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倡导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学具在适应新时期数学教学要求中会越来越凸显出更为重要的实践地位和运用价值。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及时、恰當地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充分地运用数学学具,让学生的数学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绽放,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 数——化虚为实,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
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际经历中有了一些关于数的感性积累,但依然难以有效地支撑其真正理解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等。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将数字与学具结合在一起,在感知数的实际意义中获得顺理成章的体验,帮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从具体实物中逐步抽象与概括出对应的本质特征,并以表象的形式烙印到学生的脑海中去,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算理,特别是十位上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加深理解,如53÷3,5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后,剩下了2捆表示2个十,让学生思考要继续进行平均分该怎么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拆开这2捆与3根合起来成为23根,从而将学具操作与竖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算理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二、 形——化零为整,让琐碎的概念得到整合
小学数学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后继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它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诸多内容,这些知识是琐碎而又零散的。通过学具操作,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整合,让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与表达,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建立物体与图形的表象印记,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一以贯之,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摆拼学具,如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旧知成为新知生长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 探——化繁为简,让繁杂的关系变得明晰
每个人天生都有探索与发现的本能,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模仿和记忆的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探究本能。以数学学具为媒介,可以有效地转变这一现状,推动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进行自我探究式的研究学习,让学具成为学生探索实验的工具。这样的探究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具操作中外显出来,让原本内敛的、繁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晰起来,激发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欲望,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其中蕴含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仅仅依靠教师的反复讲解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教师在教学时用充分地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在边操作边观察的基础让学生展开思考,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
四、 践——化腐为奇,让枯燥的作业变得灵动
学生的数学能力要通过一定量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将学具操作活动引入到学生的数学作业中来,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作业练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传统以书写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方式不同,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学具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直观的操作,转变学生与数学作业之间的交互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教学“升与毫升”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型的作业,将学具操作拓展到课堂之外。如让学生与家长合作,将100毫升的液体倒入1升的容器之内,看倒几次容器会满……这些作业填补了学具操作中的一些先天不足,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学具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与培养情感,是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的数学智慧汇聚到他们的指尖,让指尖的智慧积极地推动学生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 聂蕾
一、 数——化虚为实,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
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际经历中有了一些关于数的感性积累,但依然难以有效地支撑其真正理解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等。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将数字与学具结合在一起,在感知数的实际意义中获得顺理成章的体验,帮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从具体实物中逐步抽象与概括出对应的本质特征,并以表象的形式烙印到学生的脑海中去,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算理,特别是十位上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加深理解,如53÷3,5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后,剩下了2捆表示2个十,让学生思考要继续进行平均分该怎么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拆开这2捆与3根合起来成为23根,从而将学具操作与竖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算理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二、 形——化零为整,让琐碎的概念得到整合
小学数学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后继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它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诸多内容,这些知识是琐碎而又零散的。通过学具操作,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整合,让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与表达,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建立物体与图形的表象印记,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一以贯之,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摆拼学具,如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旧知成为新知生长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 探——化繁为简,让繁杂的关系变得明晰
每个人天生都有探索与发现的本能,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模仿和记忆的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探究本能。以数学学具为媒介,可以有效地转变这一现状,推动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进行自我探究式的研究学习,让学具成为学生探索实验的工具。这样的探究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具操作中外显出来,让原本内敛的、繁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晰起来,激发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欲望,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其中蕴含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仅仅依靠教师的反复讲解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教师在教学时用充分地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在边操作边观察的基础让学生展开思考,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
四、 践——化腐为奇,让枯燥的作业变得灵动
学生的数学能力要通过一定量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将学具操作活动引入到学生的数学作业中来,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作业练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传统以书写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方式不同,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学具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直观的操作,转变学生与数学作业之间的交互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教学“升与毫升”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型的作业,将学具操作拓展到课堂之外。如让学生与家长合作,将100毫升的液体倒入1升的容器之内,看倒几次容器会满……这些作业填补了学具操作中的一些先天不足,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学具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与培养情感,是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的数学智慧汇聚到他们的指尖,让指尖的智慧积极地推动学生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