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广翅蜡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来源 :浙江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pl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柿广翅蜡蝉(Ricania sublimbata)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林果害虫,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柿广翅蜡蝉在浙江1 a发生2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始现,6月中旬达高峰。第一代若虫始见于7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羽化。成虫交配后即开始产卵,2次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9月上旬,卵主要分布在甜柿下部的枝条上。柿广翅蜡蝉危害严重,须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以养殖场新鲜猪粪为原材料在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和不同TS浓度(3%,4%,5.5%,7%和8%)条件下进行产气特性研究及效能分析。结果表明15℃35℃平均池容产气率分别为0.121,0.605,0.615,0.906和1.065 L·L-1d-1,甲烷含量分别为42.25%,49.78%,47.25%,52.56%及53.35%。在相同温度条件下,TS越高,COD的去除效率越低。在相同底物浓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OD降解
为研究草莓定植期生根剂的使用对植株根系、茎叶生长、产量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红颊草莓为试材,开展生根剂处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根剂的使用对草莓根系长、根系鲜重、
对引进宁波市奉化地区的5个草莓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越秀、越心、梦晶的综合表现较好,越秀、越心具有植株长势强,产量高等优点,适合奉化地区栽培试种,可作为章姬、红颜的补充品种。梦晶虽然产量较低,但品尝反馈较好,若以采摘形式售卖,仍可获得较好的收益。16-2(玉颜)头茬果畸形较多,但是口感、品尝反馈较好,且是白色系品种;淡雪的果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种,这2个品种可尝试作为搭配品种种植,以丰富奉化草莓品种果实类型。
利用正阳县1959—2018年近60 a逐年5—10月主要气象因素及2007—2018年夏花生平均产量,对气象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阐述主要气象因素对夏花生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与夏花生产量相关的27个气象要素中有14个要素与产量关系密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7月降水量、开花下针期降水量、5月总日照时数、5月平均气温、苗期总日照时数与产量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6月降水量、7月总日照时数、7月平均气温、开花下针期总日照时数、开花下针期平均气温与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8月总日照时数、9月平均气温、
葡萄虽属喜钾作物,但长兴葡萄园过量施用钾肥现象严重。通过减少钾素投入试验发现,钾素投入量减少20%~40%时,夏黑葡萄生长期与常规施肥处理没有明显区别,按照常规的合理疏果疏粒管理,产量没有降低,而品质指标提升明显。因此,试验地夏黑葡萄钾素投入量建议减少40%以上,即由原来667 m2的27.9 kg(折纯)降低到16.74 kg以下。
为做好黑木耳品种储备工作,龙泉市从各地收集黑木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2个基地分别引进的8个黑木耳品种的成活率、产量及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黑山15号、黑山10号、安黑1号等3个品种产量高,成活率高,形态好,适合在龙泉栽培。
本文基于近13 a中国时代背景及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浙江省丽水市返乡创业试点县实际情况,从政策视角出发,总结返乡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及路径的探索经验,有助于推动其他地区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研究发现,返乡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升级期4个阶段,社会文化及市场要素驱动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初创期形成,政策是返乡创业生态系统成长期的主要驱动要素,政策及市场驱动返乡创业生态系统进入成熟期,返乡创业生态系统顺利进入转型升级期,在于创新驱动这一特殊要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并出台针对
研究2018、2019年2个年度不同气候条件下,4个弱筋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018年低温、阴雨、寡照的气候条件下,除扬麦15外,其他3个试验品种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低于2019年;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也均低于2019年;而硬度、吸水率等指标,在不同年度间差异不大,暗示硬度、吸水率指标受遗传背景影响更为显著。
以杭州地区种植的4 a生甜樱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单氰胺对不同品种甜樱桃解除休眠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的单氰胺处理能够有效打破甜樱桃休眠,促使萌芽提前,开花时间能提前1~7 d,且促进同一品种花期一致。不同品种单氰胺处理效果不同,甜樱桃品种早大果、萨米脱、黑金的破眠和提前开花效果较为显著,单氰胺对哥伦比亚休眠和花期影响不明显。
通过跟踪研究欧盟、美国与我国兽用抗菌药“禁抗、限抗与减抗”等管理政策,分析中美欧遏制耐药性风险效果及管理趋向,在综合提升遏制细菌耐药性能力,改善饲养环境,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精准施策,研发兽医专用抗菌药,发挥中国技术优势等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