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谈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问题,我认为要从灵性的成长角度来看;而要谈灵性的成長问题,则要看看大多数世俗人生的状况。世俗人生多注重功利,呕心沥血,孜孜矻矻,苦苦索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无非是权势与地位。但是功名利禄的世界竞争太过激烈,也太过无常,过于消耗人的精力,令人往往心生倦意、不知所从,于是常人就一头扎进享乐里,美食、美色、美景等皆可为享乐的资源。等到在美食、美色、美景里稍稍舒缓了一下紧张的情绪,常人就再掉头杀回人生的战场,再为名缰利锁而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直至死亡来临,才恍然觉醒人生已经过完,没有任何的新可能了,于是绝望,于是愤慨,于是谈人生一切终究是空,从肉体到精神彻底被死亡的虚无吞噬。
  对于这样的世俗常人而言,阅读往往只具有两种意义,要么是阅读那些具有功利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他们斩获功利目的的成功学教材;要么是在疲倦劳累之余,阅读那些娱乐性的、舒缓性的读物,如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得以消磨多余的时间,缓解人生职场上的倦怠感。因此平常所说的碎片化时代,指的就是这些常人的碎片化时代。对于他们而言,智能手机、网络已经成为接收信息的首要渠道,微信、微博成为他们日常自我表达和了解他人的核心载体,碎片化的信息像灰尘一样覆盖住了他们的意识,他们甚至都已经意识不到在功利和享乐之外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了,尤其是灵性的成长问题,更是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何谓灵性的成长?所谓灵性的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欲望层次、功利层次,人渴望了解生命的来龙去脉,渴望知道生命的终极意义,渴望智慧与爱。常人总是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在世俗世界中的渐趋成功;例如对于权力场上的人而言,他就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从科长、处长、局长到部长乃至国家总理、主席的步步高升;对于商场上的人而言,他往往就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自己所占金钱数量的逐步增加。但殊不知,生命的真正成长,一定不是功利的获得,而是灵性的成长,是人的内心越来越坚定,是爱心越来越广博,是见识渐渐丰富、眼界日益宽广,是智慧的日益丰盈,是人格的日益伟岸。那么,灵性的成长往往会从哪里开始呢?世俗的功利人生表面上看铁桶一块,众生都迷醉其中,彼此互相模仿,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人生终究是缺乏本质性意义的,其间的坎坷和缝隙比比皆是。当常人屡屡颠踬于名利的危途时,悟性高超者往往就会跳出世俗世界,静下心来去聆听大自然的智慧,或者去宗教那里寻找信仰的启示。正是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常人才会真正地开始寻找经典,用心阅读经典,经典对于他来说才会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明晰意义。
  这就要谈到经典的真实意义到底何在。我们必须说清楚的是,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是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塑造各个民族的核心特质的人文经典,如中国人的《论语》《道德经》《庄子》《坛经》《传习录》《史记》《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鲁迅的著作等,西方人的《荷马史诗》《圣经》,还有路德、加尔文、康德、黑格尔、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指引人类的灵性成长的,都是要人认识清楚功利世界的有限性,去追求超越于享乐和功利之上的真善美,去发现真实的自己。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曾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禅师说的是佛经,其实所有的人文经典莫不如此,经典就是要敲开人的世俗障壁,唤出灵性之人,这个灵性之人才是我们自己。
  因此有两种阅读指向,一种是功利之人的阅读指向,另一种是灵性之人的阅读指向。对于功利之人而言,阅读仅是为了功利与享乐;对于灵性之人而言,阅读是为了促进灵性的成长。如果非要让功利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对于他们而言,那就是精神上的最大折磨。反之亦然,如果非要让灵性之人去阅读流行读物、沉湎于碎片化的信息中,那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最大的精神折磨。经常可以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把《红楼梦》视为最读不下去的经典之一,人们由此感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太过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然就会深入人心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造成碎片化时代的根本原因是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如微信、微博注定了只能以较少的字数呈现信息,从而导致了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也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的字数多少、阅读的时间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的碎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的动机和阅读的内容。有许多现代人读起网络小说来,往往一读就是上千万字,沉醉其中,昏天黑地,但是这种阅读终究是只为了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零星星地阅读《道德经》,反复涵泳,把人生经验与之相参悟,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宇宙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
  时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的古奥难懂,太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尤其是当常人所说的人生实际就是指现世的功名利禄而言时。经典的存在是为了揭示我们内在的灵性维度,而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现世的利益需求的。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日用生活了不相关,但是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自己身在何处,心居何地,才会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有一个整体化的领悟。因此,经典并不古奥难懂,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太过沉溺于功利化的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汹涌、滔滔天下皆言利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被时代狂潮裹挟而去,于是有人就担心经典会寻找不到读者、传承者,会被束之高阁,尘埋虫蠹,命运悲惨,前途黯淡。其实也不必如此悲观。为何?因为功利化生存终究是一种破洞百出、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得世俗的成功,当他陷入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当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时,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填补。这时,他往往就有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主流会是功利化的,但是其中也会有许多许多的灵性之人觑破功利化人生的残缺,寻觅灵性的成长。对于他们而言,人文经典就是荒漠的指路石,就是救命的方舟,就是渡海的莲座。他们会把人文经典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
  因此阅读经典是需要机缘的。对于那些沉迷于功利化人生的人而言,人文经典是难以进入的;只有当他们对功利化人生心存狐疑、有意反思,渴望灵性的成长时,人文经典对于他来说才会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力。对于那些试图以阅读通俗读物的态度来阅读人文经典的人,经典之门也不会为之开启。就像普通读者阅读《红楼梦》,可能只对其中的一点爱情故事、家长里短感兴趣,那么《红楼梦》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大道对于他们而言还是封闭的。对于人文经典而言,他们不能登堂入室,仅仅是买椟还珠。只有当一个人深深地怀疑功利化人生,深深地渴望灵性的成长时,人文经典才会为之展露真容,接引他的心魂。
  当代人大都苦于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种生存感受令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整体意义,仿佛生活只能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连缀,生命只能是各种获取物的堆积,因此当代人更多的时候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中。应该说,这种碎片化的生存感受的根源就是功利化的生存考量。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征服、支配客体,表面上看主体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无所不在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的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越这种主客两分的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化感受。所有的人文经典都致力于提升这种整体化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的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
  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友兰先生说的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那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1981年4月18日,全国出版科技的行业性、群众性社会团体——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出版委)在北京成立。科技出版委近40年的桥梁纽带及服务工作为科技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本刊策划科技阅读专题之际,吴宝安副主任谈了对科技阅读的期待及今年协会开展的工作,整理如下。  新阅读:科技图书的阅读与出版于国于民意义非凡。您观察到目前国内的科技阅读情况是怎样的? 
期刊
摘要: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成为我国第三个获评定的城市;澳门文学界顺应这股“美食与文学”热潮而创作出不少饮食文学作品。以散文集《文字里的古早味——澳门作家的味蕾》为例,它反映澳门本地作家透过美食来构建身份认同,悲叹传统美食遭受都市人的遗忘和淘汰表示的无奈,还有对家乡食品的怀念所激发的乡土情结,以书写美食的方式回忆重塑童年时的快乐回忆,负载着亲情暖意。  关键词
期刊
近年来常在一些场合听人提出类似下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再也出不来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科普科幻畅销书了?不时地,也能听到与之关联的一些议论,大意是科普不受待见、科普图书受到冷遇云云。  这些看法或说辞未必公允,也不见得贴合实情。我觉得,时代不同了,恰如我们的生活较之往前已变得多姿多彩一样,科普的途径和手段也日渐丰富起来,很难讲有什么“风向标”可以作为科普“景气”与否的参照。其
期刊
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大约在两千年前宗教兴起后就有了差别。西方最好的建筑是教堂,养活了大批牧师和传教士,传经布道,传承他们的文明。西方人从小孩起就要到教堂洗礼、净化心灵,长大了也要不断地到教堂,听圣经、唱圣歌、忏悔、认罪、祈祷、领悟上帝旨意。实质上就是传承西方的文化和文明,至今如此。而中国,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把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上帝、真主主宰的理想天国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引导下,科普读物在近两年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家专业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苏科社)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和平台资源,与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在内的多家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从服
期刊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为给青少年阅读提供专业建议和参考,推荐和引导青少年阅读优质科普图书,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携手未来星空科学俱乐部,发起十位科普专家·十本科普好书——“科普专家带你读科普”青少年科普阅读活动,现摘发十本好书如下。  1.《万物不可思议的由来》荐读专家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这本书参照小学科学课程大纲要求,专为3—8岁的孩
期刊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尤为重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一分力量也是出版企业应有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秉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出版理念,坚持“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依靠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
期刊
大学语文是高校公共课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以及文字鉴赏能力。目前在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语文的授课模式较为枯燥,而学生对于公共课的学习又缺乏兴趣,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成果略有不足。通过研究体验式阅读在高校大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深入了解文字内涵,从而在阅读中感悟文字魅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字阅读能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期刊
《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要通过阅读逐步树立诚意正心、追求真理,有家国情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志向,又要通过读书、学习和实践,去接触、探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因此,我提倡要加强科技图书的阅读,提高科学素养。而先阅读一些高质量的科普书籍,培养起兴趣阅读是首要的一步。  科技阅读需要科普的助力  如果你翻
期刊
“村里草地很少,几乎都是荒漠。封面设计要以克青孜的景色为背景。”  “好,编辑团队也是这个思路。顺利的话,本月就可以下印厂了。”  这是笔者与邵祥理就《行走克青孜:一位中央国家机关援疆干部驻村记录》一书封面设计进行的简短对话。两个从未见面、各持己见的人,最终在封面设计环节达成了一致。  邵祥理是中央国家机关第九批援疆干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