要反复的演练。尤其在强化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让他们乐。如果连语文教师也不让出时间来,谁还会给他们挤出时间来乐?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玩笑而已,我并非大圣人,但我深知学生们的苦衷。)我真希望做语文教师的能比其他教师有更广阔的心胸。当然,“让”时间也得有理有节。(这仿佛又有些功利主义了,没办法!学生语文考砸了又咋办?)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起来呢?
一、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教《中国的石拱桥》时,我出示自己用塑料片做的教具,让几位学生前来架桥,有的架拱桥,有的架梁桥。通过两桥外形的比较,学生得出结论一: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接着,我用语文书分别放在拱桥和梁桥上(拱桥纹丝不动,梁桥立刻折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二:拱桥比梁桥结构坚固。我又顺势发问: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历史悠久”这一特点。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因之而深爱上语文的。
二、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堂课都是一样的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当然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教师应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大胆拿来和创新,为我所用。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有味,从而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三、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语文她并不难,她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课堂上除了讲读写听说自身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规律。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功亏一篑。例如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害怕学习文言文,老师可适时教给他们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宁鸿彬老师所创。)第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习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语文的习惯尤为重要。笔者就语文作业方面曾进行过很多次改革,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时至今日,我以为自己目前实施的“语文常规作业策略”较为合理,现将具体要求录于此:1.每天收集一条论据;2.每天练习写楷体字5分钟;3.每天做知识卡片一张;4.每周完成一篇随感。5.每周收集一篇美文。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作为教师定要事事为学生着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力争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多留些时间给他们自己,别让他们成了教师手下的“木偶人”。要把他们从炼狱般的日子里解救出来,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快乐!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还得让学生们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们动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例如,有些同学读了《红楼梦》以后,觉得其中的人名很有意思,老师可顺势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红楼梦》中的取名艺术。还比如有些同学见到“麦当劳”生意火爆,老师也应适时的引导他们,让他们探究“麦当劳”餐厅的经营方式,从而真正的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实际上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的“成果”不一定多全面、多辉煌,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甚至提出一种新见解,都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这种探索,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必须得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如果你再来问“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时,其结果定会使你无比激动和震惊!
有美从语文课堂中来,不亦说乎?
如果现在就“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对当今中学生进行调研的话,其结果定会让所有语文工作者尴尬和吃惊的。我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自己念高三那会儿,虽是文科,成天就紧紧抓住数学和英语,不到头晕脑胀之时是不会去拿语文课本的。现在可好了,历史又轮回了——我的学生也象我当年一样,仅是把语文当作其他学科的“调味”课程。究其个中原由,复杂得很。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现在已没有理由不给语文学科“美美容”。
让语文课美起来,先得让学生们乐起来。
如果学生们快乐不起来,语文课再美再妙也都是白搭。当今的中学生实在是太可怜了一个初三学生,各种复习资料超过二十本,每天晚上十二点睡觉算是作业少。如此学习,有什么乐趣可言,再美再好的学科也美不起来。
我时常这样想:语文是学生们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的积累,她不必象数理化一样需要反复的演练。尤其在强化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让他们乐。如果连语文教师也不让出时间来,谁还会给他们挤出时间来乐?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玩笑而已,我并非大圣人,但我深知学生们的苦衷。)我真希望做语文教师的能比其他教师有更广阔的心胸。当然,“让”时间也得有理有节。(这仿佛又有些功利主义了,没办法!学生语文考砸了又咋办?)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起来呢?
一、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教《中国的石拱桥》时,我出示自己用塑料片做的教具,让几位学生前来架桥,有的架拱桥,有的架梁桥。通过两桥外形的比较,学生得出结论一: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接着,我用语文书分别放在拱桥和梁桥上(拱桥纹丝不动,梁桥立刻折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二:拱桥比梁桥结构坚固。我又顺势发问: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历史悠久”这一特点。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因之而深爱上语文的。
二、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堂课都是一样的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当然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教师应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大胆拿来和创新,为我所用。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有味,从而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三、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语文她并不难,她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课堂上除了讲读写听说自身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规律。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功亏一篑。例如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害怕学习文言文,老师可适时教给他们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宁鸿彬老师所创。)第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习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语文的习惯尤为重要。笔者就语文作业方面曾进行过很多次改革,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时至今日,我以为自己目前实施的“语文常规作业策略”较为合理,现将具体要求录于此:1.每天收集一条论据;2.每天练习写楷体字5分钟;3.每天做知识卡片一张;4.每周完成一篇随感。5.每周收集一篇美文。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作为教师定要事事为学生着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力争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多留些时间给他们自己,别让他们成了教师手下的“木偶人”。要把他们从炼狱般的日子里解救出来,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快乐!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还得让学生们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们动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例如,有些同学读了《红楼梦》以后,觉得其中的人名很有意思,老师可顺势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红楼梦》中的取名艺术。还比如有些同学见到“麦当劳”生意火爆,老师也应适时的引导他们,让他们探究“麦当劳”餐厅的经营方式,从而真正的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实际上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的“成果”不一定多全面、多辉煌,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甚至提出一种新见解,都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这种探索,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必须得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如果你再来问“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时,其结果定会使你无比激动和震惊!
有美从语文课堂中来,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