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語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那么怎样设疑提问才有效,这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结合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问一些尝试。
  一、吃透教材是关键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要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怎样做到备课充分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荣生教授观摩评教时指出语文课堂上,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再怎么精当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提问,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设计的提问,偏离了目标,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事件。实践证明,只有吃透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确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把握学生主体是前提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教师的提问,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因此,把握学生主体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把握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提问。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年级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所不同,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区别,脱离学生实际特点的提问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容易脱离学生,出现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提问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建立在长期了解、熟悉学生的前提下,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破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乡愁》这首诗歌时,为引出新课,我用幻灯片伴随着思乡曲播放了一幅幽静的月夜图,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再问“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们能想起我们小学曾学过李白写的一首思乡诗吗?”生齐背《静夜思》。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这首诗歌,也向学生提示这首诗的主旨。又如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对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加入设计一问“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中举前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就会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
  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五、提问要注意质与量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质与量。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过繁、过深过浅,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靠一两个提问也是不行的,特别是文本中的核心问题(如课文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单纯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优教。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期刊
摘 要:如何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饶有兴趣、持之以恒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较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学习需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从外部诱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外部诱因  学
期刊
摘 要:副词“还”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本文主要从它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分布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副词“还”;语义特征;语法分布  副词“还”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是以往对它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大都是单纯地从语义层面或语法层面进行分析,可是语义和语法这两个层面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制约的。 在某种特定的语法环境中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定语义,想要实现某一种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政治课质量提上去”的意识战胜了我,我深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众所周知,初中生年龄小,知识浅薄,活泼好动,对于一些学科有所喜爱,也有所不喜,而他们大多是偏爱形象思维。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要学生了解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的不同,都知道政治课有两难:其一,就是概念多,观点抽象,枯燥,与
期刊
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只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精彩导入  课前导入,把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引入课堂学习中来,而精彩的导入,能够使这个过程缩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如下方法:  (1)故事导入。一则精彩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很快从下课的兴奋
期刊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小
期刊
摘 要: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切实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其教学理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从以工具性为目的的僵化模式转向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文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素质的人才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看好。然而,在评价的背后,许多教师对学生轻易采取了赞赏、肯定等富有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乍一看似乎很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评价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颠覆”。因此,正确认识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加以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长期形成的对错号。甲、乙、丙、丁这一单一的批改模式。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上的缺点。以及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的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作业的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批语,对于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作业中的得失,进而有助于优化解题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