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逆向思维,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思维
  2017年已经过去,现在,请你好好回想一下,年初设定的目标,完成了多少?是不是只完成了一半,甚至更少?
  如果是的话,恭喜你,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当然也包括我。
  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结果却总是完不成,拖到下一个周期,继续重复着这个怪圈呢?
  大多数人设定目标的方式,是先想好今年要做到什么事情,把它们量化,设定成指标,再拆分,然后一步步地攀登、接近。比如,今年要看完50本书,今年要写20万字的文章,今年要拿到CPA证书……并且,绝大多数目标管理类的文章都会告诉你,目标一定要设得稍微高一点儿,最好是“稍稍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程度,这样,你才会有不断去尝试和进步的动力。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很对。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即设定100分的目标,我们也许能达到80分;但是设定80分的目标,我们很可能只能拿到60分。但是,这种做法有点儿高估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调整能力了。
  想一想,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年度目标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一年365天的绝大多数时间,你都达不到目标,最多也只是勉强达到,很难超过目标。
  试想,清晨你醒来,神清气爽,正准备上班,这时,突然想到今天的目标:下班后读100页书,学1个小時的CPA,写1000字的文章……在感到踌躇满志的同时,你会不会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心累?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而这就是我们不断拖延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迟迟不愿动手,不是因为能力和习惯,而是因为心态。
  在我们的认知中,达成这个目标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下意识地排斥它,阻止我们行动。
  这很容易导致我们不断地用各种理由、各种方法说服自己去坚持计划,达到目标。
  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可为什么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反而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呢?
  目标和计划本来就不应该是需要“坚持”的,而应该是一件令人产生愉悦感、愿意自主去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我先讲一个小案例。
  你有没有坚持记过账?我试过很多次。我记录下每天大大小小的支出,连买一瓶水、买一盒抽纸都要记下来。但从来没有一次能坚持超过一个月,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太麻烦了。
  后来,我开始思考:记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算清每月的支出吗?显然不是,每月的支出我可以直接看银行账单。实际上,我需要通过记账去实现的,是优化开支结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想清楚这一点后,我改变了方法,不再去逐项记录每天的支出,而是记录下“我节省了多少钱”。
  例如,在网上看到一款手工制作的皮具,1000多块,想买,但其实自己根本用不上,买回来也是积灰,没必要。然后,我会在账本上记下节省的数额。
  一个月下来,账本上只有几项记录,总额可能也就几百几千。但是,我会告诉自己,这里记下的每一笔,都是一次战胜欲望的记录,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
  借由这种方式,我们能不断地产生细微的幸福感,日积月累,心态会好很多。
  这就是我想说的,与其把每一次努力都看作是攀登高山的一小步,不如把期望值降低,享受“又走出一步”的微小快乐。
  这就是“逆向思维”。
  传统的目标管理方法,是把愉悦感放在目标的后面,只有咬牙坚持、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你才能够获得愉悦感。
  而用“逆向思维”进行目标管理,则相当于把愉悦感拿出来,分解后平摊到每一天、每一步里。你不再需要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将目光拉回来,落在每一步上。
  利用“逆向思维”的技巧
  利用“逆向思维”是有技巧可寻的。
  1.做最坏的打算
  当面临选择时,我们常常因为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我们想避开风险,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这就是焦虑的根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外部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呢?
  “现代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分享过一个方法:想清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接受最坏的情况,设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维”方式。
  一旦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点,并且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其他必要的准备),你会发现,你的焦虑将消散一空——因为已经不存在“不确定性”了。
  在这个基础上,每走一步,譬如收集信息、请教专家、跟朋友讨论,都是在降低出现最坏的情况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当你处于最低谷的时候,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2.每天只做一件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作者调查了2000名美国的全职员工,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工作日里,我们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2小时53分钟。
  这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要求自己用3小时的时间干8小时的工作。
  不妨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问问自己:如果每天只有3小时,你会做什么?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然后,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就是你“赚到”的。
  当然,这一点也看你的老板。如果你的老板非常严格,要求你每天一定要干足8小时的工作量,那我建议你尽早跳槽,因为你会一直处于透支状态。
  记住,每天用3小时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事,这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3.避开日常的陷阱
  如何才能让目标更有意义,让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更高效呢?
  有一个“逆向思维”的方法是,不要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去想“怎样是低效的表现”,然后避开它们。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耗时超过一个小时的会议;不断修改和规划自己的安排;处理各种不必要的琐事;看剧,看综艺节目;在网上瞎逛,诸如此类。
  反过来,“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简单——当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问一问自己:“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单’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尽量避开。
  这个方案,来自美国的投资家查理·芒格,他说过一句话:“我需要知道的是哪条路是死路,然后我不去走就行了。”
  通往成功的路径也许有很多条,你也许不知道哪条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弄清楚所有错误的路径,并且避开它们,那么,你走的那条路就一定不会太差。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续把事情做对,而是能及时停止犯错。
  投资、创业、工作、管理……概莫能外。
  (摘自《读者》)
其他文献
创新科技已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新引擎,其中内地经济转型过程之中,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但有助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年轻人致富利器。由此,香港應快马加鞭,全速推动创新科技,定下发展创新型经济之路,为传统与新兴产业提供新发展方向与空间,香港才能摆脱多年来经济转型停滞不前的困局。由于创新科技具有新突破、颠覆传统的特性,不止于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力那样简单,还可培育大批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发掘出新的经济增
有个人问禅师:“人应该如何走自己的一生?”禅师说:“人有两种,有一种人不知道如何过自己的一生。”那個人又问:“另一种人正确地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吗?”禅师说:“不!另一种人误以为人有很多辈子,可以一再犯错,下辈子重新来过。”(摘自《读者》)
岁月是把杀猪刀。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心里想,我又不会电脑,平常看材料用钢笔字批改,书个什么法啊!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
历史上的“免死金牌”,真名叫作“丹书铁券”,是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莫大奖赏。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个牌子,而是一块半圆形的铁板。在这封“丹书”的内容里,一般都明确地记载着赐券日期、赐券对象,以及被赐者的功勋和特权。为了防止假冒伪劣,“铁券”往往还要被分割成左右两半——右边的一半留于皇宫,左边的一半由被赐者保管。需要的时候,左右部分进行对接,如果二者吻合,即为正品;反之,则为赝品。  那么这个丹书铁券真
1. 国家层面明确“走出去”工作的统筹协调机构。在各部门管理协调方面,应建立一个高度权威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来对我国走出去企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具体可由国家发改委或更高一级的部门牵头相关部委办组建“中亚五国投资并购领导协调小组”。该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中亚投资发展战略,统一领导、管理、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的中亚并购投资活动,研究制定有关中亚等沿线国投资并购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总结我国
像台北这样的大城市里会有很多小馆子,供来不及回家进餐的人匆匆一饱。但是,某些小馆子往往有一两样风味别具、经济实惠的食品,反而成為顾客“今天不回家”的理由。  一家小馆子凭一块排骨或一碗豆浆就能名闻遐迩,门庭若市。这当然可以使老板财源茂盛,心花怒放。可是,这种供不应求的盛况,也往往使老板懒惰、伙计傲慢、厨师轻心大意。以致排骨愈来愈硬,或豆浆愈来愈稀,终于顾客裹足,馆子歇业。  这是许多小馆子的兴亡史
自美国政府宣布制裁华为以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多次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梳理任正非在采访中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世界观。为人类服务  记者:近期特朗普总统的讲话,从安全角度、军事角度来说,他认为华为是一家危险的公司。你对此如何回应?  任正非: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理解为危险。我们为世界30亿人提供信息通信服务,帮助非洲等艰苦地区、其他地区都能沟通信息。我们就像过去“传教
1945年2月,英美空军出动约1500架重型轰炸机,在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德累斯顿扔下3900吨高爆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整个城市“基本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德累斯顿轰炸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空袭事件之一,德累斯顿也被认为是历史上被摧毁得最为彻底的城市。  战后,德累斯顿市建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德累斯顿只是‘二戰’中毁于战火的上千个城市之一。‘二战’始于德国1939年9月1日入
在上海,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结识了鲁迅,她为鲁迅庆贺了50岁的生日,为魯迅主编的创刊不久的《萌芽月刊》撰稿;也追随鲁迅先生融入了左翼文学阵营,向国外介绍中国的进步作家,把遭受迫害的作家和艺术家秘密护送出上海……由此缔结下一段跨国文学缘。   1928年底,38岁的史沫特莱辞去了柏林大学的教职。次年,她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抵达上海。一次偶然的机会,史沫特莱知道了被誉为“中国高尔基”的鲁迅,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就没少遭批评。不管特朗普做什么,自由派媒体都会攻击,所以他的穿着好坏并无所谓。但是从穿着上对政治人物进行批评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味。因为单单从衣着上品评政治人物在欧美社会已经司空见惯。  服装就是政治!  服装政治其实很早就已经存在,古罗马时期,权贵们穿着昂贵的紫色托加长袍来显示其尊贵的身份。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油画中展现自己强壮的小腿,来凸显自己统治的权威。个子矮小的路易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