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不平等——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探讨了一个非常原始而古老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是否是平等的?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设,描绘了野蛮人在原始状态中的幸福生活,并指出私有财产出现之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经历的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的政治思想,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平等;不平等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雅各宾党人的思想先驱,西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著名代表。
  卢梭的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新爱洛漪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山中书简》(1763)和死后出版的《忏悔录》(1788)。
  卢梭的著作,代表了被压在封建专制制度底层的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呼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要求,抒发了郁积在卢梭胸中的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憎恨。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卢梭的思想影响十分之深远。直至今日,当我们在拜读他的著作时,仍然会被其中的光辉思想所震撼、所启迪。
  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由献词、序言、小引、正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构成。这是一本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卢梭的另一名著《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体系上,本书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一、主要政治思想
  
  卢梭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确定的,并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另一种不平等则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经过人们的认可而产生的。这种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卢梭认为,只有追溯到自然状态中,了解社会契约产生之前的野蛮人是什么样子的,再从人类的整个发展进程来审视人类的变化,才能真正了解人类在自然状态中的平等是怎样打破的,才能真正认识到人是如何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的。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卢梭描述了人在自然状态里的幸福生活。
  卢梭认为,处在自然状态里的人即野蛮人的需求是十分单纯的。由于野蛮人没有任何知识,只有来源于冲动的欲望,所以他的欲望不会超过他的身体的需要。他说:“我看见他在一棵橡树下吃饱了就睡,悠然自得;哪里有水就在哪里喝,在向他提供食物的树下吃饱了就睡;他的需要就全部满足了。”
  野蛮人和其他动物相比,虽然不如某些动物强,也不如某些动物敏捷,但是他具有一项高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力即学习的能力。正是有了这项能力,人比其他动物更容易适应环境,更容易生存。
  野蛮人在大自然的安排下,最初具有的能力只能是他的本能,他具有的能力纯粹是动物性的。野蛮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十分简单的,愿意不愿意,希望和恐惧可能是他心灵的第一个而且几乎是唯一的活动。但是,卢梭认为,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品质,正是因为这种品质,人才能够在环境的帮助下,使其他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越来越丰富,人的智慧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同时,人的欲望也不断增长,日趋复杂。但是,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历十分漫长的时间。
  卢梭还认为,野蛮人虽然在森林理过着居无定所的孤单生活,但是他们并不是不合群的,他们具有潜在的群居性,一旦由外因的推动,这种群居性就会发挥作用,使他们聚集成某种形式的联合。
  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了批判。霍布斯认为,人的天性是邪恶的,天生就很凶猛,爱寻衅好斗,主动出击,无止无休的和他的同类进行斗争,经常处于斗争状态。卢梭则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人的性情是温和、不好斗的。他认为处在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是非常胆小的,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野蛮人最通常的感受是害怕。卢梭认为,只有在私有制出现之后,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互相斗争、残杀的状态才会出现。
  在善的观念方面,卢梭也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的批判。霍布斯认为:由于人没有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天生是邪恶的。卢梭认为,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坏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没有为善的美德。可以这么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所要的,并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
  卢梭认为,人类具有的唯一的天然的美德是怜悯心,怜悯心能够缓和每个人只知道照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相互保存。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替代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它还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自觉的约束——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野蛮人的欲望和冲动十分之少,再加上怜悯心的约束,他们虽然行事粗鲁但心地并不坏,他们更多注意的是自己不受伤害而无意于伤害别人。
  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野蛮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之后,卢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现象是极不明显的,而且影响微乎其微。那么,这种自然状态中的平等是怎么被打破的呢?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状态的到来呢?卢梭在正文的第二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正文的第二部分,卢梭设想了两次“巨大的变化”,由于这两次巨大的变化,才使处在自然状态的人过渡到社会状态。这两次巨大的变化中的第一次变化是大自然造成的,而第二次的巨变则是冶金和农耕这两项技术带来的。
  在第二部分的开头,卢梭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但是,他又说到:“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或填平他挖的界沟,并大声告诉大家:‘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了地上的出产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个人,你们就完了。’——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使人类少干多少罪恶之事,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受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啊!”这一论断说明:私有观念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点,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
  处在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语言,没有战争,居无定所,没有害人之心,彼此从不联系,甚至个人与个人之间从不认识,各自过着孤单的生活。但是,在各种外因的作用下,例如自然环境的变化破坏了人的生活环境,野蛮人遇到的困难越来越难以自己解决, 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结成小型的群体以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于是出现了初期的家庭。随着家庭的出现,出现了少量的家庭财产和简单的语言。卢梭说,当他们(野蛮人)开始用又硬又尖锐的石头制作斧子,用斧子砍树枝,挖泥土,并用树枝搭建窝棚,敷上黏土和稀泥使之加固。第一次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们分别建立家庭,并拥有某种财产。
  家庭出现之后,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人类感情中最基本的情感——夫妻之情和父子之情开始出现:野蛮人开始结成不同的群,慢慢形成了具有共同习俗和特点的民族。这时,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的智慧得到了提升,各种观念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比较,逐步形成了美和才能的观念;妒忌心开始产生;人们开始评头论足,尊重的观念开始出现;伴随着对强者的关注和尊敬,出现了初级偏爱心——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对他人的轻视,另一方面产生了羞耻心和羡慕心。
  在卢梭看来,这种由小型的群体形成的这种社会状态对人类来说是最好的状态,这段时间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时代。因为这种状态是最不容易发生剧变的状态。那么这种稳定的状态是被什么打破的呢?卢梭认为,冶金和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走向了文明,也使人类走向堕落。在书中,卢梭这样说到:使人走向文明但人类走向堕落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黄金和白银,但在哲人看来却是铁和小麦。
  冶金和农耕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耕作方法和农业,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制作金属用具和推广金属用途的技术。随着金属使用和农业的发展,土地被分割,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私有权。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人们的才能是平等的,那么原始状态中的平等也许还可以继续维持,但是,自然上的不平等在此时却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自然上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并影响和摆布着每个人的命运。由于人与人在自然上的不平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拥有财产的不平等,由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富人与穷人之分。财产的不平等打破了自然状态中的平等状况,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第一个阶段。
  财产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不平等——这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第二个阶段。卢梭认为,由于富人和穷人的处境不同,从此便开始了统治、奴役、暴力和掠夺——因为富人一旦尝到统治他人的甜头,就不去采用其他的致富之道了。由于富人的掠夺行为违背了自然法的法则,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法理上的合法性,也为了保障自己的财产不被别人以暴力的形式掠夺,富人需要与穷人进行协商,通过订立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规章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和法律产生的过程。卢梭认为:“它们(社会和法律)给弱者带上了新的镣铐,使富人获得了新的权力,并一劳永逸地摧毁了天然的自由,制订了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现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夺的行径变成一种不可改变的权利。”由此可见,社会和法律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人与人在政治上的不平等,使经济上的掠夺发展成了政治权力的窃取。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第三个阶段是专制暴力下的不平等。卢梭认为,政治上不平等的继续发展将带来这样的后果:权力完全落人富人、野心家或经验丰富的长者手中,而且他们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演变成了世袭的。此时,人们习惯了自身的奴役和依附的地位,甚至为了生活的宁静,就算加重对他们的奴役,他们也心甘情愿的接受。国家的首领把官职视为自己的财产,将公民视为他们的奴隶和牲畜,将自己视为等同于上帝的列王之王。暴力和专制占据了这个社会,法律和公民遭到践踏,善良的风俗和美德荡然无存,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令于暴君,绝对的盲目服从被视为奴隶们最好的美德。在这个阶段,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达到了不平等的极限。卢梭认为,这个不平等的极限既是一个关闭的圆圈的终点,但也是当初的起点。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形同虚无,一切都以最强者的法律为依据,臣民除了服从主人的意志之外,没有任何法律克循,而主人除了按照他的欲望行事之外,便没有其他的规则来引导——这便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自然状态。不过,这个自然状态有别于最初的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是极度腐败的结果,而不是以前的纯洁的自然状态。
  卢梭虽然怀念野蛮人在自然状态的幸福时光,但是他并没有象伏尔泰等人那样主张返回原始森林,回到自然状态中。卢梭理性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无法避免的。他从未主张将一切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通通拉平,他只是主张:财产以满足个人的真正需要为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应该财产的多寡来划分,而应以个人才能的天然差别来划分。他在书中谴责的是社会状态错误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只有利于富人和统治阶层。他告诉人们:后来的种种进步,表面上看起来是使个人走向完善,但实际上却使整个人类走向堕落。人类由最初的平等状态,跌落了不平等的社会化陷阱。那么,要如何离开这个陷阱,建立公平、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呢?这就是卢梭要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社会契约论》里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简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比同时代的、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百科全书派人物,更富有激进性。恩格斯曾在《反社林论》中指出卢梭此书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同是18世纪中辩证法的杰作。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存在着对抗性。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人们在追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为卢梭在后面的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他的人民主权政治思想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用地布局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在土地空间上的宏观反映,也是人与资源、环境相处关系的外在表现,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直观的反映着城市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结合玉溪市城市布局状况和玉溪市总体规划中的内容,就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好对城市布局的研究,如何科学的规划好城市布局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玉溪市    一、用地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一)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  对城市用地布
期刊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形象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油画中,他们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关注,徐唯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用手中的画笔饱含热情地表这了对这一处在社会底层人群命运的关怀。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画家的社会责任,看到了一位画家切入社会的艺术实践和他所宣扬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责任;人文情怀    在2004年第十届美展中,一幅《工棚》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人们在这幅巨作前静静地仰望,
期刊
摘要:为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和作战能力。与之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国防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完善;国防经济;体系    为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和作战能力。与之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网络语言视觉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即突出文字语符可感性、键盘“表情”符号和图像符号。并分析了网络语言视觉化的原因,即弥补网络屏面交流的不足、视觉化符号自身的优越性的必然体现、网民追求个性的体现。  关键词:网络语言;视觉化;语符可感性;键盘表情符号    米尔佐夫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
期刊
摘要:公民参与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促进公民参与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发展有其必要性。本文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的现状出发,针对现实中影响公民参与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扩大我国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建议。  关键词:公民参与;政府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为解决政府面临的管理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而提出在政府部门实施绩效评估。随后这
期刊
摘 要: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尽二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十分成熟,其中突出表现为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现象明显,新兴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如我们08年股市跌幅达70%,成熟市场在40%左右)投资者心理在近年来我国股市剧烈波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意在介绍中国广大股民、特别是散户者的市场参与心态,使投资者能从客观角度审视现在
期刊
摘要: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边疆、加强管理,在民族教育上对云南地区实施了推行儒学,兴办官学等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有力地巩固了两朝的封建统治。当然,明清对云南地区的民族教育政策并不是雷同化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继承性。  关键词:明清;云南地区;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指中央王朝在民族地区所实施的以官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其初兴始于西汉,
期刊
摘要:本文以对电影《梅兰芳》的剧作分析为例,介绍暨南大学导演专业编剧课程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之余,强调编剧的工作必须服从于影视制作的全局,适应市场化运作,了解投资、发行对剧作的限制。因此编剧必须寻找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编剧;教学模式;《梅兰芳》    2006年,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增设导演本科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本专业虽名“导演”,但强调的是培养编导合一的原创型
期刊
摘要:《诗经》国风收集了周代各诸侯国民歌,民歌真实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国风》婚恋诗表现各地不同婚姻礼俗,也反映出周朝礼仪教化作用在各诸侯国影响范围和程度并不一致,表现出地域的差异性。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采集自各地民歌,其诗歌来源为各地献诗及采诗官去往各地采集。“劳
期刊
摘要:个性化绘画语言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产生和定型的。艺术家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开发挖掘各自特有的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作品充满感染力、表现力、生命力的根基,也是激发和还原艺术家创造思维的源泉。对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追求,已成为艺术家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绘画语言;个性绘画语言;创作个性    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人类创造性领域有两个,那就是艺术和科学。科学围着客观事实转,强调“非主观化”,而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