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6·20”罕见连续性致洪强降雨天气分析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2.5°×2.5°格距的NCEP再分析资料、静力学能量资料,对形成吐鲁番地区2011年6月18—20日连续出现局地强降水天气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鄯善地区的局地大降水是不稳定能量在鞍型变形场中被天山辐合抬升后而形成的;托克逊到库米什之间山区的局地大降水是鞍型场被西方冷空气破坏开始进入东疆地区时,盆地西侧冷空气强迫辐合抬升触发的;吐鲁番及其北部山区的局地大降水是北方部分冷空气中心已经东移到吐哈盆地东侧后,冷高压后部整层的偏东南风回灌的结果。另外,
其他文献
选用新疆16个主要旅游城市1961-2012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等资料,根据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湿度,以学者Terjung WH [1]提出的舒适度指数和四川
通过焉耆县1961-2014年期间达到寒潮标准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对焉耆县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61-2014年寒潮天气频次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有逐年减少的趋
对鲁西南1979-2008年8—9月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9月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前期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9月阴雨日数与北半球500hPa平均
通过依照按寒潮天气过程的原预报标准、寒潮预警信号的原标准、现标准及GB/T 21987--2008寒潮等级标准,分别统计了伊犁河谷地区2009年冬季达到以上4个标准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次数
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48 a(1961—2008年)沙尘观测资料,研究沙尘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沙尘日风向、风速特征,探讨其成因。结果显示:克拉玛依沙尘天气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持
8月30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温克刚、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马鹤年、刘英金等老领导一行在新疆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2009年发生在阿克苏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9月5日的槽脊位置、探空物理量等环境场以及水汽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强雹暴
应用策勒绿洲区气象站1960—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连续小波、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49 a来该绿洲区的气温、降水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征。
干旱是限制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适合该区的干旱指标,是进行有效干旱监测的基础。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月降水量
通过分析2009年1月15-16日高中低层环流形势、水汽输送、潜热能量、急流、上升运动对降水的作用,阐述了新疆处在地面高压控制下,仍然会出现特大暴雪的主要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