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及其体系构建

来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k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乎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的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科学构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五位一体”总布局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9-0019-05
  创新执政党的执政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是执政党面临的紧迫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执政党必须对意识形态做出调整,使执政党价值取向更加具体合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崭新的思想和理念。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
  (一)政党及其价值取向
  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利益和愿望的政治组织,它是以争取群众,夺取、掌握和巩固政权为最高目的的阶级组织。毛泽东认为:“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党是阶级的组织。”[1]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意识范畴。价值取向从其表现形式看,是人们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从其产生基础看,是人们在把握客体及其发展规律、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现实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性把握;从其社会功能看,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到定向、引导、规范等作用,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们价值活动的成败。
  政党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根据政治活动的需要对自身行为方向自觉的、有目的选择。政党价值取向是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政党的灵魂。政党“为什么人”,它就代表这部分人的利益和需要,而这些利益和需要,则是政党价值取向形成的基础。政党存在的最高追求是成为执政党,执政党价值取向是一个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以实现执政目标的思想指南,体现为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指向,是执政党对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执政干什么、如何执政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回答,其所有执政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是执政党执政活动的核心价值追求。执政党价值取向体现着政治统治的本质。不同阶级的统治,有不同的执政价值取向;不同性质的执政党,有不同执政价值取向。
  (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即党对为谁执政、如何执政以及执政要达到什么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亦即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任务而制定和实施的执政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的一致性,坚持人民群众的活动与社会进步的一致性,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建立在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从其开始成立到作为执政党,从始至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中国共产党完全是为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存在的,并作为其先锋队始终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其最终奋斗目标就是领导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消灭剥削和压迫,推翻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据此,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价值取向作出了富有民族特点的概括,即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完全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开表明了在对待“为什么人”的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准则。把自身奋斗的价值取向定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的理性自觉,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我们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努力实践的最明确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方面的—个伟大创造。
  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9年,毛泽东在写给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准则。1944年,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的先进事迹,专门做《为人民服务》一文,并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1945年4月23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概念正式出现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阐述军队性质时,首次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军队的唯一宗旨的概念。这一重要思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执政党,这就给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一些同志松弛懈怠、自私自利现象的出现,1951年,毛泽东又明确指出:“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人民的‘老爷’。一切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3]。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所作的这些富有民族特点的概括,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为什么人”的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共产党价值取向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的当代发展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不忘初心,对党的价值取向铭记在心,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虽然他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尽相同,但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同时又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邓小平始终把“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首先的、基本的问题,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这—命题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党的价值取向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党作为人民的公仆,各级干部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的意志管理公共事务。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要牢记党的宗旨和要求,时刻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以体现人民利益的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最终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的科学内涵,其价值取向体系也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价值取向体系注入了新的内容。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4]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同时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归结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胡锦涛进一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价值所在。这里,已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提升到了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和党的全部价值的新高度。
  新时期、新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命题,强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伟大复兴的梦,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必须牢记使命,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无私奉献,终身奋斗。所以,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和党的历史使命、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国梦”而无私奉献,正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阐释。
  三、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构建
  党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思想和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体系也日臻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人民利益的不同需求,是统一的整体,其统一性和整体性表现在它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的完整体系。
  (一)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基础
  所谓利益,是从人的实践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是需要的满足和实现。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认为,“需要”是一种“天然必然性”,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基本。在人们各种利益类型中,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满足、维护两种生产(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直接动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经济利益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首要利益。简言之,人类是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去追求其他需要的,这是唯物主义的基点。
  我们党的实践也证明,是否把物质利益当作人的第一需要至关重要。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符合广大革命群众要求翻身过幸福生活的生存和物质利益要求,从而赢得了民心。后来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关心人民实际生存需要出发,让人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与自身利益的切实关系,这种切实关心人民物质利益政策的实行,换来了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都未曾真正解决的让中国人能够生存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基础。
  (二)实现人民政治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根本
  政治利益是政治主体在政治领域中追求的权力、权利、地位、荣誉、声望等,是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现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人民的最大政治利益就是民主政治。政治民主需要作为人的人格需求,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是人民的根本权利。首先,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政治利益。民主从最本源的意义上来讲,是指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政权。民主即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选举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行使,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其次,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促进人的自身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身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解放的基本标志。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这种枷锁,很大程度就是专制政治造就的精神和政治枷锁,在这种状态下,人民既不自由,也不平等,缺乏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本质上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深刻阐述。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否则,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就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政治民主是人们物质利益满足后的本能需要,是人们的内在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根本。   (三)实现人民文化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灵魂
  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是人对作为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趋向和求取状态。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首先强烈地表现为对物质需要的满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利益需要日益凸显。文化利益,就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拥有和获得的权利、权益等,文化利益是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一起共同构成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思格斯强调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个政党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不但表现在对社会物质文明的贡献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贡献上。“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5]。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实现人民的小康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显示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和满足,而且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升更加彰显了人的解放、自由和崇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灵魂,所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体系的灵魂。
  (四)实现人民社会权益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直接体现
  满足人民社会权益的期盼,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作用,全面、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全面、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系统中,才能实现人们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人才能越来越多地、自由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同其他无数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着普遍的交换,使自己摆脱个体的、职业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和历史使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既然来自于最大多数人的拥护,那么最大多数人的祥和幸福、和谐相处,自然就是党最大的执政目标。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服务社会,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进步,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而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体系才更加完善。
  (五)满足人民对生态文明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的新拓展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局部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是相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俞可平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6]。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当中,自然界直接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材料,包括精神来源。其次,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7]。这样,人与自然就构成了一种社会——生态的复合系统。在这一复合系统中,人类以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断地创造价值。生态文明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之一,满足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的需要与满足人民的其他需要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那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得到全面提升。在这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状态,也是人类自由个性发展的根本需求。
  生态文明作为体现人与人(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文明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者,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对生态文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予以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
  总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作为满足人民利益需求的完整体系,涵盖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体系在新时期的彰显与升华。所以,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是科学的价值取向,其科学性就在于它既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真实需求,真正实现了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3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6.
  [6]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8]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责任编辑:王玉华
其他文献
管理以人为本,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谁就有赢得机会的可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靠的是良好的用人机制和育人环
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的相互交往关系呢?
随着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陆续有几部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文学史问世。由管林、钟贤培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出版后,以其鲜明的特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材料,它的存在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纸不但可以帮我们清洁、美化生活,还可以传达文字信息。纸的产生让人类脱离沉重的甲骨、竹简的时代,给人
高产奶牛由于生产性能很高,营养物质消耗量大,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状况。外界很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发病。有效的饲养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保持和发展“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提供重要行动指南。抓好会议精神落实,就要抓住会议精神实质,按照会议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原则,着力把握发展的遵循和大势、基调和主线,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  着力把握发展遵循,让思路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对经济形势作出重大判断,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经济工
在养猪生育中,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出生后7d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从生后10—25d,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d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生
[目的]分析国际护理领域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进展和热点,以期为我国循证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文献中的主题词作为
[摘要]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临这样一个重大而全新的历史考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要有更加严格的纪律管党治党,如果没有纪律和规矩的严格约束,就会出现肆意妄为、腐化堕落的问题,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将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原来已经取得的胜利也会丧失。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站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新政权长治久安的高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