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意会认识以及意会认识在当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的考察中,对意会认识的本质、功能和结构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案例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意会认识内居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Tacit Knowl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SHI Fa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51)
Abstract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the insp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Tacit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ature of tacit knowledg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related cas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ut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 resi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素质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吴国胜说: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不懂点科学是不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首先要有人文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意会认识的相关理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 波兰尼的意会认识理论
迈克·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系统的论述了意会知识,以及意会认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个体的直觉参与在形成科学创造力中的重要作用。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由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构成。知识是批判性和非批判性的自相矛盾体。我们在不断探索知识的同时也在心灵深处又维护着知识。“人类一定永远在试图发现客观上能够自立的知识,不过,在反省自己的知识的当儿,他却发觉自己就是在拥护自己的知识,他发现他在肯定他自己的知识的真理……”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客观的知识必定是不可能的。在波兰尼看来,言传知识的逻辑运作“乃是由于认识我们的经验而获致于这些经验”心灵的意会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含摄,能够让我们的经验有意义的就是了解。了解是获得意会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意会经验过程,他才能获得知识,从这一层面上说,意会知识具有逻辑优先性。
波兰尼对作为意会认识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也进行了区分。“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而相信我们也觉察了某种东西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觉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析的,而附带觉察的东西A可能是不可辨析的。这两种类型的觉察相互排斥:当我们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觉察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附带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意会认知的结构。”②
人们对事物的集中觉察是对其整体意义上认识,而附带觉察则是辅助注意力集中于观察的事物的工具,但当工具成为焦点的时候,它就不成其为整体的一部分了。人们集中觉察到的事物能够被明确的了解,但是却不能完全明确的表达出来。附带觉察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人们将自己的感觉赋予了它们,从而使得附带觉察成为我们关注于外部环境的工具。能够被感知的附带性的东西是无法被明确的表达出来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了解渴求”,这种主体的热情是获取意会知识的最强的推动力,内居的普遍存在,使得意会认识的逻辑扩展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一旦隐性认识的逻辑扩展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就会与进化突变的逻辑相一致;随着人们对内局的普遍认同,将引起人们无疑问地接受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所有的知识最终是个人的。”③
意会认识是完善的复杂整体。在对意会知识及其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发展以及在继承格式塔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波兰尼首先改变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坚持的“人对整体的察觉是一种被动的感知”的观点,提出人在认识环境的同时,也是塑造他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主体主动的探索过程。人在对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表现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觉察了整体和附带觉察了这些基本要素。这就构成了意会认识的功能结构。在此情况下,知识不再是完全的言传知识,“种种理性的致知都必定处于致知者存在地参与那些被他意识成具有结合意义或目的的细部。”④
意会认识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感知周围事物的一种普遍形式。一项创造性工作的完成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观念的形成,观念的选择和评价等几个过程。其中,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问题是好的,研究出的成果才可能是独创性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意会知识和认识是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家在提出某一研究问题时,实际上是对某种隐藏在现象之后的东西的一种预测,这是一种直觉力,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敏感性。它们通过直觉、酝酿效应、灵感、顿悟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科学家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意会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办法明确叙述的,但是科学家却可以直觉的感知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对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提到的问题悖论:寻求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那么它就不再是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解决办法,我们就不知道要寻找什么,也就不可能指望能找到什么。承认意会认识在探寻问题答案中的预测作用,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2 科学研究中的例证研究
总之,意会认识和意会知识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创造发现活动中。以科学研究为例,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书中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追踪采访发现:有48人——占被调查着的一半以上曾是本领域更年长的诺贝尔获得者的学生或者助手。大部分的获奖者之间都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师徒关系。这些未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从“师傅”那里学到主要不是言传性的知识,而是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纂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意会知识。⑤紧接着罗伯特·坎尼格尔(Robert Kanigel)在其著作《师从天才》一书中,认为科学家之所以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因为他或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诺贝尔生理学医学获得者P·B·梅达沃说“任何科学家不论年纪多大,如想做出重要发现,就必须研究重大的问题。”⑥
Cyrus C. M. Mody and David Kaiser也对科学研究中的科学训练和科学知识的创新进行了阐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学者,通过整体训练,不仅仅作为正式的课堂教学的技巧教授给学生,受训者可以此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去工作。意会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大量的存在,作为意会知识载体的科学家群体、课题研究组和研究人员,只有加入研究,亲身参加科研实践才能获得或形成具有独创性意义的意会知识和意会认识。哈代(G.H.Hardy)对于科学家创造生活的评价或许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在科学家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言传知识的意会知识,而且这种意会认识通过师徒关系不断得到传递和继承。
通过师徒关系、科学训练等等方式存在于科学研究中意会知识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对好问题和关键课题的感受,搞科研理论的风格,批判性的立场,以及将来我们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意会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言传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意会知识科学家之间代代传承的过程。
3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精神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其重点在于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体验和感受,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特征。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及意会认识在人的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以及自朱克曼以后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和加深了人们对意会知识的认识,而且对于新形势下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第一,依据意会知识的功能结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往往是注重整体的集中觉察,而附带觉察也就是对整体的部分觉察往往在潜意识的过程中完成。在教育理念上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注重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同步塑造。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能动思维能力的个人。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意会认识的过程中,内居是连接主体和外在事物的结合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心灵上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到客体中去,最终达到和客体的完全融合。这种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不是外在的灌输,而应是学生内在的消化吸收,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或者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获得对知识的全新感受。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层次的教育时,应注重以情动人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向善的意识。
第三,意会认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问题的提出,经过充分的酝酿,到灵感的突然顿悟都说明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根据意会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因为在意会认识看来,重大的科学发现依次要经历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的阶段,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意会知识就隐含在这些问题之中,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既重视对学生言传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言传知识背后的意会问题的存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注重对其发散思维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意象思维范式。
第四,对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意会知识的研究表明,在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意会知识,并且通过师承关系继承和发展这种意会认识。因此,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导师对学生身教和言传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创造技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要。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主动与学生沟通学习技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应该以整体的视野作为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突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化整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波兰尼的意会知识、意会认知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事实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做和最好的注脚。
注释
①迈克尔·波兰尼.个体知识[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②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③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5).
④迈克尔·波兰尼.人之研究[M].彭淮栋,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18.
⑤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⑥罗伯特·卡尼格尔.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M].江载芬,闫鲜宁,张新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意会认识内居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Tacit Knowl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SHI Fa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51)
Abstract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the insp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Tacit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ature of tacit knowledg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related cas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ut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 resi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素质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吴国胜说: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不懂点科学是不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首先要有人文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意会认识的相关理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 波兰尼的意会认识理论
迈克·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系统的论述了意会知识,以及意会认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个体的直觉参与在形成科学创造力中的重要作用。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由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构成。知识是批判性和非批判性的自相矛盾体。我们在不断探索知识的同时也在心灵深处又维护着知识。“人类一定永远在试图发现客观上能够自立的知识,不过,在反省自己的知识的当儿,他却发觉自己就是在拥护自己的知识,他发现他在肯定他自己的知识的真理……”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客观的知识必定是不可能的。在波兰尼看来,言传知识的逻辑运作“乃是由于认识我们的经验而获致于这些经验”心灵的意会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含摄,能够让我们的经验有意义的就是了解。了解是获得意会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意会经验过程,他才能获得知识,从这一层面上说,意会知识具有逻辑优先性。
波兰尼对作为意会认识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也进行了区分。“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而相信我们也觉察了某种东西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觉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析的,而附带觉察的东西A可能是不可辨析的。这两种类型的觉察相互排斥:当我们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觉察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附带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意会认知的结构。”②
人们对事物的集中觉察是对其整体意义上认识,而附带觉察则是辅助注意力集中于观察的事物的工具,但当工具成为焦点的时候,它就不成其为整体的一部分了。人们集中觉察到的事物能够被明确的了解,但是却不能完全明确的表达出来。附带觉察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人们将自己的感觉赋予了它们,从而使得附带觉察成为我们关注于外部环境的工具。能够被感知的附带性的东西是无法被明确的表达出来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了解渴求”,这种主体的热情是获取意会知识的最强的推动力,内居的普遍存在,使得意会认识的逻辑扩展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一旦隐性认识的逻辑扩展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就会与进化突变的逻辑相一致;随着人们对内局的普遍认同,将引起人们无疑问地接受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所有的知识最终是个人的。”③
意会认识是完善的复杂整体。在对意会知识及其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发展以及在继承格式塔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波兰尼首先改变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坚持的“人对整体的察觉是一种被动的感知”的观点,提出人在认识环境的同时,也是塑造他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主体主动的探索过程。人在对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表现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觉察了整体和附带觉察了这些基本要素。这就构成了意会认识的功能结构。在此情况下,知识不再是完全的言传知识,“种种理性的致知都必定处于致知者存在地参与那些被他意识成具有结合意义或目的的细部。”④
意会认识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感知周围事物的一种普遍形式。一项创造性工作的完成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观念的形成,观念的选择和评价等几个过程。其中,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问题是好的,研究出的成果才可能是独创性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意会知识和认识是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家在提出某一研究问题时,实际上是对某种隐藏在现象之后的东西的一种预测,这是一种直觉力,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敏感性。它们通过直觉、酝酿效应、灵感、顿悟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科学家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意会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办法明确叙述的,但是科学家却可以直觉的感知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对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提到的问题悖论:寻求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那么它就不再是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解决办法,我们就不知道要寻找什么,也就不可能指望能找到什么。承认意会认识在探寻问题答案中的预测作用,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2 科学研究中的例证研究
总之,意会认识和意会知识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创造发现活动中。以科学研究为例,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书中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追踪采访发现:有48人——占被调查着的一半以上曾是本领域更年长的诺贝尔获得者的学生或者助手。大部分的获奖者之间都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师徒关系。这些未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从“师傅”那里学到主要不是言传性的知识,而是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纂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意会知识。⑤紧接着罗伯特·坎尼格尔(Robert Kanigel)在其著作《师从天才》一书中,认为科学家之所以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因为他或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诺贝尔生理学医学获得者P·B·梅达沃说“任何科学家不论年纪多大,如想做出重要发现,就必须研究重大的问题。”⑥
Cyrus C. M. Mody and David Kaiser也对科学研究中的科学训练和科学知识的创新进行了阐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学者,通过整体训练,不仅仅作为正式的课堂教学的技巧教授给学生,受训者可以此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去工作。意会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大量的存在,作为意会知识载体的科学家群体、课题研究组和研究人员,只有加入研究,亲身参加科研实践才能获得或形成具有独创性意义的意会知识和意会认识。哈代(G.H.Hardy)对于科学家创造生活的评价或许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在科学家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言传知识的意会知识,而且这种意会认识通过师徒关系不断得到传递和继承。
通过师徒关系、科学训练等等方式存在于科学研究中意会知识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对好问题和关键课题的感受,搞科研理论的风格,批判性的立场,以及将来我们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意会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言传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意会知识科学家之间代代传承的过程。
3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精神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其重点在于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体验和感受,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特征。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及意会认识在人的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以及自朱克曼以后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和加深了人们对意会知识的认识,而且对于新形势下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第一,依据意会知识的功能结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往往是注重整体的集中觉察,而附带觉察也就是对整体的部分觉察往往在潜意识的过程中完成。在教育理念上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注重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同步塑造。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能动思维能力的个人。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意会认识的过程中,内居是连接主体和外在事物的结合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心灵上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到客体中去,最终达到和客体的完全融合。这种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不是外在的灌输,而应是学生内在的消化吸收,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或者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获得对知识的全新感受。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层次的教育时,应注重以情动人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向善的意识。
第三,意会认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问题的提出,经过充分的酝酿,到灵感的突然顿悟都说明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根据意会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因为在意会认识看来,重大的科学发现依次要经历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的阶段,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意会知识就隐含在这些问题之中,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既重视对学生言传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言传知识背后的意会问题的存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注重对其发散思维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意象思维范式。
第四,对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意会知识的研究表明,在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意会知识,并且通过师承关系继承和发展这种意会认识。因此,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导师对学生身教和言传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创造技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要。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主动与学生沟通学习技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应该以整体的视野作为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突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化整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波兰尼的意会知识、意会认知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事实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做和最好的注脚。
注释
①迈克尔·波兰尼.个体知识[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②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③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5).
④迈克尔·波兰尼.人之研究[M].彭淮栋,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18.
⑤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⑥罗伯特·卡尼格尔.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M].江载芬,闫鲜宁,张新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