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题解析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统计知识的中考题遍布于全国各省市中考题中.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②极差,方差,频数分布直方图;③扇形、条形、折线统计图,现举例如下:
   例1 (2006年长春市)某班组织一次数学测试,全班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如图1.
  (1)全班学生数学成绩的众数是_______分.全班学生数学成绩为众数的有________人.
  (2)全班学生数学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_分.
  (3)分别计算两个小组超过全班数学成绩中位数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学中对条形图的分析,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思路和解答 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求中位数时,先把数据按由小到大排序, 中间一个数(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即为中位数.
  (1)95,20. (2)92.5.(3)∵12/50=24%,13/50=26%,∴第一、二小组超过全班数学成绩的中位数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4%,26%.
   例2 (2006年浙江舟山)学习了统计知识后,班主任王老师叫班长就本班同学的上学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图2和图3是他通过收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在扇形统计图中,计算“步行”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2)求该班共有多少学生?
  


  (3)在图2 中,将表示“乘车”的部分补充完整.
   评析:该题将扇形统计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思路和解答:(1)(1-20%-50%)× 360°=108°.
  (2)由扇形统计图得知骑车人数占总人数的50%.又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得知骑车人数为20,所以该班人数为20÷50%=40.
  (3)乘车人为数40-20-12=8.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画出.如图4.
   练习题
   1.(2006年吉林市)在种植西红柿的实验田中,随机抽取10 株,有关统计数据如下表: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个,众数为__________个,中位数为__________个.
  (2)若实验田中西红柿的总株数为200,则可以估计成熟西红柿的个数为________.
   2.(2006年泉州)在“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某校初三年级5个班的捐款数分别为260,220,240,280,290(单位:元),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__________.
  3.(2006年晋江)一组数据-1,0,1,2,3,的方差是_________.
  4.(2006年苏州)某校测量了初三(1)班学生的身高(精确到1cm),按10cm为一段进行分组,得到如图5所示频数分布直方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班人数最多的身高段的学生数为7人
  B.该班身高低于160.5cm的学生数为15人
  C.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20 人
  D.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7人
  答案:1.(1)5,2,5.(2)1000. 2. 70. 3. 2. 4. D.
其他文献
今日的车站,有泪成河;今日的你我,男儿的刚强已被弹破。曾手挽手在洪水中站成城墙,曾肩并肩走过昔日的雷场,生生死死的战友情啊!老兵,今日一别,相见在何方?手,握了再握,祝福
目前,全军上下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科技大练兵热潮。在这个练兵热潮当中,我们看到广大官兵的练兵热情,这是主流,同时,也发现一些官兵对科技练兵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
一、短文改错的基本方法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确定文章的题材、体裁。短文改错的文章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书信,都是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话题。学生
目前,个别单位机关党支部建设被忽视、作用发挥不够好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支部建设“一边站”。有的机关党支部成员认为,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常用假设情境分析物理变化过程,研究物体运动变化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科学的假设,往往能较好地启迪学生智慧,引发大脑积极思维,产生联想,这对培养学
“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严卫名师工作室”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远足取经的思索,静静阅读的快乐,坐而论道的碰撞……三年来,充满思想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体现出来,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七年前访问哈佛大学,曾经走近奎因(也被译为“蒯因”),听他身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感觉十分亲切。今天翻阅刚刚出版的奎因中译本选集,似乎再一次走近了他。他的语言文字,他的思想精神,依然是活生生的,尽管他已是一位历史人物。以下前两部分文字写于2001年,记录了我两次不同的感受。    一    2000年的圣诞节,奎因教授(W.V.O.Quine)没有能够和人们一起度过。就在这一天,这位美国著名哲学家溘
《杜甫研究学刊》作为我学术道路的引路人和重要的学术阵地,在《学刊》迎来她第三十五个春秋之际,我衷心祝愿《学刊》和杜甫一样永远,并且不断地迈向更高的学术境地。 As th
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说,他批阅的今年高考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