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出版的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主编温儒敏甚至指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是“海量的”。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从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整本指导出发,探究这方面的基本指导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整散结合,整合阶段性零散阅读目标,收获完整的阅读效果;多种手段检测阅读效果,最大化扩大阅读的外延;摘抄、摘要、心得结合,让读书笔记成为阅读的助力。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都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相比于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样,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温儒敏又说:“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海量阅读’。”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初中部分特意加强了“名著选读”,借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合理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海量的课外阅读内容中,名著是优先推荐给学生的读本。但是,如何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收获,是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对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整本指导策略展开初步的探究。
一、整散结合
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这就带来了一个课外阅读上的矛盾。从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来看,初中生已经可以阅读一些大部头的名著了,可是从可自由支配的课外阅读时间来看,初中生又很少有大段的独立阅读时间。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段时间也就成了课外阅读的常态。
碎片化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长时间积累下来,也能累积出较大的阅读总量,但碎片化的阅读同时也会减弱读者思考的深度,使阅读停留在粗读、略读和快读的层面上,读得多,想得少,数量多,收获少。为了防止学生的课外阅读走马观花,教师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学生为每天的阅读记读书笔记,记录下每一天阅读内容的起止,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谈谈自己的感想。这种方法不是不可行,精美的散文,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写下这种体例的读书笔记是可以加强理解的,但在面对大部头名著整本阅读时就显得不那么有效了。这个时候,教师的策略性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一部较长的名著进行有效分解,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一次阅读中带着问题读一个片段,完成一次阶段性的思考,最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理解整本书的主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全书40余万字,一共18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阅读,一周阅读两章左右的内容,这个阅读量对中学生而言属于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同时,在每一章的阅读中,教师都可以适当地抛出一些小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第一章读完以后可以想想,保尔·柯察金有书不读,捉弄老师最后退学到车站食堂当学徒,他是不是个熊孩子?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早早退学,打工赚钱,我们该怎么评价这样的现象?这些孩子和保尔·柯察金一样吗?第二章读完以后可以思考,为什么保尔·柯察金小小年纪对“枪”如此情有独钟?夺枪、砸枪、发现手枪、偷枪、再藏枪,“枪”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三章冬妮娅出场了,少男少女情愫渐生,可以想想他们两人互相吸引对方的品质是什么?第四章是1919年俄国内战时期乌克兰一个小镇的战乱,为什么明明是哥萨克匪军作乱,最后背锅的却是犹太人?犹太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这些问题都不难,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抛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边思考边读书边查资料的好习惯,同时,为了找出答案,简单的粗读就不够用了,反复阅读,挖掘细节,思考,评判,独立分析,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18章的分段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一次综合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心得并开阔视野,从整本书的角度去思考:21世纪,我们还需要保尔·柯察金吗?这样就完成了从零散的阶段性阅读目标到整体阅读目标的跨越。
二、检测阅读效果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課时有限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很少能够拿出大量的课时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因此,人们必须考虑运用多种手段检测阅读效果,并灵活配合初中阶段的各项培养目标,和其他任课教师协调起来,将阅读效果的检测与德育、美育紧密结合,达到读书万卷不落空的效果,最大化扩大阅读的外延。
下面仍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配合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动员学生写推荐书评,书评不必长,但推荐的理由必需言之成理;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检测读书效果,画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保尔·柯察金的性格、保尔·柯察金的爱情;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有关辩论会的教学内容开专题辩论会,讨论21世纪我们是否还需要保尔·柯察金;可以结合青春期感情教育开主题班会,讨论保尔与冬妮娅为何渐行渐远;可以借助手抄报的形式画出小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画面;可结合历史课勾勒苏联发展史……
不知不觉中,阅读效果的检测不再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事。它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等都形成了关联,最终实现扩大阅读的外延,润物细无声。
三、写读书笔记
现在的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间都很长,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业中就已经频频见到读书笔记的身影。学期内的课外阅读检测,假期内的课外阅读记录多半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但长年累月的读书笔记写下来,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的并不多。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教师出于方便检查而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了僵化的要求,结果导致学生为了写读书笔记而写读书笔记,没有好词好句,硬抄;没有心得体会,生编。这样形式主义的读书笔记,无益于阅读。
读书笔记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摘抄,指阅读者有针对性地将读到的精辟的观点、优美的表达、典型的事例等记录下来,积累起来,为自己所用。第二是摘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要点、基本情节进行提炼浓缩,这种锻炼可以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能力。第三是记录心得,将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感、困惑和收获记录下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时,应当根据阅读作品的特点有所侧重。诗歌、散文类的读书笔记可以侧重摘抄和心得;戏剧类的作品也可以侧重摘要和心得;而小说类则可侧重摘要和心得,兼顾摘抄。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长篇小说,通过摘要理顺故事情节,通过心得畅谈认识和领悟即可。读书笔记不在于篇幅长短,而要看能否通过记读书笔记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将摘抄、摘要、心得三者有效结合,让读书笔记成为阅读的真正助力。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都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相比于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样,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温儒敏又说:“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海量阅读’。”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初中部分特意加强了“名著选读”,借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合理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海量的课外阅读内容中,名著是优先推荐给学生的读本。但是,如何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收获,是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对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整本指导策略展开初步的探究。
一、整散结合
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这就带来了一个课外阅读上的矛盾。从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来看,初中生已经可以阅读一些大部头的名著了,可是从可自由支配的课外阅读时间来看,初中生又很少有大段的独立阅读时间。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段时间也就成了课外阅读的常态。
碎片化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长时间积累下来,也能累积出较大的阅读总量,但碎片化的阅读同时也会减弱读者思考的深度,使阅读停留在粗读、略读和快读的层面上,读得多,想得少,数量多,收获少。为了防止学生的课外阅读走马观花,教师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学生为每天的阅读记读书笔记,记录下每一天阅读内容的起止,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谈谈自己的感想。这种方法不是不可行,精美的散文,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写下这种体例的读书笔记是可以加强理解的,但在面对大部头名著整本阅读时就显得不那么有效了。这个时候,教师的策略性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一部较长的名著进行有效分解,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一次阅读中带着问题读一个片段,完成一次阶段性的思考,最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理解整本书的主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全书40余万字,一共18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阅读,一周阅读两章左右的内容,这个阅读量对中学生而言属于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同时,在每一章的阅读中,教师都可以适当地抛出一些小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第一章读完以后可以想想,保尔·柯察金有书不读,捉弄老师最后退学到车站食堂当学徒,他是不是个熊孩子?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早早退学,打工赚钱,我们该怎么评价这样的现象?这些孩子和保尔·柯察金一样吗?第二章读完以后可以思考,为什么保尔·柯察金小小年纪对“枪”如此情有独钟?夺枪、砸枪、发现手枪、偷枪、再藏枪,“枪”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三章冬妮娅出场了,少男少女情愫渐生,可以想想他们两人互相吸引对方的品质是什么?第四章是1919年俄国内战时期乌克兰一个小镇的战乱,为什么明明是哥萨克匪军作乱,最后背锅的却是犹太人?犹太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这些问题都不难,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抛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边思考边读书边查资料的好习惯,同时,为了找出答案,简单的粗读就不够用了,反复阅读,挖掘细节,思考,评判,独立分析,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18章的分段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一次综合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心得并开阔视野,从整本书的角度去思考:21世纪,我们还需要保尔·柯察金吗?这样就完成了从零散的阶段性阅读目标到整体阅读目标的跨越。
二、检测阅读效果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課时有限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很少能够拿出大量的课时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因此,人们必须考虑运用多种手段检测阅读效果,并灵活配合初中阶段的各项培养目标,和其他任课教师协调起来,将阅读效果的检测与德育、美育紧密结合,达到读书万卷不落空的效果,最大化扩大阅读的外延。
下面仍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配合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动员学生写推荐书评,书评不必长,但推荐的理由必需言之成理;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检测读书效果,画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保尔·柯察金的性格、保尔·柯察金的爱情;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有关辩论会的教学内容开专题辩论会,讨论21世纪我们是否还需要保尔·柯察金;可以结合青春期感情教育开主题班会,讨论保尔与冬妮娅为何渐行渐远;可以借助手抄报的形式画出小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画面;可结合历史课勾勒苏联发展史……
不知不觉中,阅读效果的检测不再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事。它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等都形成了关联,最终实现扩大阅读的外延,润物细无声。
三、写读书笔记
现在的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间都很长,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业中就已经频频见到读书笔记的身影。学期内的课外阅读检测,假期内的课外阅读记录多半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但长年累月的读书笔记写下来,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的并不多。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教师出于方便检查而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了僵化的要求,结果导致学生为了写读书笔记而写读书笔记,没有好词好句,硬抄;没有心得体会,生编。这样形式主义的读书笔记,无益于阅读。
读书笔记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摘抄,指阅读者有针对性地将读到的精辟的观点、优美的表达、典型的事例等记录下来,积累起来,为自己所用。第二是摘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要点、基本情节进行提炼浓缩,这种锻炼可以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能力。第三是记录心得,将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感、困惑和收获记录下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时,应当根据阅读作品的特点有所侧重。诗歌、散文类的读书笔记可以侧重摘抄和心得;戏剧类的作品也可以侧重摘要和心得;而小说类则可侧重摘要和心得,兼顾摘抄。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长篇小说,通过摘要理顺故事情节,通过心得畅谈认识和领悟即可。读书笔记不在于篇幅长短,而要看能否通过记读书笔记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将摘抄、摘要、心得三者有效结合,让读书笔记成为阅读的真正助力。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