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场有关土豆(学名马铃薯)的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等共同举办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研讨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意义、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推进途径。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积极探索,要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主粮消费营养健康的新要求。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把土豆变成主粮,从中国农业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基层广大种植户的角度来说,无疑具有美妙的前景。然而,推行土豆变主粮这条路并不平坦,面临诸多困局:难以改变的中国百姓数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种植过程相当复杂,以及加工业落后、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等。
主粮化事关大局
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指出,未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那么,在传统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提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马铃薯主粮化,无疑给中国粮食增产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余欣荣说,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地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黑龙江农科院脱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长吕典秋表示,我国目前玉米、水稻、小麦的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因为耕地面积有限,增产空间也很小,提高产量的难度比较大。而对于马铃薯来说,全国平均产量低于世界水平,只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3到1/2,我国人均消费马铃薯也只有14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马铃薯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加大对技术、品种、资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较大增产。
在耕地面积较广的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尤其是那些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产量很低,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农业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组织试验,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完全雨养条件下马铃薯亩产仍达到1.8吨。农民种马铃薯省水、省肥、省药,还省劲。有农业科研部门专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在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加大投入,就能够实现全国大面积的马铃薯增产,从而给农民以及马铃薯衍生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此外,将马铃薯主粮化,对我国南北方耕地结构布局和优化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将来不仅仅是西北地区要发展,还要重点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
他说:“第一,西北地区要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第二,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等作物。第三,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等地区,适度改种一些节水作物,就包括马铃薯。”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南方冬闲田面积在1亿亩左右,种植耐寒、耐旱的马铃薯将会对土地合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又不会对土地保墒造成太大影响。
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虽然已经出口到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量较少,主要出口地为亚洲、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部分出口至欧洲及美洲。近年来,马铃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东盟、俄罗斯及其他邻近国家或地区出口量增长较快。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上的进步,将会逐步改变以往以低端产品(鲜马铃薯或冷藏马铃薯)出口的局面,从而转向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
产区致富希望
虽然“土豆变主粮”还停留在研讨或“拟推广”阶段,但毕竟有了农业部、农科院等权威机构的参与,还是让土豆主产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种植户,都看到了希望。
地处我国马铃薯种植最集中的西北产业带,青海省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马铃薯成为青海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的作物。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消息的传来,青海似乎迎来了一个农业发展的机遇。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舰表示:“虽然青海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仅占全国2%,但在马铃薯脱毒、育种等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今后,我省可利用高原现代农业绿色环保的特点,提高农作物产量附加值。目前,种植马铃薯已经是我省贫困地区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王舰看来,将马铃薯提高到主食地位,最终受益的还是种植马铃薯的广大农户。
62岁的马向忠是青海省互助县的农民,用他的话说,“以前洋芋(土豆)就一直是我们这里的主粮,尤其是以前困难的时候,现在听说这个(土豆变主粮)并不奇怪。”
马向忠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作为农民,他最关心的是,土豆变主粮之后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一辈子种地,很清楚要想从土地里抠出钱来,方法只有两个,一是提高产量,二是能卖出好价钱。如果能提供优良品种确保产量,能让我们(把土豆)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去,那我肯定双手赞成。”
苏生福是青海省湟中县某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他看来,“土豆变主粮”无疑降低了种植户的种植风险,国家号召开发马铃薯的主食产品和休闲食品,也为他们指明了发展道路。“我们合作社现在流转承包了500亩地种洋芋,合作社的210户成员种的是‘青薯9号’。今年赶上好收成,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这两天我们正在分红。国家这么重视马铃薯,以后看来要扩大种植面积了。”
“现在我们光是在地里挣,以后还要想着在产品上挣,最充分地挖掘洋芋的附加值,实现产值最大化。”苏生福说,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合作社可能会恢复之前停掉的淀粉生产线,再考虑引进生产线,深加工土豆片、土豆条,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百姓能接受吗?
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
这些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对中国人数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的挑战,是对现有马铃薯加工技术水平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百姓消费观念的挑战。
马铃薯有着低脂、低热量、低糖、高膳食纤维等优于传统主粮的特点,但千百年来都是把土豆作为蔬菜的中国百姓能接受马铃薯作为主粮吗?
北京某餐馆经营者陆春华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挺难的,顾客吃炒土豆丝、炖土豆都行,可如果主食就是土豆,大家可能很难接受,关键是很难改变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饮食方式。不过,换换形式还是可以,比如面条里掺入土豆粉制成土豆面条,面粉里掺入土豆粉做成各种点心。”
餐馆经营者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像欧美人那样以炸薯条、烤土豆作为主粮,在中国显然行不通。但如果换换形式,在平时常吃的馒头、包子、面条、面包中以土豆粉部分替代面粉,这样则较为容易接受。对此,有农业部门专家表示,现在国内已经有比较好的技术基础,并成功开发了马铃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和面包等食品。有了技术基础,眼下需要做的就是推广,这需要各级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生产企业下大功夫。
除了百姓能否在观念上接受的问题,马铃薯主粮化还面临不少技术障碍。有专家介绍,由于在加工手段和技术水平上的不足,马铃薯加工还做不到像小麦、稻谷、玉米那样规模化,于是加工成本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山东农科院马铃薯专家王培伦介绍:“目前,对于马铃薯加工企业来说,成本过高与新鲜土豆保存受时间限制等很多因素有关。”
业内专家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马铃薯主粮化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国家粮食战略、百姓饮食结构改善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要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现阶段,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多在科研上下功夫,通过科技手段,增加马铃薯产量,促进加工企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让马铃薯制成品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积极探索,要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主粮消费营养健康的新要求。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把土豆变成主粮,从中国农业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基层广大种植户的角度来说,无疑具有美妙的前景。然而,推行土豆变主粮这条路并不平坦,面临诸多困局:难以改变的中国百姓数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种植过程相当复杂,以及加工业落后、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等。
主粮化事关大局
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指出,未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那么,在传统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提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马铃薯主粮化,无疑给中国粮食增产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余欣荣说,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地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黑龙江农科院脱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长吕典秋表示,我国目前玉米、水稻、小麦的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因为耕地面积有限,增产空间也很小,提高产量的难度比较大。而对于马铃薯来说,全国平均产量低于世界水平,只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3到1/2,我国人均消费马铃薯也只有14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马铃薯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加大对技术、品种、资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较大增产。
在耕地面积较广的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尤其是那些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产量很低,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农业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组织试验,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完全雨养条件下马铃薯亩产仍达到1.8吨。农民种马铃薯省水、省肥、省药,还省劲。有农业科研部门专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在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加大投入,就能够实现全国大面积的马铃薯增产,从而给农民以及马铃薯衍生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此外,将马铃薯主粮化,对我国南北方耕地结构布局和优化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将来不仅仅是西北地区要发展,还要重点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
他说:“第一,西北地区要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第二,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等作物。第三,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等地区,适度改种一些节水作物,就包括马铃薯。”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南方冬闲田面积在1亿亩左右,种植耐寒、耐旱的马铃薯将会对土地合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又不会对土地保墒造成太大影响。
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虽然已经出口到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量较少,主要出口地为亚洲、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部分出口至欧洲及美洲。近年来,马铃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东盟、俄罗斯及其他邻近国家或地区出口量增长较快。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上的进步,将会逐步改变以往以低端产品(鲜马铃薯或冷藏马铃薯)出口的局面,从而转向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
产区致富希望
虽然“土豆变主粮”还停留在研讨或“拟推广”阶段,但毕竟有了农业部、农科院等权威机构的参与,还是让土豆主产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种植户,都看到了希望。
地处我国马铃薯种植最集中的西北产业带,青海省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马铃薯成为青海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的作物。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消息的传来,青海似乎迎来了一个农业发展的机遇。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舰表示:“虽然青海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仅占全国2%,但在马铃薯脱毒、育种等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今后,我省可利用高原现代农业绿色环保的特点,提高农作物产量附加值。目前,种植马铃薯已经是我省贫困地区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王舰看来,将马铃薯提高到主食地位,最终受益的还是种植马铃薯的广大农户。
62岁的马向忠是青海省互助县的农民,用他的话说,“以前洋芋(土豆)就一直是我们这里的主粮,尤其是以前困难的时候,现在听说这个(土豆变主粮)并不奇怪。”
马向忠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作为农民,他最关心的是,土豆变主粮之后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一辈子种地,很清楚要想从土地里抠出钱来,方法只有两个,一是提高产量,二是能卖出好价钱。如果能提供优良品种确保产量,能让我们(把土豆)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去,那我肯定双手赞成。”
苏生福是青海省湟中县某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他看来,“土豆变主粮”无疑降低了种植户的种植风险,国家号召开发马铃薯的主食产品和休闲食品,也为他们指明了发展道路。“我们合作社现在流转承包了500亩地种洋芋,合作社的210户成员种的是‘青薯9号’。今年赶上好收成,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这两天我们正在分红。国家这么重视马铃薯,以后看来要扩大种植面积了。”
“现在我们光是在地里挣,以后还要想着在产品上挣,最充分地挖掘洋芋的附加值,实现产值最大化。”苏生福说,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合作社可能会恢复之前停掉的淀粉生产线,再考虑引进生产线,深加工土豆片、土豆条,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百姓能接受吗?
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
这些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对中国人数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的挑战,是对现有马铃薯加工技术水平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百姓消费观念的挑战。
马铃薯有着低脂、低热量、低糖、高膳食纤维等优于传统主粮的特点,但千百年来都是把土豆作为蔬菜的中国百姓能接受马铃薯作为主粮吗?
北京某餐馆经营者陆春华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挺难的,顾客吃炒土豆丝、炖土豆都行,可如果主食就是土豆,大家可能很难接受,关键是很难改变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饮食方式。不过,换换形式还是可以,比如面条里掺入土豆粉制成土豆面条,面粉里掺入土豆粉做成各种点心。”
餐馆经营者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像欧美人那样以炸薯条、烤土豆作为主粮,在中国显然行不通。但如果换换形式,在平时常吃的馒头、包子、面条、面包中以土豆粉部分替代面粉,这样则较为容易接受。对此,有农业部门专家表示,现在国内已经有比较好的技术基础,并成功开发了马铃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和面包等食品。有了技术基础,眼下需要做的就是推广,这需要各级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生产企业下大功夫。
除了百姓能否在观念上接受的问题,马铃薯主粮化还面临不少技术障碍。有专家介绍,由于在加工手段和技术水平上的不足,马铃薯加工还做不到像小麦、稻谷、玉米那样规模化,于是加工成本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山东农科院马铃薯专家王培伦介绍:“目前,对于马铃薯加工企业来说,成本过高与新鲜土豆保存受时间限制等很多因素有关。”
业内专家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马铃薯主粮化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国家粮食战略、百姓饮食结构改善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要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现阶段,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多在科研上下功夫,通过科技手段,增加马铃薯产量,促进加工企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让马铃薯制成品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