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前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前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

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7年9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UC患者术前应用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关系的相关文章。由2位研究者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2项回顾性对照研究,共计20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应用IFX与术前未应用IFX的UC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OR=1.23,95%CI(0.68~2.20),P=0.49]、手术切口感染[OR=0.74,95%CI(0.25~2.16),P=0.58]、腹盆腔感染[OR=1.32,95%CI(0.93~1.87),P=0.12]以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OR=1.05,95%CI(0.21~5.25),P=0.95]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UC患者术前应用IFX不增加手术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为安全,但仍需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其他文献
结肠动力异常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结肠表现出收缩力下降和传输时间延长。在结肠的不同部位,其传输时间并不相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动力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动力异常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除了炎症反应以外,肠神经系统的异常也参与其中。
期刊
本文对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样本采集和处理、信息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探讨;强调标准化的实验流程、信息分析及质控方法,构建参考基因组及基线数据库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绝对定量、无菌动物、体外模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将为肠道菌群基础研究在精准医学、精准营养、精准干预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报告1例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及硫唑嘌呤治疗克罗恩病伴发皮肤癌及肝脓肿的病例。通过此病例提醒医生及患者提高对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警惕性。
单纯以医生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不能适应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治,医患共同决策(SDM)模式正在成为医疗决策时的主流方向,这是医学伦理学的需要,IBD临床实践的需要,也是IBD慢病管理的需要。目前在我国SDM实施的最大的障碍是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整体成本。在我国的国情与医疗环境背景下,实现IBD患者的SDM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实现最佳SDM,临床医生除需具备现代医学知识与技能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沟
目的探讨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粪菌移植对肠屏障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ND)组、高盐高脂饮食(HSFD)组和高盐高脂饮食并接受ND组小鼠粪菌移植(ND-FMT-HSFD)组。ND组用正常饮食饲喂,其余两组用高盐高脂饮食饲喂,连续饲喂6周,在第3周时取正常饮食组小鼠大便,分离肠菌,灌胃给ND-FMT-HSFD组小鼠,每2天粪菌移植1次,连续3周。饲喂处理结束后,分析肠屏障功
本文对克罗恩病早期治疗的新理念进行综述,总结其定义、临床获益与风险,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计要素。
随着人类对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认识的增加,菌群移植已经在近几年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粪菌移植已被证实治疗多种疾病有效,包括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糖尿病、肿瘤、肝硬化、代谢综合征以及脑肠轴疾病等,这也为菌群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主要从临床试验注册趋势、菌群移植已发表文献、粪菌移植适应证的研究进展、菌群移植途径、菌群移植治疗策略以及选择性菌群移植等进行论述。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其发病与饮食方式西方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饮食是肠道微生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肠道微生态在IBD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饮食可能通过肠道微生态发挥作用。现就IBD营养相关因素、肠道微生态变化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简要论述。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缺血性储袋炎可能与肠系膜血管张力增加有关,对储袋炎的标准治疗效果欠佳。我们探索性地对行IPAA患者构建"D型储袋",并将肠系膜下动脉引入D型储袋,达到储袋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本文对实施新术式的2例患者进行经验总结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