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循环经济。国家环保局自1999年开始着手推动循环经济,至今已建立了广西贵港、天津泰达等11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在辽宁、福建等省和城市开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省、生态市试点,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2004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召开了“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经验交流会”,11月初“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会”在上海举行。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
  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旨在节约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首次被提到了2005年的中国经济战略里。
  据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被看成是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变增长方式的开始。
  此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也正在研究制定之中,今年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发展理念已被黨中央、国务院所确认,并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显然,“循环经济”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认为,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
  究竟什么是“循环经济”?与以往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模式提出了批评。几乎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批评。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在上述背景下,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大多数专家是这样定义的: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它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专家们普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
  
  高消耗、高污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如影随行,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正遭受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制约。因此,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表现二,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表现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工业、城市生活带来的水的有机污染、大气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诸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增加了治理难度。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水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加重,生态问题复杂化。
  这里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中国专家测算,2003年中国空气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15%。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排在世界第6位,但产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小,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煤炭、钢材和水泥消耗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产生量均居世界第1。在工业化过程中,管理和技术水平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水平以及污染负荷均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的数据还显示,流经中国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
  有关专家提醒,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环境形势将是“雪上加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专家预计,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像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
  要彻底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还有无可能?中国的环境出路在哪儿?
  “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知名的材料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认为。
  早在1999年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也持相同的看法,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摆脱环境困境的有效途径。”
  “国际经济和中国的实践均表明,新型循环经济依靠科技手段和市场机制,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强调,循环经济为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他进一步解释说,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其资源和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但这样的条件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重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别无他途。
  


  中国正处于21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提高2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着很多限制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作为执行负责人正在主持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他分析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5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制度安排问题。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其次,我国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三,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第四,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第五,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认为,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由于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地理特征等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有关专家强调: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在循环经济具体操作层面上,各界专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三层次论”: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左大培研究员表示,发展循环经济要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严厉打击排污超标的企业,特别是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较大规模的企业,该整治的就整治,该关的就关。最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4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面,循环型企业对生产过程,要求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在产业园区层面,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杨帆教授则认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之一在于“加速水循环”。目前造成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的根本原因是修水库过多,使水流速度减慢,循环不畅,从而导致总量的不足。“就如同SARS期间,加速空气循环一样,加速水循环是解决中国环保、就业、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
  
  循环经济:从概念走上前台
  
  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使“循环经济”迅速从概念走上前台。目前,我国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已启动了循环经济试点。
  2004年夏季,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中强调上海应率先实践循环经济,上海这一中国经济的中心城市开始了实践循环经济的行动。
  在上海的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要处理超过1000吨的垃圾,占到了全市生活垃圾的1/5。而这些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5万多户居民的生活用电。
  燃烧剩余的飞灰还是路砖、生态水泥的原料。而在过去,这些生活垃圾只能以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资金投入大。目前,上海已建成了两座这样的垃圾焚烧厂,每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1亿度电。
  聚集了巴斯夫等30多家世界一流企业的上海化工区,其上游企业的产品甚至废料可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或能源,从而在整体上打造“减量化、再利用”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在这个循环链中,仅工业余热每天就可回收发电20多万度,每小时垃圾焚烧能贡献电量5000多度。
  目前,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逾97%,年节能折合标准煤140万吨。去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是1990年的7倍,但与之相应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则下降了近70%,城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开始良性互动。
  “上海每天可少来10多艘运煤的万吨轮。”这一说法生动地表现了作为中国资源消费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推动节能工作的显著成效。2004年年底,上海每万元GDP的总体能耗创下了全国最低水平,约合1.07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上海是个具有废品回收利用优良传统的城市,提起上海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探索,就不能不说到废旧物资回收。
  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不少中外专家对上海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发表了中肯的见解。其中,一种很值得重视的意见是:“上海应该把全力推进废旧物资回收作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事实上,上海的资源循环利用一度堪称“世界标兵”。21年前,即1984年11月3日至10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在上海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资源回收利用讲习会”。许多国家将“上海经验”带回本国,全面推行并加上自己的创造。
  “上海经验”为世界贡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贵财富。今天,上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废品回收又成为循环经济的热点。全市上下出现了强烈的呼声:重“织”回收网、打造现代废品回收业,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
  除了上海,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了循环经济方面的尝试。
  循环经济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天津市选择了最紧张的水资源,开始尝试循环经济。
  天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出把污水进行再处理,变为中水补充淡水资源的不足。通过各种办法,开发区调动了所有用水单位的节水积极性。2003年天津开发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0%,远远高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目前,开发区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仅为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
  近日,国内第一个天然气化工尾气回收系统在重庆投入使用,这个系统将含有有毒物质的化工尾气直接引入密闭式锅炉,充分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可以供化工企业生产使用。这不仅解决了空气污染的问题,每年还可以为企业节省200多万元的燃料费。
  “今年这些企业就可收回清洁生产投资。”广东省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据统计,至2004年年底,这些企业清洁生产投入已经达到37277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9818万元,投入产出很快可实现良性循环。
  浙江省的温州市利用垃圾发电。在它们已经投产的2个垃圾发电厂里,每吨垃圾焚烧后能产生200度电,今年垃圾发电已经超过6000万度。
  据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国家发改委最近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专家预测,2005年,在政府大力創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下,有目共睹的直接经济效益将使“循环经济”成为越来越多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
其他文献
2004年高考对联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对联题是检验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就对联题的设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西部教育大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高职教育将何去何从,是继续'闭关锁国'还是勇敢地走出来成为西部教育高地上闪耀的新星?这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未来一
刘绍成,典型的东北汉子,有着军人气质。早年参军,在基层做过多种工作,练就了办事高效、务实的丁作作风。为人谦和,富有创新意识。2003年5月14日,刘绍成被长春市公交集团任命为长春
原理呈现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优缺点2.影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3.城市交通运输布局原则:(1)满足出行需要;
一、2005年地理高考(江苏省)试卷分析 1.考试内容与考纲关系密切,覆盖面较广对照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笔者就试题内容和考试大纲进行了对照(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渐渐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也不断的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它不仅涉及美术、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还是我国
2004年《考试大纲》将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调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查范围扩大了。
启启一边扫地,一边对蒙蒙说:“咱们得买一把新扫帚了。”<br>  小蚂蚁呆呆慌慌张张地闯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去看啊!天上有把大扫帚。”
期刊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影响生产、生活或是令我们头疼的天气,这时,可以利用人为的手段使天气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人工改变天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