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美学形态的“家庭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域情缘、人文关怀、乡土书写、意象叙事、死亡书写等方面,而其家庭叙事往往被研究者忽视。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家庭叙事来探讨迟子建小说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而分析迟子建小说家庭叙事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 和谐典雅 浮躁凌厉 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 家庭叙事
  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学界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较多,但对她小说的家庭叙事则被研究者忽略,本文拟从迟子建小说的家庭叙事入手,以《花瓣饭》和《晨钟响彻黄昏》为例,探讨迟子建小说的古典主义家庭叙事和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以及其美学意义。
  一、迟子建小说中两种不同美学形态的家庭叙事
  “一支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1},苏童这样评价迟子建的小说。迟子建的小说充满着温情,对家庭的书写是其重要的一方面,并且其家庭叙事有两种典型形态——古典主义家庭叙事和现代主义家庭叙事。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中对“叙事”的定义是“叙述事情(指书面的):叙事文、叙事诗、叙事曲”,所以笔者认为“家庭叙事”可界定为“以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等来叙述故事的方式和策略”。
  学界现在使用的古典主义概念有六种,其中“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40年代学衡派、新月派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2}它“延续了拉丁古典主义道德理性的核心概念,理论源头更多的来自近代美国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3}。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流变如下:学衡派和稍后的梁实秋,进而延续至新月派和京派文学,“至于废名、沈从文之后,现当代文学史中的芦焚、汪曾祺、陈翔鹤、林斤澜、何立伟、宗璞、曹文轩、迟子建、曹乃谦等作家,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续了古典形态创作,以古典美感直面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诸多困境”{4}。古典主义讲究高雅、明晰、严肃、整饬,富于稳定感和规则性,它提倡在一种节制、均衡、和谐的艺术情致中保持温柔敦厚的格调。古典主义家庭叙事作为迟子建小说的一种叙述策略,具有和谐典雅的古典美感,它是富于古典美感的、以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叙述故事的方式和策略。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对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文学流派的统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是一种都市艺术。现代都市生活体验给现代艺术家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新的美学原则。都市生活的焦灼感、孤独感以及城市空间的感觉化,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表达所持续关注的主题”{5},所以“现代主义家庭叙述”即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以家庭生活和家庭伦理为基础的叙述故事的方式和策略。
  二、爱情书写和亲情书写——迟子建小说家庭叙事的模式
  迟子建钟情于家庭叙事,她以亲情书写为经,以爱情书写为纬,二者贯穿始终。
  和谐典雅是迟子建的古典主义家庭叙事的主要特点。《花瓣饭》讲述了一个雷电交加的下午姐弟三人在家准备晚饭等待爸妈归来,但爸妈为对方担忧而多次相互寻找,最终一家人很晚才吃到花瓣饭的温馨故事。《花瓣饭》发生在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在开篇迟子建描写风吹艾蒿、菜园的情景:在“我”这个成长于乡村的女孩子眼中,风“有粗有细,有强有弱”,当白菜的菜叶被吹拂时,“白菜叶上的黑瓢虫不至于被晃得落下来,在豆角花上嬉戏的蝴蝶更是安然无恙”{6},这幅乡村图景高雅、明晰、均衡、和谐;而“那些义无反顾撞向墙角的风,由于被碰了头,觉得没了面子,便不再回頭,干脆忍气吞声地自消自散”{7},原本面目狰狞的景象趋于冲淡平和,在节制中保持美感。
  在《花瓣饭》中,亲情书写贯穿于每个场景中,乡土气息浓厚。做饭时“我”需要“蹲在灶前用炉钩子调理火”,并自诩为“小小的司火女神”,但“锅里炒着菜本该用旺火的时候,我却把柴火往灶口撤了撤,舔着锅底的火就蔫蔫巴巴了”{8}。《花瓣饭》中蕴涵了古典主义家庭的日常人伦:姐姐作为家中长女在爸妈外出时承担了家中的主要家务,并且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古典主义家庭长幼有序在这里鲜明体现出来。姐姐“比我和弟弟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喂鸡、挑水、拾掇屋子。此外,野生的浆果和蘑菇下来时,她还得进山采摘”{9},为此,在姐姐的意念里“那五彩线就是锁住毒蛇咽喉的铁索,她轻易不能丢了这护身符”{10}。古典主义“提倡在一种节制、均衡、和谐的艺术情致中保持温柔敦厚的格调”{11}。当爸爸被弟弟质疑时,爸爸“虚弱地说”“脸红了”“脸更红了,嗫嚅着说”,寻常的道德判断在这里已不太适用,在迟子建节制的、富于古典美感的叙述中,爸爸的偷豆子行为尽显患难中亲情的温暖。
  爱情书写集中体现为爸爸妈妈回家见不到对方然后在雨中相互寻找直至最后一起回家的故事里,爱情书写融入普通的生活中,读来平淡,但余味悠长。妈妈回家见院子里没有自行车,询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还没回来?”妈妈担心的是爸爸是否会被雷击。爸爸回来的第一句话是“你妈还没回来?”如此循环往复。但爸爸回来时披着的漂亮的橘黄色雨衣让妈妈情绪剧变:“眼睛跳了一下”“凄怨的眼神”“眼神更加愁苦”,原先对爸爸安全的担忧转变成质疑谁替爸爸披了漂亮的雨衣。爱情书写一波三折,叙事波澜起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平面化,妈妈拥有女性特有的嫉妒,但古典主义在伦理观上讲求理性节制和情感自律,因而迟子建寓妈妈的感情变化于眼神之中。波折出现在妈妈遭到梁老五老婆的污蔑之后,当姐姐告诉妈妈“爸爸很惦念她,向我们打听她上午游街时受没受委屈”,妈妈“眼里就泛出温柔的亮色了”{12}。在小说的最后,爸爸妈妈一起回家,“爸爸妈妈的头上都沾着碧绿的草叶,好像他们在草丛中打过滚”{13},迟子建从侧面对爱欲进行描写,高雅和谐。
  除了古典主义家庭叙事,迟子建还钟情于现代主义家庭叙事。《晨钟响彻黄昏》是迟子建小说中独特的一部。小说形式新颖,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浓郁的现代都市生活气息。   浮躁凌厉是迟子建小说的现代主义家庭叙事的主要特点,此种叙事方式下的家庭往往支离破碎。“现代主义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都市艺术,它的天然习性显然要在都市中寻找”{14},因此,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都市现象,即它存在于一种对于都市爆炸性增长的体验”{15}。迟子建在此仍以亲情书写和爱情书写为主,但在此却有与古典主义叙事迥然不同的色彩。
  在古典主义家庭叙事中,迟子建对爱欲的描写是含蓄、节制、高雅的,而《晨钟响彻黄昏》却截然相反。“这个天气晦暗的早春正午,把我保存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力气全部给抽空了。我吃力地躺在雪白的床单上……我对她说,赶快穿上你的衣服回家吧,我得去火车站接亲人了”{16}。“我”与她并不是夫妻,而是在公共汽车上“认识”的,而“认识”的原因是刘凤梨偷窃被“我”当场抓住,可“我”把她扭送公安局的路上作为大学老师的“我”“在接站前的空隙把这个不知名的女人带回家”{17}。庸俗露骨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她弯腰弓背屈腿侧躺的姿势极像那条充满诱惑力的九曲十八弯的黄河”{18}。对于偶然相识的女子刘凤梨的欲望进行如此直白的描写,含蓄节制的美感荡然无存。而此时“我”的家庭因与前妻巧巧的离婚而支离破碎,外婆和母亲的到来迫使“我”必须将跟随前妻生活的儿子接回家,“‘巧巧——’这已是一句遥远的汉语了”,这样的客气背后却是凌厉地厮杀,“我和巧巧又面露真相”,作为大学老师,“我”与前妻的对话中会口吐粗话,而巧巧与我对话时则“恨恨地”,没有丝毫温文尔雅。爱情荡然无存,以至于“我”想见儿子需要请求前妻,婚姻的破碎进而导致亲情的疏离。在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畸形和病态的爱恋遮蔽了亲情和爱情的本真面貌。
  在《晨钟响彻黄昏》中的第一章,简短的叙述中提及三对男女的“爱情”:“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却对一个不安分的女贼念念不忘;“我”的前妻巧巧与品性低劣的老板邵言交往,以至于巧巧的儿子无意中发现他的隐私时在冲突中坠楼身亡;画家郎乡爱恋着戴着变色眼镜的肥胖中年妇女即服装设计师杨玫……这三对“恋情”均是畸形的、病态的爱恋。在论及男欢女爱时,“我”与巧巧口无遮拦,“我压低声说:‘别跟那个家伙上床,他带着个大肚子太吃力了’”{19},而巧巧的回应亦无收敛,“‘他上床并不吃力’。巧巧讥讽地朝我一笑,‘至少比你要强得多’”{20}。而巧巧的“报复”之狠毒更体现在蓄意破坏“我”在母亲和姥姥面前的形象,巧巧这次拜访母亲和姥姥时“穿布衣裳梳辫子”,对二老的态度“那么恭顺”,“我”对此在心理独白式的咒骂,没有“一日夫妻百日恩”,反而尽是讥讽、挖苦、报复。迟子建通过现代主义家庭叙事将都市家庭的支离破碎以及个体的焦灼感和孤独感真实呈现,尽显都市生活的浮躁凌厉。
  在此迟子建书写亲情时,凌厉之风稍减,但仍缺乏应有的温情。父子之情是通过分离模式来书写,而母子之情则通过团聚模式彰显,但二者在美感形态上均逊色。离婚后,儿子飞扬跟随前妻巧巧生活,“我”坦诚“离异带给我的最深重的苦难就是骨肉的离散”{21},作为父亲因思念而心酸。母子之情亦是如此,母亲带着外婆来“我”这里是为了看牙,而“我”在去接母亲之前还和一个偶然认识的女贼做爱并时时担心会被母亲发现,“我”并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这时“我”才意识到“结婚后,已有7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我飞快地在脑海中算了算母亲的年龄,得出了55岁这个结论”{22}。亲情在这样的书写中遭到质疑和愚弄。送别母亲后,对童年的回忆引发了“我”对生存现状的思考:一个不需要神话的城市,到处都流着脓血,这正是都市现状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迟子建小说中不同形态家庭叙事的美学意义
  纵观迟子建的小说,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叙事并不多见,对其作品的评价也多集中于温情书写和人文关怀,但在现代社会中迟子建直面现代主义肆虐横行的现象并以独到的眼光书写自己的感受。“迟子建让古典美感沐浴在神性光辉下,一面保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立场,一面对未来社会中的理想人性进行憧憬”{23},她在批判现代文明时,仍对未来社会中的理想人性进行憧憬。
  《晨鐘响彻黄昏》中的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以宋加文支离破碎的都市离异家庭为主线,其间穿插了“我”的前妻巧巧与品性低劣的老板邵言交往,以至于巧巧的儿子无意中发现他的隐私时在与其冲突中坠楼身亡;画家郎乡爱恋着戴着变色眼镜的肥胖中年妇女即服装设计师杨玫。这几组畸形的爱恋和由畸形爱恋组建的家庭,揭示了当今都市生活的荒诞性,同时揭露了都市人的荒芜精神状态以及失去精神依托的心灵漂泊状态,另外在《晨钟响彻黄昏》中处于现代主义家庭中的都市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显露无疑,在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中尽显浮躁凌厉的美学风格。迟子建的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不仅是对当代文学的家庭叙事的贡献,也是对当今都市人性的异化的独特发现,在批判中为未来社会的理想人性指明了方向。
  而在《花瓣饭》的古典主义家庭叙事营造和谐典雅的家庭中,不乏摩擦和误会,但具有古典主义的节制、均衡、和谐和典雅的美感。《花瓣饭》主要以雨天爸妈回家找不到对方进而相互寻找、最终全家人在融洽温馨的气氛中享用花瓣饭的故事为叙述文本。古典主义家庭叙事与现代主义家庭叙事美学风格截然不同,在美好而温馨的亲情书写与爱情书写背后是迟子建对理想人性的赞美与憧憬。古典主义家庭叙事和现代主义家庭叙事为迟子建拓展了新的写作空间,迟子建寓褒贬于家庭叙事中,在憧憬理想人性、肯定古典美感的同时批判现代主义对人的异化以及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戕害。
  {1} 苏童:《关于迟子建》,《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2}{3} 俞兆平:《古典主义思潮的排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欠缺》,《文艺争鸣》2010年第13期。
  {4}{11}{23} 徐妍:《“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美感的阐释误读》,《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
  {5}{14} 谢纳:《都市空间与艺术叙事——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空间化》,《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7}{8}{9}{10}{12}{13} 迟子建:《花瓣饭》,《微风如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第1页,第2页,第4页,第4页,第18页,第22页。
  {15} [美]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7—38页。
  {16}{17}{18}{19}{20}{21}{22} 迟子建:《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1页,第1页,第14页,第14页,第11页,第2页。
  作 者:蔡明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巴金的作品塑造了诸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其中即有“天使型女性”和抗争型新女性。巴金早期作品《家》中鸣凤、瑞珏、梅等受难天使的女性形象,事实上服务于中国现代男性启蒙与革命叙事,是依附于男性的非独立个体。巴金的作品在构建现代新女性时,也存在着个性解放不彻底、女性生命逻辑不完整等缺憾。但从《家》到《寒夜》的创作及《寒夜》的多次改写中,可见其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与发展。 
摘 要:1933年左右,何其芳早期思想发生了转变,对抒情散文文体的尝试,对象征主义的本土化的实践,对梦境与现实的反思是其转变的表征。通过结合何其芳带有自我剖析和回忆性质的散文,可以分析其《画梦录》中创作风格转变的表征及动因,并能观察到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何其芳 《画梦录》 象征主义 散文 转变  20世纪30年代正值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纷涌入中国的时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依旧广泛,世纪末
【摘 要】公益广告是一类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广告,它具有创意性,还富含时代性。通过公益广告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的教育途径与素材,需要我们探讨公益广告的实际作用,并将其真正运用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文首先研究了关于广告的相关概念,然后探讨了公益广告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促进公益广告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公益广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
摘 要: 张翎,作为一名早年生活在国内后移居海外的作家,她的目光一直在“故乡”与“他乡”的两极穿梭探寻,大洋两岸的双重生活经验,使她的小说形成一种别样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探寻着异质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繁复多样的形态与可能,谱写着寻找与回归的乐章。  关键词:张翎 时空交错 双向寻找  “伟大作品,必须是经过博大精深的构思后的产品”a。在张翎的前两部长篇小说《望月》和《交错的彼岸》问世后不
摘要:《呐喊》《彷徨》一直以来被视为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重要文本,关于“国民性”的探讨亦成为鲁迅小说研究的焦点。然而,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展现不仅在于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更在于揭示当时国民作为“人”的一种最深刻而普遍的痛苦——从“国民之弊”到“国民之痛”。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深入小说人物的肉身和心灵世界,在“痛苦”这一核心视域之下重新阐释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表现及其超越时代的真正意涵。  关
摘 要:相较于《牡丹亭》 ,《长生殿》 的闹热性主要体现在演出排场、剧本结构和主题思想三方面。在演出排场方面,《长生殿》 比《牡丹亭》 更为热闹;在剧本结构方面,《长生殿》 的双线结构更为紧密,戏剧冲突也伴随双线的交织展开而层出不穷;在主题思想方面,《长生殿》 继承并丰富了《牡丹亭》 的“至情”思想,把忠孝之情也纳入“至情”范畴;在描写李、杨悲剧情缘之时,融入了浓厚的兴亡之感;对于“情”,洪昇又有
摘 要: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则志人小说。对于小说的阅读,如果只是关注人物形象,而完全忽视小说的叙事与虚构,未免有失偏颇。笔者从“铺垫与递进”“虚与实”“小与大”三个角度分析了这则志人小说的艺术特色,发现了文本更加丰富的内容与趣味。  关键词:志人小说 叙事 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
摘 要: 从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来看,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大体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追求自由恋爱的审美爱情观;二是回归封建礼教的妥协婚恋观;三是追求高门贵女的现实婚姻观。  关键词:爱情传奇 唐代文人 婚恋观  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唐代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大。唐代三大爱情传奇的作者都是士大夫,《莺莺传》的作者元稹是唐朝宰相、著名诗人;《李娃传》的作者白行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贞观末年(805)进
摘 要:李白作为被冠以“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词作品在整个文学体系当中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纵观李白诗词大集,“酒”元素大量出现,频次之高数不胜数,已成为与李白诗词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在很大程度上,“酒”元素作为李白诗词意蕴的催生载体之一,无论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传达,还是对于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而言均有着重要意义,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广为后世称道。因此,现通过抓取李白诗词当中的
摘 要:在所有中国人都处在麻木不仁的时候,鲁迅先生依然清醒地走在变革国家之路上。他是第一批使用白话文的作者,因此出现了很多词汇、语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那是否意味著鲁迅先生写作手法不值得借鉴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中小学生课本,但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否还具有当代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斗士 孤独者 反抗者 当代意义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于19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