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一直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教师都进行了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语文素养也可以得到更好地成长,并且自身视野也能得到拓展,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下,中學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适当地增加互动性,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实现更加全面地共同参与和发展互动。这种重视对话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和激发,同时也是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内容,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开展进行,并且更好地体现新教学理念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凸显出人才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另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当前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勇于 表达和表现自我,提高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
2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
第一,巧用话题,引入对话。对于话题的引入,是对于课堂对话氛围进行创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基础。对于对话式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教师也要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位置,一改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价值。在对话过程中,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方自身的认知存在不同,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很容易出现矛盾。针对于这种矛盾,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揭示,不能进行全盘否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并肯定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学生构建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对话活动的开展具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也可以摆脱身份的枷锁,学生可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走入到所阅读内容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对于个性化特点进行全面的体现,并且让话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表现意愿和对话的意愿,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逐渐地实现对阅读知识的吸收。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合理地进行设计,让话题富有情感,并且让话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可以对于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话题的引入上也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验,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另外,在话题的利用上,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加强对不同学科与知识间的联系,让话题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和疑惑进行提前预估和准备,提高话题的整体深度与广度。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来说,合理的引入话题,也可以制造足够多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让其在积极地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对话,减少学生的抵触和消极心理。
第二,利用对话,激发潜能。对话的利用,要关注其对话的应用效果,真正的凸显出对话教学的优势和独特性。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和互动,并且相互进行解答和启发,共同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以“伙伴”的状态存在的,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完成。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变化与互换,在教学中要积极负责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负责的态度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对话的利用,也要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让对话内容以不同的特点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激发。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不同,其阅读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对话的利用也要重视这一个性化的特点和需求。阅读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客观存在进行重视。对于一些解读中出现的错误和诠释问题,教师要予以必要的指正与引导。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阅读,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合理的制约与纠正,让学生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对话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并且逐渐产生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第三,深入对话,把握内涵。阅读教学中,对话具有明显的延伸性作用,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深度,教师要对于对话式教学的这一优势进行全面发挥,让整个教学活动的深度更好地得到控制,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富有内涵,学生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感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作品的阅读要先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对于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现。在遇到一些阅读中的生字、生词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词典,并对于文字的意思进行理解。在阅读中,也要注重对于整体内容的感知,并且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感知的深度,在对于文章思路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对于作者的意识情感进行了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剖析和感悟,进而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样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阅读中,也要逐渐对于文学韵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内涵。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是文学,而对于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逐渐对文化内涵进行领悟的过程。文学作品是语文的精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地欣赏过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更好地受到熏陶。
3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学”
第一,理解意图,获得更深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作品的阅读过程,是意图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仅是与教师的对话,其更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通过与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实现了情感上的认同,并且在艺术上活动更加深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意图上的理解,让读者获得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且自身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进入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状态之下。意图的理解是提高整个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一环,同时也是掌握更多阅读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在意图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要适当的“以己度人”,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情感进行相应的揣摩、体会和猜想,仔细品味阅读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内涵的感悟,获得更多的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对于这一方面意图理解的需求进行明确,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所选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把握,并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整个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并且让整个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将一个个文字和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感意识,真正的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展开教学中,可以额外地组织一些课外的参观和调查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更好地实现对所阅读作品的理解,更深地进行感悟。 第二,初步地对于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字进行初步的感知,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感知的过程中,其程度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知特点。在感知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一些求知的心理活动逐渐发生,并且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更好地对于作品的意蕴进行把握,潜移默化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阅读内容的理念进行进一步的领悟。对话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感知阶段进行入手,并且把握不同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多方面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整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这种感知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所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是整个阅读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重视探究意识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如果脱离了思考,那么学习就很容易被一些疑惑所蒙蔽,那么整个学习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了保障。思考与学习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很多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疑惑产生的过程,则是提高学生思考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对于阅读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要勇于进行探究,并且自主的思考,积极地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对于自身的疑惑进行解决。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读,让学生的思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阅读的节奏和计划,有张有弛地展开整个教学活动。知识的探究过程,在与对话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生产”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进而实现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探究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并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意识培养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的重要一环。对话式阅读教学,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积极参与各项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锻炼,围绕自身的弱势和不足,积极地接触新的知识,在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并且让自己真正地扮演学习主角。
第四,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共享和倾听。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身会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验,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共享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对他人的思路进行倾听,互相地审视,更好地对自身观点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互助来实现共同提高进步。语文学习的过程,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既涵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包括了对相互意见中的倾听。倾听是对于阅读内容价值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话形成的关键前提。不同的文章形式本身的结构、风格以及体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我们的阅读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倾听与接纳,更好地提高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效果。
第五,对作品的神韵进行体会,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中,其本身也一直在与作者之间进行不断地沟通和碰撞,并且通过阅读来对于作者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行体会。透过作品,可以在阅读中对于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且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进行解读。语文的品味与除按摩的过程中,是心灵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再创造,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的感知。在对于作品进行品味和与揣摩的过程中,要切忌脱离实际和具体的语境,确保“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在不同内容的解读上,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体会出内容中的具体结构、含义以及艺术性特点,并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情感以及人物形象,對于作品的神韵进行把握,体会出文章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话式阅读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同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对话,对话不仅要体现在表面上,同时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真正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化地保障,整个教学过程也能更加地高效,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倩蕾.“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6)
[2]何固佳,吕艳.视域融合文本再生——阅读教学中师生本主体间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宋晓霞.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4]邓露茜.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见偏差行为及矫正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梁燕.语境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彭芬.农村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的误区及突破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弓卓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下,中學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适当地增加互动性,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实现更加全面地共同参与和发展互动。这种重视对话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和激发,同时也是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内容,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开展进行,并且更好地体现新教学理念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凸显出人才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另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当前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勇于 表达和表现自我,提高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
2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
第一,巧用话题,引入对话。对于话题的引入,是对于课堂对话氛围进行创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基础。对于对话式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教师也要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位置,一改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价值。在对话过程中,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方自身的认知存在不同,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很容易出现矛盾。针对于这种矛盾,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揭示,不能进行全盘否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并肯定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学生构建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对话活动的开展具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也可以摆脱身份的枷锁,学生可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走入到所阅读内容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对于个性化特点进行全面的体现,并且让话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表现意愿和对话的意愿,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逐渐地实现对阅读知识的吸收。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合理地进行设计,让话题富有情感,并且让话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可以对于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话题的引入上也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验,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另外,在话题的利用上,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加强对不同学科与知识间的联系,让话题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和疑惑进行提前预估和准备,提高话题的整体深度与广度。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来说,合理的引入话题,也可以制造足够多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让其在积极地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对话,减少学生的抵触和消极心理。
第二,利用对话,激发潜能。对话的利用,要关注其对话的应用效果,真正的凸显出对话教学的优势和独特性。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和互动,并且相互进行解答和启发,共同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以“伙伴”的状态存在的,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完成。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变化与互换,在教学中要积极负责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负责的态度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对话的利用,也要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让对话内容以不同的特点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激发。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不同,其阅读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对话的利用也要重视这一个性化的特点和需求。阅读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客观存在进行重视。对于一些解读中出现的错误和诠释问题,教师要予以必要的指正与引导。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阅读,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合理的制约与纠正,让学生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对话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并且逐渐产生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第三,深入对话,把握内涵。阅读教学中,对话具有明显的延伸性作用,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深度,教师要对于对话式教学的这一优势进行全面发挥,让整个教学活动的深度更好地得到控制,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富有内涵,学生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感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作品的阅读要先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对于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现。在遇到一些阅读中的生字、生词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词典,并对于文字的意思进行理解。在阅读中,也要注重对于整体内容的感知,并且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感知的深度,在对于文章思路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对于作者的意识情感进行了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剖析和感悟,进而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样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阅读中,也要逐渐对于文学韵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内涵。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是文学,而对于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逐渐对文化内涵进行领悟的过程。文学作品是语文的精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地欣赏过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更好地受到熏陶。
3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学”
第一,理解意图,获得更深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作品的阅读过程,是意图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仅是与教师的对话,其更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通过与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实现了情感上的认同,并且在艺术上活动更加深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意图上的理解,让读者获得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且自身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进入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状态之下。意图的理解是提高整个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一环,同时也是掌握更多阅读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在意图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要适当的“以己度人”,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情感进行相应的揣摩、体会和猜想,仔细品味阅读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内涵的感悟,获得更多的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对于这一方面意图理解的需求进行明确,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所选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把握,并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整个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并且让整个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将一个个文字和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感意识,真正的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展开教学中,可以额外地组织一些课外的参观和调查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更好地实现对所阅读作品的理解,更深地进行感悟。 第二,初步地对于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字进行初步的感知,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感知的过程中,其程度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知特点。在感知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一些求知的心理活动逐渐发生,并且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更好地对于作品的意蕴进行把握,潜移默化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阅读内容的理念进行进一步的领悟。对话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感知阶段进行入手,并且把握不同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多方面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整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这种感知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所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是整个阅读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重视探究意识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如果脱离了思考,那么学习就很容易被一些疑惑所蒙蔽,那么整个学习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了保障。思考与学习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很多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疑惑产生的过程,则是提高学生思考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对于阅读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要勇于进行探究,并且自主的思考,积极地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对于自身的疑惑进行解决。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读,让学生的思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阅读的节奏和计划,有张有弛地展开整个教学活动。知识的探究过程,在与对话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生产”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进而实现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探究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并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意识培养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的重要一环。对话式阅读教学,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积极参与各项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锻炼,围绕自身的弱势和不足,积极地接触新的知识,在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并且让自己真正地扮演学习主角。
第四,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共享和倾听。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身会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验,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共享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对他人的思路进行倾听,互相地审视,更好地对自身观点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互助来实现共同提高进步。语文学习的过程,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既涵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包括了对相互意见中的倾听。倾听是对于阅读内容价值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话形成的关键前提。不同的文章形式本身的结构、风格以及体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我们的阅读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倾听与接纳,更好地提高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效果。
第五,对作品的神韵进行体会,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中,其本身也一直在与作者之间进行不断地沟通和碰撞,并且通过阅读来对于作者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行体会。透过作品,可以在阅读中对于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且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进行解读。语文的品味与除按摩的过程中,是心灵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再创造,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的感知。在对于作品进行品味和与揣摩的过程中,要切忌脱离实际和具体的语境,确保“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在不同内容的解读上,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体会出内容中的具体结构、含义以及艺术性特点,并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情感以及人物形象,對于作品的神韵进行把握,体会出文章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话式阅读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同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对话,对话不仅要体现在表面上,同时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真正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化地保障,整个教学过程也能更加地高效,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倩蕾.“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6)
[2]何固佳,吕艳.视域融合文本再生——阅读教学中师生本主体间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宋晓霞.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4]邓露茜.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见偏差行为及矫正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梁燕.语境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彭芬.农村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的误区及突破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弓卓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