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的高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知的情感因素两大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
  鉴于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语言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越高,语感技能就越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语感概念的含混不清,导致了对语感训练认识的不一致。之所以形成“语感中心”说和“双击教学中心”说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语感技能”和“语感素质”这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概念区分开,人们往往只在作为外在动态心理过程的语感技能上画心思,而忽略了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内在静态心理能力的语感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方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吧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语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得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是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出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方式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
期刊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坚持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创造性
期刊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
期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上课时把教师讲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技巧记下来,把听过或看过的重要信息清晰地保存下来,有利于减轻复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忙于记笔记,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这里,就学生如何做好数学笔记谈几点认识:  一、笔记不能记成教学实录   有的同学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分支的方法,研究了一类 系统在 条件下的全部奇点的性态,然后利用 分岔的理论证明了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  关键词:分支 极限环 全局结构    1、引言  陈文登于1994年在文献[1]中对如下的系统:   (1)  在 时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系统(1)存在周期解的充分条件.本文主要研究当 时即考虑了如下微分系统  (2)  其中 .  容易验证,系统(2)在有限平面内
期刊
考虑如下边值问题  (1)  的解的存在性,其中a,b,c,d,x ,x.  我们假定a,b,c,d,x ,x,f(t,x)=g(t,x,x),g(t,x,y)关于x,y非混合单调;在不使用上下解,f(t,x)在t=0,t=1点都可以是奇异或者非奇异的条件下,得到了以上边值问题的唯一迭代解。  定理1.1设f(t,x)=g(t,x,x)关于t连续,g(t,x,y)满足以下两个条件:(i)存在常数M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点明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盲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日后定将与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竞争,但他们面临的困难要比健全人要大一些,除了生理上的困难,还有心理上的障碍。如果再没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更差。为了切实做好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依据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为班级的每
期刊
如今的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物理,担负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认识已知世界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最高目标。就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结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以演示实验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培
期刊
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见解和尝试。  一 、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抑制了创造性思维,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拓展,要提高学生的思维
期刊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要培养的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