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高考,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选择做大量习题这种方法,语文学习也不例外。但和理科学科相比,收效甚微,尤其是主观题之文本阅读,很多学生是越做越糊涂。那么,应该怎样来避开文本阅读训练的误区,有效提高得分率呢?
文本阅读的具体分值虽然在各个省份高考卷中略有不同,但所占分比重一直仅次于作文分。比如,2011年江苏语文卷,文本阅读总分为38分,而这一部分往往又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关系到语文总分的高低,师生对此都很重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存在误区,学生只是一味地做,讲解时常常是教师在上面报答案,学生在下面记,做再多题也没用。
终日而练,不如须臾所悟。训练时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要停下来总结规律性的事物,这一环节几乎是实现“质”的提升必不可少的一环。高考试卷的文本阅读材料都来自课本之外,无论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还是文学类文本,均未接触过,特别是前两种文本的内容考生觉得生疏,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社会、人生个性化的领悟,考生也难以理解。要想顺利回答文本阅读设置的关于文本的内容、表达技巧、主旨等各方面问题,绝非易事。
首先,必须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如果一个典故、一句诗未能理解,将会造成对整篇文章的误读,如《广陵散》这篇小说的阅读,若没有掌握聂政刺杀韩王的历史故事,对人物形象就不能够充分解读。因此,即便在高三复习迎考阶段,也要注意广泛涉猎,汲取各种新的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其次,答题时要立足整体,联系全文。出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有一到两题围绕某些句子或者某些段落提问,但是答案常常是在文章主题的统摄下由各种信息汇聚而成,忽略了主题,忽略相关信息都会偏离正确答案的方向。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小说《血的故事》,试题第二问就文中第一段“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提问,组织答案时需联系下文各人谈话时的内容又带有各种方言,以及本文故事又是外省人和台湾人的爱情故事,方能靠近正确答案。再次,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喜欢用个人的理解取代文本的观点,这是考生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当作者的观点独树一帜与常人认识完全不同时,根据设置的题目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观点、领悟是什么,你的答案应以原文主旨为依据。但一味地照搬原文、一字不差,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提问的侧重点不同,解答时要依题做答,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内容一定在原文中有出处。最后,在解答试题时,要有法可循,有序可依。因此,答题时需了解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相互关系。出题者常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回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比如,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不一而足。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不难把握其规律。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走出文本阅读的误区,在高三复习迎考的冲刺阶段,我们也要从题海中跳出来,看看做过的题,对的,总结点经验,错的,想一想原因。将一些本质问题解决了,在解读文本时加以注意,必能提高正确率。■
文本阅读的具体分值虽然在各个省份高考卷中略有不同,但所占分比重一直仅次于作文分。比如,2011年江苏语文卷,文本阅读总分为38分,而这一部分往往又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关系到语文总分的高低,师生对此都很重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存在误区,学生只是一味地做,讲解时常常是教师在上面报答案,学生在下面记,做再多题也没用。
终日而练,不如须臾所悟。训练时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要停下来总结规律性的事物,这一环节几乎是实现“质”的提升必不可少的一环。高考试卷的文本阅读材料都来自课本之外,无论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还是文学类文本,均未接触过,特别是前两种文本的内容考生觉得生疏,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社会、人生个性化的领悟,考生也难以理解。要想顺利回答文本阅读设置的关于文本的内容、表达技巧、主旨等各方面问题,绝非易事。
首先,必须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如果一个典故、一句诗未能理解,将会造成对整篇文章的误读,如《广陵散》这篇小说的阅读,若没有掌握聂政刺杀韩王的历史故事,对人物形象就不能够充分解读。因此,即便在高三复习迎考阶段,也要注意广泛涉猎,汲取各种新的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其次,答题时要立足整体,联系全文。出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有一到两题围绕某些句子或者某些段落提问,但是答案常常是在文章主题的统摄下由各种信息汇聚而成,忽略了主题,忽略相关信息都会偏离正确答案的方向。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小说《血的故事》,试题第二问就文中第一段“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提问,组织答案时需联系下文各人谈话时的内容又带有各种方言,以及本文故事又是外省人和台湾人的爱情故事,方能靠近正确答案。再次,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喜欢用个人的理解取代文本的观点,这是考生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当作者的观点独树一帜与常人认识完全不同时,根据设置的题目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观点、领悟是什么,你的答案应以原文主旨为依据。但一味地照搬原文、一字不差,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提问的侧重点不同,解答时要依题做答,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内容一定在原文中有出处。最后,在解答试题时,要有法可循,有序可依。因此,答题时需了解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相互关系。出题者常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回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比如,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不一而足。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不难把握其规律。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走出文本阅读的误区,在高三复习迎考的冲刺阶段,我们也要从题海中跳出来,看看做过的题,对的,总结点经验,错的,想一想原因。将一些本质问题解决了,在解读文本时加以注意,必能提高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