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为何多悲歌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taide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的乐府诗,大部分浸染着悲凉感伤的情绪。这是什么缘故呢?费秉勋同志在《汉乐府杂考》(《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这是时代审美风尚的表现。尚悲,是汉代乐歌欣赏的时代风气。
  王充《论衡》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同声,皆乐于耳。”“悲音”与“美色”并列为美感对象的典型,王充在同篇中又说:“盖师旷调曲,曲无不悲……”这里的“悲曲”又代表着音乐美的极致。秦汉之际著名的传世之作往往都是慷慨伤怀的悲歌。
  刘昭注《后汉书》引《风俗通》说:“京师宾婚嘉会,……”枚乘《七发》极力渲染音乐之美而后说:“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这与张衡《二京赋》描写的乐舞“结《九秋》之增伤,……荡魂伤情”等等所反映的汉代尚悲的风气都是一致的。
  马融《长笛赋序》中说他听了两曲相和歌,“甚悲而乐之”,是认为对悲曲的欣赏使之得到了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从中亦可见其时代的审美趣味。而汉代尚悲的欣赏风气形成的原因,仍有待于从文化渊源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Moiré fibre Bragg gratings are made in a single mode fibre and a polarization-maintaining fibre respectively, using an excimer KrF laser and a phase mask. Two
期刊
一、利用朗读课文保证纪律有序    朗读包括课前朗读和课中朗读。一般说来,教师进教室是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等学生们安静下来才开始上课,有时还会因纪律不好而影响上课的情绪。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尝试在学期刚开始上课时便要求学生,打铃要迅速进教室,拿出课本,在课代表带领下朗读该节课要上的课文内容,班长在旁协助管纪律,等老师进教室示意后方可停下朗读。每节课如此这般,形成习惯,以后就会很自然地朗读。有时上课途中
(以下简称)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真情实感.”为此,我校积极倡导并大胆实践的“
We model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al shrinkage of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is intrinsically associated with preferential amor
期刊
Kinesin is a processive double-headed molecular motor that moves along a microtubule by taking about 8nm steps. It generally hydrolyzes one ATP molecule for tak
期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Red cris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下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考的能力,尤其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动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兴趣不浓导致的,下面就对文言文教学高效率的问题略作探究。    一、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渠道,
语文素质是一项基础素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两个能力”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两种能力相对来说“表达能力”更显必要。社会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差,恐怕也主要是不满意学生要写写不出,要说说不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在于平时就必须加强思维训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叶圣陶曾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
We present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spectra resulted from a single-electron model molecular ion exposed to intense laser fields by numerically solving a o
期刊
Photoluminescence (PL) from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band structures is investigated. The doped photonic crystal with microcavities are fabricated by using alt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