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希文明为什么能结合?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同属于世界主流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两希文明并存互试,交融共进,彼此结合,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希腊文明是一种人本文明,也是一种理性文明。希腊文明强调人是一种主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人的自我觉醒、反思和求真上。希腊人以哲思、求真、探索、追问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而为世注目。希伯来人的《圣经》文明是一种基督教文明,也是一种神启文明。在神启文明里,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人是弱者,是有原罪而又不知罪的无知者。只有通过神启,用神的话语来告诉你: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告诉你人只有知罪、认罪、悔改,才能得救。上帝启示人时有一条最大的诫命——爱是最大的。因为只有在爱里才会有善,有宽容和美德;只有在爱里才会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才会有人的生而平等。爱是需要人去付出的,需要奉献精神。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奉献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美好。
  这种说法道出了人的本相和人与这个世界和谐关系的真谛。
  在希腊文明里人是自觉、自醒和骄傲的。而神启文明里的人却是自卑和自谦的。那么这两种价值观念完全相背的文明怎么会结合在一起的呢?
  当一个人说我要听上帝的话,按照他的话去做时,另一个人却说人是万物的主体,我要按照人的探索、求真去做,这两个人一定会引起争执。事情的确如此,当希伯来人的神启文明传播到希腊后,立马就受到了希腊人的抵制,因为希腊人有自己的传统之神——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这与一神论的上帝在宗教观念上有冲突,这是其一。其二是希腊人强调人是自强自主的动物,人要靠“先认识你自己”这条途经去寻找真理和认识世界。希腊人用这种方法和基督教文明争执了约两个世纪,最终希腊人在探索、求真的实践中发现,这位希伯来人的上帝的确比他们的宙斯和众神要高明得多,宙斯充满了罪性,包括躲避天后赫拉诱拐人间美女欧罗巴到荒岛上去度一夜情,而希伯来人的上帝却是无比公义和圣洁的;另外希腊人经过“人先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追求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去寻找的人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在上帝那里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给予了解答:希腊人要寻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圣经都一一作了的回答,并且告诉人们:人是由土即物质和灵性精神结合的构造物,物质的属性是充满欲望、经不起诱惑的,为了满足欲望,人常常会犯各种过错,会有罪性;而灵性属于精神层面,精神高于物质,所以人的内心常常会充满善与恶的争斗,人的妒嫉、贪婪、傲慢和谎言即是罪性一种。
  希腊人在追求中还发现人的思想应该是独立自由的,权力在思想和真理面前应该是平等的,社会需要有公平正义等。而圣经给出的答案是爱是最大的。爱里有善和公平正义,爱里有人的生而平等,权力如果离开了爱那就会产生专制和不义,就不可能有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人如果找到了方法但不从心灵上去改变罪性,那有了哲学和找到了方法又有何用?看来改变心灵是改造自己和改变世界的最本源的做法。
  圣经不说自己是哲学、是理性,却直接经历了哲学和理性……这些正是让希腊人新奇和折服的地方,于是希腊人就渐渐敬拜起了这位上帝。
  其实,任何民族要放弃自己的传统不是件容易的事,希腊人也一样。在和希伯来文明结合中,希腊人有过自己的痛楚,但他们能冲破阻碍去领受真理。让一神论去战胜自己的众神,用自己的哲思去理解《圣经》的真理这着实不易。这里有一个过程可以去这么理解:起初希腊人造神希望有众神成为自己的精神依靠,但同时他们又强调人应该有自主的能力去发现世界真相,结果发现他们的所造的神靠不住,于是他们成了有理性的无神论者,但同时他们又发现希伯来人的上帝却是个全智全能者,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无神论者有排异现象,比如无神论者不承认上帝存在,所以会不理会上帝所说的话语,管你有道理没道理,因为神不存在,所以所说的话语也不存在。而希腊人的理性却与众不同,它先不排斥有神还是无神,而是先看你讲的话是否有道理,因为理性求真探索的首先是是否有道理,而上帝的道理的公平正义和道德律却是他们必须肯定的。这样上帝的真理和希腊人的理性求真精神结合就形成了两希文明。
  说到两希文明,不得不提及罗马人的精神。罗马人的精神中有一条铁的制度秩序。罗马人讲究的制度秩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精神。他们有法必依,依法治国,连权贵都要自觉遵守法律。在战场上,他们能不断战胜别国,靠的就是铁蹄加制度秩序。罗马人另外一条精神就是拿来主义。他们统治希腊后不抵制希腊文明却欣赏其文明,把希腊文明当成了罗马文明。罗马人对待基督教文明有过类似的曲折经历,先是迫害基督徒,当他们发现基督教文明里有许多好东西时,就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把基督教当成了自己的国教。
  由此我想,如果沒有罗马人的撮合,或者说如果罗马人和希腊人都是民族主义者的话,那么两希文明就不可能结合。同样,如果罗马人和希腊人在求真上缺乏勇气的话,那么两希文明也不可能结合。
  (来源:“博客中国”牧羊鼓的专栏,有删改)
  【解 读】在人类的古老文明中,“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同属于世界主流文明”,被合称为“两希文明”。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各有不同的特性:“希腊文明是一种人本文明,也是一种理性文明”,强调“人是一种主体”,“以哲思、求真、探索、追问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而希伯来文明“是一种基督教文明,也是一种神启文明”,强调“人是上帝的创造物……是有原罪而又不知罪的无知者”,倡导爱、付出和奉献,播洒善与宽容的种子,以爱促公平正义与人的平等。
  事实上,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在宗教观念上有冲突,在认识世界、寻找真理的途径和方法上“争执了近两个世纪”,但它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为什么呢?梳理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明确的答案。
  其一,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一种文明,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与长处,才能树立坚守本我的自信,才不致于在外来潮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才有被外界称道和乐于学习、交流、接纳的资本。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的就是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坚守本民族文明精义的重要。希伯来文明之所以能被希腊文明接纳,最终与希腊文明交融,就是因为希伯来文明合理且深刻地回答了希腊文明对“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的追问,“人是由土(即物质)和灵性结合的构造物”,人会有原罪,人的内心会充满善与恶的争斗。希伯来文明“直接经历了哲学和理性”,让希腊人为之“新奇和折服”。可以说,一种文明,有了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就有了自己的独特品性,就有了吸引外界文明的资本。   其二,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双方有共通性。两种文明,必须要有共通性,或互补性,这是互为融通的基础,彼此接纳的前提。希腊人在对“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的追问中发现“人的思想应该是独立自由的,权力在思想和真理面前应该是平等的,社会需要有公平正义”。而希伯来文明给出的答案是“爱里有善和公平正义”和人的平等。可以说,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成了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彼此结合的内在基础。
  一种文明有了吸引外界文明的资本,并不见得就能够与外界文明交融,双方必须要有某种共通的东西,要有彼此结合的基因。即使这两者都具备了,也并不等于双方能够密切交融,自然结合。所以,一种文明要能够接纳、融通另一种文明,必须要有第三个条件,那就是求真的勇气,豁达包容的心态,要有虚心学习、接纳外界文明的精华的胸襟,这是两种文明相互交融、彼此消化的内因。正如作者所分析的,希腊人在和希伯来文明的结合中“有过自己的痛楚”,希腊人原本有自己的传统之神,有“自己的精神依靠”,他们强调“人应该有自主的能力去发现世界真相”,在“发现自己所造的神靠不住”的时候,希腊人并没有盲目推崇自己的传统之神,而是“冲破阻碍”,自我否定,以“理性求真”的精神承认希伯来人的一神论,接受了上帝的“公平正义和道德律”的道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结合表现出希腊人的求真勇气,而罗马人统治希腊后“不抵制希腊文明却欣赏其文明,把希腊文明当成了罗马文明”,同样表现出求真的勇气与“拿来主义”的胸襟。
  有了上述三个条件,不同文明是否一定能够结合了呢?不一定。罗马人有自己的罗马文明,希腊人有自己的希腊文明,它们原本互不相干,并存于世,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到了罗马人统治希臘之后,才有机会让两种文明相遇互试,最终彼此交融结合。可以说,战争成了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结合的机缘。罗马人先是将希腊文明当成自己的罗马文明,后来又将希伯来人的基督教当成自己的国教,这样,使得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经由“罗马人的撮合”,并经过各自的“痛楚”与双方的“磨合”,最终走向了结合。可以说,罗马人成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交融结合的外媒,起到了中介作用。可见,两希文明的结合,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而是两种文明各自具有独特品性与优势,双方有共通性,各自有求真的勇气,以及合适的机缘,必要的中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 ]
其他文献
这是一部让我潸然落泪的电影。  看完后,我迫不及待地讲给老妈听,老妈听得入迷,并不断流泪。听完后,急不可耐地要立即去电影院观看。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  这不是发生在达官显贵家里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没钱买药的病人们在生活中挣扎,这样的家庭在每个城市都很多很多,他们没有豪宅靓车,也没有外出旅游的闲钱。他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凄凄惨惨,因为所
期刊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家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储藏亲情的港湾,值得我们去好好热爱。人,无论他身居何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孑身一人还是子孙满堂,只要心中有家,就会活得踏实。家是有人间烟火的地方,是人感觉最温暖的所在,时光在变,岁月在变,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亘古不变,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有个温馨的家,严寒酷暑都不怕,虽然它那么朴实无华,却是我们幸福的
期刊
时评类作文虽也是材料型作文的一种,但又明显不同于一般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它引用的作文材料多是反映时代的新闻事件,这样的时事不仅是写作的出发点,更是贯穿全文的支撑点和收束全文的归结点。    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失误:一是不加区分,只把材料当作引出话题的依据,后文则丢下材料而旁征博引其它材料来论证观点;二是不会剖析,对材料的分析不够深入透彻,只是泛泛而论、平平而过,没有抓住事件的核
期刊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美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西方诗歌现代派运动的领袖,194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都以诗人身份为荣。1965年,艾略特逝于伦敦,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写着:请记住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艾略特强调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故意省掉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诗人所采用的意象,只服从于诗人处于敏感状态
期刊
考场议论文无论是段落写作还是篇章构筑都要注重逻辑思维。段落写作要思考写什么,这就存在一个论述角度的问题;篇章构筑要思考怎么写,这就存在一个思维顺序的问题。议论文写作要做到胸有成竹,写作段落要清楚论述的角度,构筑篇章要明白逻辑顺序,这就是所谓的“定向成段,定序成篇”。“ 问题引领法”就是段落写作由“问题”来引领,篇章构筑由若干“问题”来排列组合。这样,定点打铁,缀点成篇,考场议论文的写作就变得有章可
期刊
高考作文备考一定要储备丰富而广博的素材。考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鲜活的素材且进行灵活运用的成果,其过程就彰显了用“材”之道。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也就是说,好作文离不开好素材,但光有好素材却不知如何运用也很难成就佳作,因为能入文的写作素材极为丰富,若只占有
期刊
一、例文分析  例文:(论点:坚信自己)  要相信自己。琴纳是英国医师,在二百多年前,他证实,用牛痘接种,可以使人免除天花。这一结论,在当时遭到多方面的强烈反对。有人说他亵渎神明;有人指责他把人当牲口;有人提议剥夺他行医的权力;有人提议把他开除出医学会。但琴纳不理会这些世俗的偏见和恶意的攻击,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还是一如既往地继续实验。实验过程虽枯燥而艰辛,但是他说:“付出总有回报!命运是眷顾勤奋
期刊
因为风的缘故  洛 夫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
期刊
是清明日罢,或者是寒食?我们曾在碧桃花下发了一回呆。  算来得巧吧,而已稍迟了,十分春色,一半儿枝头,一半儿尘土;亦唯其如此,才见得春色之的确有十分,决非九分九。俯仰之间,我们的神气尽被花气所夺却了。  试作纯粹的描摹,与佩相约,如是如是——这真自讨苦吃。刻画大苦,抒写甚乐,舍乐而就苦,一不堪也。前尘前梦久而渐忘,此事在忆中尤力趋黯淡,追挽无从,更如何下笔,二不堪也。在这个年头儿,说花儿红得真好看
期刊
多年来审题立意的失误一直位列高考作文失分原因的榜首。自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诞生以来,高考偏题作文猛减,靠近平均分的作文剧增。面对审题立意降低难度、人人均可上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摆脱让人尴尬的平均分,如何给真材实料的作文穿上漂亮的锦衣,语言打磨技巧成为当下考生作文升格的瓶颈问题。  一篇文章可分为词语、句子、段落这样逐层递进的层次系统。要升格语言,就应回到“词语”本身这个语言的源头去寻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