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攻击暴力事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有学者曾对北京市海淀区校园暴力犯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四年时间共受理校园及其周边暴力犯罪案件238件,涉及大、中、小学,而且每年的数据呈现持续稳定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研究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基于认知的过程解释攻击行为,认为认知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能明晰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就能及时把攻击行为扼杀在摇篮中。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认知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
该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1)采用问卷调查法区分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类型。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和江西省萍乡市共三所中学的505名学生(初中202,高中203)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采用的是Buss&Perry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组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确定了19题、两个因子(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修订后的问卷信度为0.89,两个因子与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76。研究显示,非攻击型有372人,占73.7%,外部攻击型有77人,占15.2%,关系攻击型有56人,占11.1%。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学生约占总数的30%,而且他们更多地使用外部暴力攻击,这应引起教育者的警惕。2)采用书面访谈法了解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本研究选择了研究者魏晓娟硕士论文中的一个故事情境:“妈妈刚给王晨买了一件新衣服,王晨很高兴,穿着新衣服来到学校。下课时,小明从王晨身边经过,碰倒了课桌上的墨水瓶,一些墨水洒在了王晨的新衣服上”。针对该故事我们设计了27个问题,所有问题从1到5打分,1代表基本不符,2代表有些符合,3代表中等符合,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通过学生的打分情况可了解攻击型与非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差异。研究人员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抽取非攻击型学生150人、外部攻击型学生77人、关系攻击型学生56人作为被试。研究结果如下:
1.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是有目的地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2)小明弄脏王晨的新衣服是事先计划好的吗?3)小明是故意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4)这件事看起来很不简单吗?5)王晨是妒忌小明穿新衣服才故意把它弄脏吗?6)小明是在向王晨挑战吗?7)王晨以前得罪过小明,小明这次是故意报复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攻击型均分为2.49,非攻击型均分为1.54,t值为9.874***。这表明攻击型青少年在对方意图不明显的情况下会做出敌意性归因,会认为对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做此事,因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会进行一些敌意性推断。
2.攻击型青少年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完全能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吗?2)在这件事上,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吗?3)小明应承担全部责任吗?4)这件事完全是小明的过错吗?5)王晨要解决这件事情,有很多方法吗?6)假如你是王晨,你会对小明攻击报复吗?7)王晨如不攻击报复小明,他就是个懦夫吗?8)王晨应该对小明攻击吗?9)王晨应平心静气地与小明商量解决这件事情吗?其中5、9两道题为反向计分,其余7题为正向计分。结果显示:在1、3、4(责任判断题)这三个问题上攻击型均分为3.13,非攻击型均分为2.60,t值为6.21。料,其他题(解决策略题)攻击型均分为2.53,非攻击型均分为1.84,t值6.25为s料。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而攻击型学生更为突出,出了问题会觉得都是对方的过错,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攻击型学生缺乏灵活性,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报复和攻击,并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攻击型青少年尤为关注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
设计的问题如下:1)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同情小明吗?2)如果王晨攻擊小明,你觉得小明是个受害者吗?3)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小明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其他的伤害吗?4)王晨攻击小明可以给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吗?5)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小明以后会报复他吗?6)王晨攻击小明可以让小明及他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吗?7)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树立他在男同学中的威信吗?8)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博得女同学的好感吗?9)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学校、教师会对他进行惩罚吗?10)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同学们会认为他是一个争强好斗的人吗?其中1、2、3、5、9、10题为反向计分。调查结果表明,在1、2、3题(移情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0,非攻击型均分为2.13,t值为8.11***,在4、6、7、8题(正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4,非攻击型均分为1.91,t值为8.19***,在5、9、10题(负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7,非攻击型均分为2.35,t值为6.25女料。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对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的惩罚不太担心,均分都在2分以上,而攻击型学生得分更高,说明当代青少年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差,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在对攻击行为的监管上,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所欠缺。从对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攻击型学生认为该行为会在男同学中增加威信,在女同学中加深好感。
二、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预防策略
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攻击型青少年呈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认知特征,其中有些是纯粹的冷认知特征,如归因方式、注意特点、策略选择等,有些则是由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热认知特征,如责任判断、痛苦体察、结果价值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预防策略。
1.冷认知预防
攻击型青少年会做出敌意性归因,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针对这两个特征,家长、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模拟一定的情境,训练青少年学生采用无意归因或亲社会归因的方式,减少敌意成分,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如真诚的表达、沟通、协商、合作、寻求帮助、让第三者参与等。具体方法包括言语指导、榜样示范、结果反馈和积极强化等。
2.热认知预防
(1)培养青少年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
攻击型青少年缺乏过错的承担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对过错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在现代教育中,不论青少年学生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样在以后的伤害情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从自己身上找责任,从而减少对他人攻击的欲望。
(2)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
攻击型青少年往往把攻击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根本想不到攻击会给他人带来身心伤害。因此,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学习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认识、尊重、欣赏、珍爱生命的观念,同时应加强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指通过对受训者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提高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分享的能力。
(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深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
攻击型青少年认为攻击行为可以使他们树立威信,提升能量,却忽视了学校、社会的惩罚及同学的排斥等,说明其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感欠缺。目前,各中学一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赵珊(2011)等提出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矫正自身的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法律意识。
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
该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1)采用问卷调查法区分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类型。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和江西省萍乡市共三所中学的505名学生(初中202,高中203)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采用的是Buss&Perry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组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确定了19题、两个因子(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修订后的问卷信度为0.89,两个因子与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76。研究显示,非攻击型有372人,占73.7%,外部攻击型有77人,占15.2%,关系攻击型有56人,占11.1%。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学生约占总数的30%,而且他们更多地使用外部暴力攻击,这应引起教育者的警惕。2)采用书面访谈法了解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本研究选择了研究者魏晓娟硕士论文中的一个故事情境:“妈妈刚给王晨买了一件新衣服,王晨很高兴,穿着新衣服来到学校。下课时,小明从王晨身边经过,碰倒了课桌上的墨水瓶,一些墨水洒在了王晨的新衣服上”。针对该故事我们设计了27个问题,所有问题从1到5打分,1代表基本不符,2代表有些符合,3代表中等符合,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通过学生的打分情况可了解攻击型与非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差异。研究人员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抽取非攻击型学生150人、外部攻击型学生77人、关系攻击型学生56人作为被试。研究结果如下:
1.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是有目的地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2)小明弄脏王晨的新衣服是事先计划好的吗?3)小明是故意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4)这件事看起来很不简单吗?5)王晨是妒忌小明穿新衣服才故意把它弄脏吗?6)小明是在向王晨挑战吗?7)王晨以前得罪过小明,小明这次是故意报复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攻击型均分为2.49,非攻击型均分为1.54,t值为9.874***。这表明攻击型青少年在对方意图不明显的情况下会做出敌意性归因,会认为对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做此事,因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会进行一些敌意性推断。
2.攻击型青少年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完全能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吗?2)在这件事上,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吗?3)小明应承担全部责任吗?4)这件事完全是小明的过错吗?5)王晨要解决这件事情,有很多方法吗?6)假如你是王晨,你会对小明攻击报复吗?7)王晨如不攻击报复小明,他就是个懦夫吗?8)王晨应该对小明攻击吗?9)王晨应平心静气地与小明商量解决这件事情吗?其中5、9两道题为反向计分,其余7题为正向计分。结果显示:在1、3、4(责任判断题)这三个问题上攻击型均分为3.13,非攻击型均分为2.60,t值为6.21。料,其他题(解决策略题)攻击型均分为2.53,非攻击型均分为1.84,t值6.25为s料。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而攻击型学生更为突出,出了问题会觉得都是对方的过错,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攻击型学生缺乏灵活性,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报复和攻击,并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攻击型青少年尤为关注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
设计的问题如下:1)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同情小明吗?2)如果王晨攻擊小明,你觉得小明是个受害者吗?3)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小明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其他的伤害吗?4)王晨攻击小明可以给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吗?5)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小明以后会报复他吗?6)王晨攻击小明可以让小明及他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吗?7)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树立他在男同学中的威信吗?8)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博得女同学的好感吗?9)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学校、教师会对他进行惩罚吗?10)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同学们会认为他是一个争强好斗的人吗?其中1、2、3、5、9、10题为反向计分。调查结果表明,在1、2、3题(移情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0,非攻击型均分为2.13,t值为8.11***,在4、6、7、8题(正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4,非攻击型均分为1.91,t值为8.19***,在5、9、10题(负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7,非攻击型均分为2.35,t值为6.25女料。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对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的惩罚不太担心,均分都在2分以上,而攻击型学生得分更高,说明当代青少年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差,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在对攻击行为的监管上,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所欠缺。从对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攻击型学生认为该行为会在男同学中增加威信,在女同学中加深好感。
二、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预防策略
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攻击型青少年呈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认知特征,其中有些是纯粹的冷认知特征,如归因方式、注意特点、策略选择等,有些则是由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热认知特征,如责任判断、痛苦体察、结果价值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预防策略。
1.冷认知预防
攻击型青少年会做出敌意性归因,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针对这两个特征,家长、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模拟一定的情境,训练青少年学生采用无意归因或亲社会归因的方式,减少敌意成分,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如真诚的表达、沟通、协商、合作、寻求帮助、让第三者参与等。具体方法包括言语指导、榜样示范、结果反馈和积极强化等。
2.热认知预防
(1)培养青少年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
攻击型青少年缺乏过错的承担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对过错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在现代教育中,不论青少年学生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样在以后的伤害情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从自己身上找责任,从而减少对他人攻击的欲望。
(2)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
攻击型青少年往往把攻击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根本想不到攻击会给他人带来身心伤害。因此,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学习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认识、尊重、欣赏、珍爱生命的观念,同时应加强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指通过对受训者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提高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分享的能力。
(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深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
攻击型青少年认为攻击行为可以使他们树立威信,提升能量,却忽视了学校、社会的惩罚及同学的排斥等,说明其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感欠缺。目前,各中学一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赵珊(2011)等提出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矫正自身的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