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摘 要 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过程,整个过程贯穿着运动员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归纳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始训及成才年龄,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成才运动员的实际事例作为铺垫,提出体育院校培养运动员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及此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培养途径 优秀运动员 体制
一、前言
根据国家的国情体制和运动员的需要,世界上竞技体育强国各有其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对于运动员培养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迈进。其中,通过体育单招考试吸纳来自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普通考中和专业队的优秀运动员,使其得以在体育院校学训结合模式下继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就是之一。体育单招是部分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简称,是指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部分院校可以对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分析法对体育院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近几年来实行单招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至2011年,有资格进行运动训练专业单招的院校有80所,其中34所为示范类院校;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的院校也达到了45所。通过此研究表明以下几点:
(一)根据人体生理学的特点,各个竞技项目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始训年龄和成绩到达顶峰的年龄。除个别难美类项目之外,体育院校的适读年龄是大多数体育项目成才的高峰期,运动员在就读大学期间,学生的普遍年龄都在17~23岁,这给其中一些项目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运动成绩还有发展的空间。
(二)纵观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人才培养的主体、培养的途径、培养经费来源渠道、培养的目标等都是从单一走向多元与交叉融合,最终形成如图1所示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传统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学训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学习的重视会导致无法保证体育训练的练习时间,放弃学习对运动员在生活、专项上的认知能力和未来就业前景留下隐患。
图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图
(三)将竞技体育和高校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进行体教结合,对运动员灌输训练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高运动成绩;另一方面可以使运动员名正言顺的获取大学本科文凭,免除退役后没有相应知识的空文凭的后顾之忧。
(四)在体育院校中,体育院校对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无论在硬件师资还是在科研条件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个体育院校也已经在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体育院校在体育方面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为运动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提高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平台;
(六)体育院校的校企结合模式为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实习或毕业之后的就业提供岗位,做到学有收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四、结论与建议
许多体育项目运动员达到竞技高峰的年龄都在18岁之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优秀运动员具备其一定的可行性,在运动员培养模式多元化的今天,运动员们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培养方式。此外,体育院校在硬件设施、师资人才、科研条件、优秀运动员储备等方面具备其优势性,此培养模式对于运动员们来说,一方面可以继续自己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一方面也能学到广泛的科学知识,这无论是对于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还是对于运动员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就业都是一个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伟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与演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4-116.
[2] 赵亮,郑念军,钟炼,韩炜,赵可伟,赵岱昌,陈勇,于涛,刘广胜.中国和俄罗斯摔跤后备人才培养中关键问题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2:61-66.
[3] 王文秀,赵云娟,沈勋章,毛传桅.上海优秀运动员选材与成才率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80
[4] 曹春梅,刘钰,陈小平.优秀网球运动员成长过程及网球项目特征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21-124.
[5] 胡秉娇.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
[6] 丁玲玲.乒乓球运动员过早专业化训练弊端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8.
[7] 高欢.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2:103-104.
[8] 王文秀,赵云娟,沈勋章,毛传桅.上海优秀运动员选材与成才率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75-80.
[9] 孙会山.试论男子篮球运动员基层科学选材[M].山东师范大学.27.
[10] 胡国良.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
[11] 黄剑平,厉丽玉.游泳运动员始训年龄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4.2.36-39.
摘 要 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过程,整个过程贯穿着运动员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归纳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始训及成才年龄,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成才运动员的实际事例作为铺垫,提出体育院校培养运动员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及此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培养途径 优秀运动员 体制
一、前言
根据国家的国情体制和运动员的需要,世界上竞技体育强国各有其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对于运动员培养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迈进。其中,通过体育单招考试吸纳来自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普通考中和专业队的优秀运动员,使其得以在体育院校学训结合模式下继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就是之一。体育单招是部分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简称,是指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部分院校可以对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分析法对体育院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近几年来实行单招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至2011年,有资格进行运动训练专业单招的院校有80所,其中34所为示范类院校;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的院校也达到了45所。通过此研究表明以下几点:
(一)根据人体生理学的特点,各个竞技项目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始训年龄和成绩到达顶峰的年龄。除个别难美类项目之外,体育院校的适读年龄是大多数体育项目成才的高峰期,运动员在就读大学期间,学生的普遍年龄都在17~23岁,这给其中一些项目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运动成绩还有发展的空间。
(二)纵观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人才培养的主体、培养的途径、培养经费来源渠道、培养的目标等都是从单一走向多元与交叉融合,最终形成如图1所示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传统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学训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学习的重视会导致无法保证体育训练的练习时间,放弃学习对运动员在生活、专项上的认知能力和未来就业前景留下隐患。
图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图
(三)将竞技体育和高校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进行体教结合,对运动员灌输训练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高运动成绩;另一方面可以使运动员名正言顺的获取大学本科文凭,免除退役后没有相应知识的空文凭的后顾之忧。
(四)在体育院校中,体育院校对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无论在硬件师资还是在科研条件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个体育院校也已经在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体育院校在体育方面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为运动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提高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平台;
(六)体育院校的校企结合模式为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实习或毕业之后的就业提供岗位,做到学有收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四、结论与建议
许多体育项目运动员达到竞技高峰的年龄都在18岁之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优秀运动员具备其一定的可行性,在运动员培养模式多元化的今天,运动员们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培养方式。此外,体育院校在硬件设施、师资人才、科研条件、优秀运动员储备等方面具备其优势性,此培养模式对于运动员们来说,一方面可以继续自己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一方面也能学到广泛的科学知识,这无论是对于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还是对于运动员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就业都是一个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伟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与演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4-116.
[2] 赵亮,郑念军,钟炼,韩炜,赵可伟,赵岱昌,陈勇,于涛,刘广胜.中国和俄罗斯摔跤后备人才培养中关键问题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2:61-66.
[3] 王文秀,赵云娟,沈勋章,毛传桅.上海优秀运动员选材与成才率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80
[4] 曹春梅,刘钰,陈小平.优秀网球运动员成长过程及网球项目特征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21-124.
[5] 胡秉娇.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
[6] 丁玲玲.乒乓球运动员过早专业化训练弊端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8.
[7] 高欢.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2:103-104.
[8] 王文秀,赵云娟,沈勋章,毛传桅.上海优秀运动员选材与成才率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75-80.
[9] 孙会山.试论男子篮球运动员基层科学选材[M].山东师范大学.27.
[10] 胡国良.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
[11] 黄剑平,厉丽玉.游泳运动员始训年龄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4.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