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民主 平等 转变角色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并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一、课堂氛围的营造
要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学生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赞成小猪,因为小猪很勤劳,会做各种食品;有的说赞成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会过日子;有的说赞成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懂得为将来考虑。当我问道:“如果是你,会怎样做?”时,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三份,一份吃掉,一份分给朋友,一份种到地里;有的说全部卖掉换钱;有的说全部分给朋友……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笑着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课堂非常活跃,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
二、学习模式的创新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辩论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让“自主、合作、探究”贯穿教学全过程。“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当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给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的权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同桌互助学习、三人小组交流研究、多人小组探究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逐步改变“只顾听,不愿说…‘只顾自己讲,不留空间给同学”和“不善于倾听同学发言…‘不善于总结同学观点”等现象,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这种“合作”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这个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探究”,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倡导的探究性教学就是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教师自我、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都围绕问题动起来。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手、足、耳、目和脑筋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
三、学生地位的转变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谈不上是高效课堂。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
在教学《军神》时,我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研究,学生最后找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军神?”然后,他们自己根据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的表现来寻找答案,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在他们有疑惑的地方稍加点拨,并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辅助作用。教师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的舞台,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呆板的、缺乏课堂生气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重视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挖掘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乐学、会学、好学。
在教学《小露珠》时,学生们读得喜不自禁。我立即抓住机会要求学生演一演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边做动作边读,个个兴致高昂。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在他们的笑声中,孩子们在课堂上就将课文轻松背出。我想,之所以他们能背得这么快,与他们感兴趣是分不开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带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民主 平等 转变角色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并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一、课堂氛围的营造
要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学生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赞成小猪,因为小猪很勤劳,会做各种食品;有的说赞成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会过日子;有的说赞成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懂得为将来考虑。当我问道:“如果是你,会怎样做?”时,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三份,一份吃掉,一份分给朋友,一份种到地里;有的说全部卖掉换钱;有的说全部分给朋友……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笑着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课堂非常活跃,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
二、学习模式的创新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辩论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让“自主、合作、探究”贯穿教学全过程。“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当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给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的权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同桌互助学习、三人小组交流研究、多人小组探究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逐步改变“只顾听,不愿说…‘只顾自己讲,不留空间给同学”和“不善于倾听同学发言…‘不善于总结同学观点”等现象,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这种“合作”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这个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探究”,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倡导的探究性教学就是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教师自我、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都围绕问题动起来。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手、足、耳、目和脑筋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
三、学生地位的转变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谈不上是高效课堂。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
在教学《军神》时,我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研究,学生最后找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军神?”然后,他们自己根据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的表现来寻找答案,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在他们有疑惑的地方稍加点拨,并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辅助作用。教师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的舞台,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呆板的、缺乏课堂生气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重视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挖掘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乐学、会学、好学。
在教学《小露珠》时,学生们读得喜不自禁。我立即抓住机会要求学生演一演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边做动作边读,个个兴致高昂。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在他们的笑声中,孩子们在课堂上就将课文轻松背出。我想,之所以他们能背得这么快,与他们感兴趣是分不开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带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