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智慧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倡导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学具在适应新时期数学教学要求中会越来越凸显出更为重要的实践地位和运用价值。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及时、恰當地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充分地运用数学学具,让学生的数学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绽放,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 数——化虚为实,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
  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际经历中有了一些关于数的感性积累,但依然难以有效地支撑其真正理解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等。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将数字与学具结合在一起,在感知数的实际意义中获得顺理成章的体验,帮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从具体实物中逐步抽象与概括出对应的本质特征,并以表象的形式烙印到学生的脑海中去,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算理,特别是十位上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加深理解,如53÷3,5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后,剩下了2捆表示2个十,让学生思考要继续进行平均分该怎么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拆开这2捆与3根合起来成为23根,从而将学具操作与竖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算理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二、 形——化零为整,让琐碎的概念得到整合
  小学数学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后继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它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诸多内容,这些知识是琐碎而又零散的。通过学具操作,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整合,让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与表达,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建立物体与图形的表象印记,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一以贯之,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摆拼学具,如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旧知成为新知生长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 探——化繁为简,让繁杂的关系变得明晰
  每个人天生都有探索与发现的本能,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模仿和记忆的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探究本能。以数学学具为媒介,可以有效地转变这一现状,推动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进行自我探究式的研究学习,让学具成为学生探索实验的工具。这样的探究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具操作中外显出来,让原本内敛的、繁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晰起来,激发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欲望,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其中蕴含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仅仅依靠教师的反复讲解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教师在教学时用充分地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在边操作边观察的基础让学生展开思考,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
  四、 践——化腐为奇,让枯燥的作业变得灵动
  学生的数学能力要通过一定量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将学具操作活动引入到学生的数学作业中来,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作业练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传统以书写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方式不同,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学具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直观的操作,转变学生与数学作业之间的交互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教学“升与毫升”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型的作业,将学具操作拓展到课堂之外。如让学生与家长合作,将100毫升的液体倒入1升的容器之内,看倒几次容器会满……这些作业填补了学具操作中的一些先天不足,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学具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与培养情感,是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的数学智慧汇聚到他们的指尖,让指尖的智慧积极地推动学生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课新增到小学教育中,成为孩子们的最爱。随着知识时代的飞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逐渐加快,科学课在小学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灌输与新课改相悖。因此,把脉低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学科学课低效现状剖析  1. 观念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科任老师以及家长都把科学课作为小科、副科。
期刊
“咸阳天王中学地理在线”是咸阳市传播最为广泛的地理学科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该平台2004年由天王中学张万斌老师所创建,以“握时代脉搏,远程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创办宗旨,十年下来,已经为数千高考学生答疑解惑。“中学地理在线”已经成为市区最受学生欢迎的地理课外学习平台,也成为了市区地理学科教师交流和取经的平台。  一、站在时代前沿,探索教育本真  张万斌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天你不活在明天,
期刊
一年级后半学期孩子就开始接触到了写话。 一年级写话教学应以说话练习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让孩子仿说、仿写,最后过渡到自己写话,让孩子书写真情实感是关键。  一、让孩子说话是写话教学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具象思维)和观察能力都比较欠缺,但是模仿力强,表现欲强,好奇心强,这些让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并激发孩子对表达的需要,让他们可以通过写话来放飞想象。但是一年孩子识字量尚少,
期刊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灰姑娘》中美两种课堂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上的迥异。  一、教育理念差异  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性,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教育的追求方向。要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就要回到各自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去领悟。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官学教育为主体,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臣民,学生的认同意识会远远大于批判意识。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仅仅靠课内阅读,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课外阅读恰巧弥补了课内阅读之不足,它可以成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航人。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遨游书海的热情  
期刊
非常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语文国培暨“王吾堂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满井游记》两节现场课。一位教师是经验丰富、有多年基层教学实践的青年名师,一位是师大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两位老师的课堂风格鲜明,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第一位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十分到位,课堂环节步步推进,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目标的达成,完成从字词句篇的理解、鉴赏,拓展到谈课堂收获和写春景的训练上。
期刊
传统试卷评讲课中,普遍重视“药物治疗”而轻视 “免疫力”的提高。所谓“药物治疗”是教师采用的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就题论题等讲评方式。这种讲评方式由于以教师施加的外部动力为主,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所谓提高“免疫力”就是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试卷的讲评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纠错、防错的能力。笔者认为,试卷评讲应以提高“免疫力”为主,“药物
期刊
一、从教材、学情分析入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
期刊
曾看过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孩子,你慢慢来》。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她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一个五岁的小孩,等待他从容地、专心地扎好一个蝴蝶结。作为从教十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读罢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的爱心和耐心所感动,并与作者深刻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者,人人都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孩子们便成了集万千等待于一身的选手。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奔跑是为
期刊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需要建立事例分析的导向。通过事例的分析去形成思想品德观念,既符合品德知识生成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以事例为本;借助于生活中的事例,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思维有效迁移。现以“与诚信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以事例为根本  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还存在重知识点而轻事例的情形,也就是重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