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一个担当起医生神圣称号的人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敲开周兵办公室的门,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40多岁,正是承上启下的年龄,既有不同于老一辈的洒脱,又有不同于新生代的沉稳。传统学者气质中融入的现代科技的时尚元素,掩映在理性外表下的感性灵动,也许,这就是周兵的与众不同。
  


  
  一次大胆的尝试
  
  会议室里,围聚着耳鼻喉科学界的资深专家。探讨手术方案的过程中,周兵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对病人采取鼻内镜的手术方式。语音未落,屋内便被沉寂笼罩着,压得人喘不过气。
  “不同意。根本没有经验可谈。”
  “风险太大,考虑别的办法。”
  在大部分专家都投了否定票的情况下,周兵迟疑不决。手术前一天,他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第一次不知如何面对,也是第一次质疑自己的选择。
  手术是周兵做的,时年30岁的周兵正是主刀。
  同仁医院的一个五官科手术室。周兵从消毒液里抬起自己仔细刷洗过的双手,戴上橡胶手套。
  他有一双白皙而柔软的手。他的手掌,厚重而不失灵巧,天生就是做一个医生最理想的手。这样的手,只有在充满灵动头脑的统领下,才会在患者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去;才能适时地“利其器”,在眼内窥镜尚未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借用直径仅4毫米的鼻内镜改进眼科手术,无疑是一个聪明而大胆的尝试。
  无影灯下,周兵从容落刀,举手投足间更像是一位艺术大师在仔细雕琢他的作品,细腻而不拖沓,一张一合都显得风度翩翩,有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在静谧中缓缓奏起。
  几十双眼睛紧盯着他那双运作自如的手,游曳于毫厘之间。
  手术做得漂亮极了,无影灯倏地熄灭,在周兵转身的瞬间,响起了不约而同的掌声。周兵摘下口罩,一双澄澈的大眼睛闪现出成功后的喜悦。
  由此,一个新的术式诞生。可谁曾想,就是这种手术真正能够施行的前几年,同样是无法避免的难以割舍,同样是带着极其无奈的心情,在众多同行面前,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他作出艰难的抉择。
  那是周兵在做主治医师的时候,患者是一位小伙子,因肿瘤而不得不实施手术。肿瘤位于鼻腔深处,眼球一侧,如果摘除肿瘤,必会伤及视神经,患者的视力会因此丧失。
  面对肿瘤,他不得不选择切除,但只得眼睁睁看着小伙从明亮的世界坠入黑暗的谷底。
  手术结束,肿瘤被完整地切除,小伙子的视力却完全丧失。即使这样,小伙子没有任何抱怨。
  那一段时间,周兵痛苦、内疚,一向自信的他开始动摇。动摇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一定要攻克这个鼻科医学的堡垒!
  
  医学无止境
  
  1986年,周兵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青岛医学院,进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攻鼻科专业。32岁那年,周兵被同仁医院派往法国留学。洋溢着异国风情的塞纳河畔,时常会出现这位异乡人的身影。
  留学的一年里,他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拿一个小本,虔诚地跟在导师身后,一点点地记录导师的处理办法,也记下自己的思路和体会。每逢周末,周兵都会最早来到图书馆,最后一个离开。查文献,做笔记,翻译专著,归纳与总结,升级与创新。
  


  凡尔赛,位于巴黎南部,闻名遐迩的凡尔赛宫就坐落这里。周兵就在这座名城里的一家医疗中心学习,然而,那里一年的鼻科手术还不及在同仁医院鼻科一个月的例数。于是,他毅然“出走”,到另一个鼻科更好的医院自费学习。清晨5点出发,晚上9点回来,每天往返4个小时的车程,披星戴月,成了他每天生活的写照。
  周兵看到鼻内镜外科已在国外广泛开展,一种渴望在他内心涌现——何不把这新技术带回去呢?
  归来那日,秋天的北京天高云淡,他下意识地握了握拳,这个一向恒温的男人竟也有几分激动——是,他不辱使命,但是,只有病人才能检验他是不是学成而归。
  那是周兵一天中的最后一个手术,他已经在手术台上做了整整8个小时,没吃饭,也没喝水。这是一个棘手的手术,周兵依然记得几年前的遗憾,也清楚地感觉到手术台上患者渴望的双眼。
  手术中关键的部分猝不及防地降临。无影灯下,众多双眼睛紧紧盯着周兵的眼睛。
  他明白,这是检验自己的时候了。
  他没有片刻迟疑,果断地摘除肿瘤,从容止血,指挥若定,好似有备而来。
  半小时后,化险为夷。
  无影灯熄灭,他匆匆离开,共同参与手术的同事还没来得及和他说话……没有人知道,他是要着急把手术记下来。
  一年后,在确认自己的手术是一次安全的革新后,周兵才将其公布于众。而他所在的同仁医院,几乎是最后一个得知的——周兵攻克了鼻科医学界的堡垒,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
  谁能想到今日这位中国顶级医院的顶级医生,从医的经历竟是那样的传奇与曲折。
  1990年12月,在日本获得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韩德民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周兵师从韩德民。第一次见面,导师只对他说了一句:回去多看书吧。此情此景周兵至今难忘:“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当时,尽管鼻内镜外科技术在国外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国内却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周兵牢记导师的告诫:行医如履薄冰,要夹着尾巴做人。他坚信,只有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会有生命力。
  2002年,周兵考取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依旧是他学术之路的启蒙者韩德民教授。三年的学习与研究,周兵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在读期间,他先后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3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2005年,周兵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我用医生的方式爱你
  
  北京冬季的一天,刮着五六级的大风。北京郊区的张女士带着14岁的女儿小玲,慕名到同仁医院找鼻科专家周兵。
  由于严重支气管哮喘,伴发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小玲的鼻子几乎完全堵塞,只能张着嘴巴呼吸。小玲的病属疑难病症,周兵不忍心让这个不富裕的家庭在付出不菲的手术费后还是收获失望。可孩子才1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周兵同样也不忍让孩子再遭受病痛的折磨。
  


  周兵把目光转向孩子,这个14岁的女孩表现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从第一次看病开始,孩子除了回答周兵的提问外,便是低垂着头,眼睛里溢满了失落与无奈。周兵不能保证把健康还给孩子,但他从孩子微微颤抖的双眸里读到了无限的渴求。而他,是唯一可以给孩子希望的人。
  这是个复杂的手术,足足进行了一个上午。两天后,要拆纱布和引流条了,结果会怎样?周兵依然担心着。纱布条一根根地从孩子的鼻子里转移到周兵的手上,当纱条被轻柔地从鼻子里完全取出时,孩子没有任何反应。周兵的心提了起来,几秒钟后,小玲突然惊呼:“我好啦!”小脸上写满了雀跃。这是周兵第一次看见孩子的笑容!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就在我采访周兵的当天,随其出门诊时,我恰巧碰见了小玲来找周兵复查。经检查,小姑娘原来的症状已完全消失,需要等待的就是身体机能的完全复原。
  检查间隙,当我向小姑娘提及周兵时,她腼腆一笑,并没有用溢美之词形容她心中的偶像,而我却从小姑娘的微笑中读到了些许深藏于人内心的东西——爱。
  2002年的夏天,当护士例行查房时,发现13岁的承德男孩小勇不见了,被子整齐地放在枕头上,柜子里的行李也不知去向。护士长赶忙发动护士到各病房查找小勇,但都没有找到。
  一位眼尖的护士在柜子上发现了小勇留下的一封信:
  
  敬爱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
  请原谅我和父亲的不辞而别,我们实在没有钱再住院了。
   我们走了,欠的钱我们一定会还上,请相信我们。
  对不起!
  小勇
  护士长把信转给了小勇的主管医生周兵,他很久没有说话。参与手术的医生都知道,小勇现在的情况异常危险,他鼻子里的引流条一旦拔掉,很有可能造成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周兵不愿看到一个正值花季的孩子因此而放弃治疗。
  当天下午,周兵主持科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后,他向箱子里放进了自己为小勇捐的钱。100元、200元、1000元……捐款已足够给小勇作后续治疗,可是小勇啊,你在哪里呢?
  两个月过去了,小勇依旧没有音讯,周兵有些坐不住了,情急之中,他找到媒体。
  20天后,父亲终于带着小勇回到了医院,见到周兵的第一面,便是从衣袋里翻出几张10块钱,怯怯地望着周兵。周兵没说什么,赶忙带孩子作了检查,发现并无大碍后,悬了几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外表理性而内心感性,周兵对患者总抱有深切的同情。他常说:“患者才是医生的老师,是他们成就了医生。”
  “没有挂号,他也给咱瞧了病。”“看我困难,他给我买过吃的。”“我在北京没亲人,做完手术清醒后,发现周主任正握着我的手呢!”走出诊室的患者七嘴八舌地评说着周兵。
  


  也许,爱,就是在困难来临的时刻,两个人以握手的姿态站在一起,就这么简单。
  
  行走着,微笑着
  
  从小周到周大夫再到现在的周主任,不光是为患者带来健康的使者,也是一个医疗团队的管理者。他已主办了多期全国性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指导进修医师、住院医生、研究生等完成高质量的论文。他担任科主任期间把建设科室老中青医师梯队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引进了一批年轻的医师作为后续人才的储备,并且着力培养每个人的专长。
  时年44岁的周兵,每天都过着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是在他的每一天中,都充满了激情。现在,他已是医学界颇有名气的青年专家,几乎每周都要到外地或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抑或会诊。长期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周兵的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一见到病人,他就又精神起来。
  “周主任对病人不是一般的耐心。他有很敏锐的洞察力,病人的疑问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耳鼻喉科段医生说。
  “周主任是我的偶像。不仅对病人好,对我们也关心备至。”护士石兴丽充满崇拜。
  “周老师手术的时候,眼睛最亮!”周兵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听着这些“赞美”,周兵如品香茗,一如既往地耐心与恬适。在他的心里,永留着“不满足”,让他在收获丰收的同时,也欣赏了沿路的美景。
  编辑/李小灵
其他文献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书画的世界是一个个性的世界,圆熟的技法中展现个体独特之处,每个书画家的线条、笔触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毛笔外柔内刚,可是它就是国画唯一可用的工具吗。  手,十指粗细不同,力道不同,随身携带,无需拿钱购买,无磨损,无障碍。原始人在醒悟工具的方便好用之后,手就不再是工具本身了。可是一旦有人将它还原为一种绘画的工具,这个人发现,手原来是一种直接和心灵相通因此分外直接的表达器物。此人
期刊
编者按:为迎接日渐临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刊将从本期起推出北京城市史话系列,内容包括与京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四合院、交通、菜篮子、环保、京剧、说唱、语言等方方面面,向海内外读者全方位展示北京古都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敬请关注。    先有四合院,后有北京人    作为北京人基本和主要的居住样式,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当时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契丹首领
期刊
一百多年前,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有个丹麦的小女孩在冻饿交加的除夕夜风雪中,划着火柴睡去了,在火柴美丽的光晕中。她到达了福的天堂,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我们这些没有听过安大叔童话的孩子们,在过年的时候,竟然也找到了属于我们的“火柴天堂”。    火柴炮    形容小时候过年的心情,用“心盛”最贴切。  那就是一场战争,对冬天的苍白和寂寥开战,对日子的缓慢和平淡开战,借以宣泄
期刊
方壶斋里的童年    4岁的时候,父亲单位分了房。我们一家五口——父母、妹妹、姥姥和我,搬离了太仆寺的那间仅有十来平米的纸窗小南屋,住进了方壶斋里的四合院。  第一次听大人说“方壶斋”这个名字,觉得挺陌生,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人家问你住哪儿?要说住方壶斋胡同。”在我的印象里,方壶斋和太仆寺街相比,街面窄了不少。人不可貌相,胡同也一样,你别看它小,里面竟有一处好大好大的四合院。前后都是三进的
期刊
《救恩人,13岁贫困女孩向世界贷款》在本刊2007年9月刊出后,相继又被央视教育频道、河南电视台、山东卫视及网络媒体传播,在全国及海外引起巨大反响。许多热心读者纷纷给作者打电话,向文中三位不幸者以示关怀,尤其是对善良无私、纯朴坚强的13岁贫困女孩张海霞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并表达了要资助她父女的良好愿望。  2007年8月18日,河北邯郸某中学教师张勇打电话,关切地向笔者询问了祁建与张海霞父女近况。他
期刊
不该不认识路健康    在google里键入“08奥运”,查询结果为1310万条;键入“张艺谋”,查询结果为92.1万条,键入“路健康”,正确查询结果为1条。那么,路健康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和中华千年盛事的奥运会有什么关系呢?  北京一定还有人记得29年前正月十五的颐和园。那一天颐和园里沸腾得不像1978年的正月。这座皇家园林举办了第一次民间的花会灯展,灯展有个诗歌般的名字——昆明湖畔闹花灯,1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在建并已在售的“小产权房”已占到了北京商品房总量的20%。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小产权房”的供应总量每年在200~300万平米。如此巨大的上市量,你能漠视它的存在吗?或是一纸禁令,便能禁止得了吗?那么,北京又如何破解“小产权房”难题呢?    北京:查禁“小产权房”    2007年6月26日,中国三大门户网站都在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样一条来自《中华工商时报》的新闻:  今天,在国土
期刊
“国家守门员”的超凡之举    一位年愈古稀温文尔雅的长者突然奋不顾身地冲出文物进出口检验室,怒目圆睁地站到北京友谊商店大门前,大喝一声:“现在出现特殊情况!谁也不准离开!”那时候,他威武的雄姿,比起任何出色的国家守门员毫不逊色;而他所要守卫的目标,比起任何险球同样不在话下。在场的售货员立即心领神会,自觉配合,拉起了疏而不漏的警戒线。  这位用身体挡住大门的长者,就是在文物界奋斗了近60年的国家博
期刊
编者按:  楼市,已成为当今最热的话题之一。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房地产广告满天飞,房价在人们的惊讶和抱怨中一涨再涨。这繁荣又混乱的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房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的房价已经让很大一部分人倍感压力,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小产权房在北京楼市中异军突起,已占到了北京商品房总量的20%。关于小产权房法律地位的争论也甚嚣尘上……    2007年以来
期刊
走进美院的东校门,穿过主教学楼后豁然开朗。在主教学楼北出口的地下一层,有个小书店,里面收藏了成百上千的艺术类书籍。这里有座椅,有饮料,温馨舒适的环境很是讨学生喜欢。位于主教学楼西北方的校院办楼下有个水池,正值酷暑,不少学生坐在四周乘凉,甚至有人自在地踩进水池。  穿过了两座楼宇间的绿茵小路,我们来到了设计学院的教学楼。在四层的一间宽敞、整洁、有着别致的凹凸屋顶和裸露在屋顶下的金属管道的办公室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