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家眼里,老董是个有故事的人。部队出身的老董性格开朗,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和他打交道的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年龄段的,他都会在见过一面之后让人家把他当成朋友、知己甚至亲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董打开了工作局面,用他的话讲:到处都有朋友。高大上地翻译过来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老董所在的城市抚顺是一座四线城市,人口230万,素有中国“煤都”美誉,在上世纪6、70年代,基本上每家都有在煤矿工作的家属,整个城市的发展与煤炭产业的兴衰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受限,城市也进入转型期,這个过程在这座城市对外交往史中也可窥一斑。
因煤炭而结缘的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与日本的磐城市、夕张市和德国的格拉德贝克市之间建立联系并开始友好城市交往。老董有幸参与了与德国格拉德贝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工作的全过程。抚顺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中德商定在煤矿安全领域开展合作,选择抚顺西露夭矿作为试验场地,并赠送西德通风设备和仪器。在合作推进过程中,德国一位专家向德国格拉德贝克市介绍了抚顺市的相关情况。对方该市对于抚顺市以及与抚顺市缔结友好关系十分感兴趣。经过对格拉德贝克市的全面了解,抚顺方面也有意与该市开展友好合作,借此打开对欧洲工作的局面。于是,两市互派代表团出访、商谈建立友城。期间,无数封信件、传真(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越洋电话都在推动这项工作,意向书文本不知改了多少遍。老董带着翻译经常守着那台可以打国际电话的传真机,沟通未尽事宜。直到正式签署友好城市关系,两市正式成为中德间第14对友好城市,仅仅用时一年。
上世纪90年代,是地方对外开放活跃的年代。老董年富力强,也格外繁忙。常常见他站在世界地图前面,用手比划着从抚顺到地球那边的路线其中多次重叠的路线有指向最多等是芬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抚顺的国际友好伙伴城市也逐渐拓展到欧洲、美洲等十余个国家(城市)。90年代也是抚顺市与欧洲、美洲交往向纵深发展的年代。有一次,老董给大家讲了一个“一元硬币”的故事。在出访抚顺友好伙伴城市芬兰科科拉市的时候,谈到一个环保监测合作项目,但这个项目总部在科科拉市附近的另一座城市。于是临时动议驱车前往。在路上,老董发现准备的纪念品不足,又听说该项目负责人有收藏钱币的爱好,老董有了主意。项目谈的很顺利,临告别前,老董拿出抚顺简介画册和一元硬币,致谢并欢迎从未去过中国的负责人访问中国,“到中国的时候用这一元硬币打电话给我,我随时去接你。如果你不来,就把它留作纪念吧”。负责人会心地笑了。后来项目进展非常顺利,该负责人也到访抚顺,与老董成为了朋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缔结友好伙伴城市关系20多年来,虽远隔万里,抚顺与科科拉这座小城相处犹如亲戚邻里,每年都你来我往,推动了教育、环保、体育、食品、留学生和劳务派遣等领域实质性交流。特别是在彼此深度了解后,位于科科拉市的芬兰最大奶酪生产商拉普兰食品有限公司最后在抚顺投资建立了合资企业,填补了国内新鲜奶酪的空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建立关系之初,只能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做,日积月累,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叠加起来就会成就大事,才能造福两市人民,达到共赢。”老董如是说。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更多国家愿意主动与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历史洪流的助推及自身对外开放需求的不断提升,抚顺对外交往格局出现变化,形成以亚洲为主、欧美为重点、大洋州为辅的局面。老董墙上世界地图里面分别用红黄蓝三色笔对交往对象进行标注。这一时期的交往也如同标注的颜色一样色彩鲜明,交流合作更多倾向于人文文化领域,大家不再是刚见面认识的阶段,东西方价值观开始了深度融合。这种融合首先从教育领域显现。2008年初,经过我方联络和邀请,英国威斯特伍德高中专程派代表访问抚顺二中,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经过到校实地考察,双方共同申请了英国教育部“学科合作”基金,正式启动居家互访(文化互融)项目。
经过一番准备,2010年1月底,伴随着一声声当地独有的间候语“hello duck”,英格兰中部利克小镇居民迎来了10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孩子,他们就是首次赴英国威斯特伍德高中进行为期6天的教育交流和居家访问的抚顺第二中学学生。他们的到来,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让这个万余人的小镇热闹了起来。六天时间里,抚顺学生充分体会了英国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看到垃圾如何分类,感受到父母和孩子的平等交流以及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体会了英国高中教学,与英国学生共同学习、做报告;闲暇之余,还与英国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最传统的英国餐“sausage&mash”,抚顺学生则教英国学生如何包饺子、编中国结,甚至现场连线与父母视频,请教如何在缺少调料情况下调好饺子馅。无论参观牛津大学城、艺术博物馆,抑或走进披头士乐队展览馆,观摩利克队足球比赛,抚顺学生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这些带给当地人民的快乐。利克镇《邮政时报》以大篇幅报道抚顺与当地学校的交流情况,也寄语希望建立一种新型地区间关系。
接下来几年时间里,抚顺方面又与芬兰耶鲁利申力克高中,日本和新加坡的高中学生开展了居家互访,推动了抚顺高中国际化交往与合作进程,在人文互信方面打造出开放共赢的局面。那段时间,老董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朝气蓬勃的各国青年人自由畅谈,放飞理想。
老董经常说,一个城市要有文化和精气神。在老董眼里,抚顺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古老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文化底蕴;而雷锋精神则树立起一面旗帜,在新时代引领着这座城市一路前行。在新时代里,中国唱响“一带一路”进行曲,在国际舞台展示出大国风范和对人类命运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雷锋精神发源地,抚顺有很多故事要讲给世界听。有一段时间,常常看到老董跑雷锋纪念馆,大摞大摞的材料堆满了办公桌,原来他要把雷锋精神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抚顺,了解这座充满人文思想和人性光辉的城市。于是,2018年3月5日,老董把雷锋故事带到马来西亚,在吉隆坡成功举办雷锋精神图片展,掀起一阵阵有关雷锋精神的热议和研讨,收获一路好评……
时光往蔺:,岁月如梭。转眼间,老董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每每谈起抚顺这座小城和与它有关的对外交往,老董都会眯起眼,如数家珍。多年职业生涯也留有些许遗憾。老董一直念念不忘最早与抚顺市结好的日本城市之一夕张市,同样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因种种原因,两市交往并不连续,但夕张市赠送的甜瓜种籽,在抚顺大地上结出累累果实,余味飘香。退休前,老董还想多做些工作,把友好合作世代传承下去。
老董就是无数个从事地方外交工作人员的化身,他代表着一代人对开放共赢的梦想,并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着。
老董和他的小城故事远不只这些,故事还在继续……
老董所在的城市抚顺是一座四线城市,人口230万,素有中国“煤都”美誉,在上世纪6、70年代,基本上每家都有在煤矿工作的家属,整个城市的发展与煤炭产业的兴衰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受限,城市也进入转型期,這个过程在这座城市对外交往史中也可窥一斑。
因煤炭而结缘的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与日本的磐城市、夕张市和德国的格拉德贝克市之间建立联系并开始友好城市交往。老董有幸参与了与德国格拉德贝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工作的全过程。抚顺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中德商定在煤矿安全领域开展合作,选择抚顺西露夭矿作为试验场地,并赠送西德通风设备和仪器。在合作推进过程中,德国一位专家向德国格拉德贝克市介绍了抚顺市的相关情况。对方该市对于抚顺市以及与抚顺市缔结友好关系十分感兴趣。经过对格拉德贝克市的全面了解,抚顺方面也有意与该市开展友好合作,借此打开对欧洲工作的局面。于是,两市互派代表团出访、商谈建立友城。期间,无数封信件、传真(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越洋电话都在推动这项工作,意向书文本不知改了多少遍。老董带着翻译经常守着那台可以打国际电话的传真机,沟通未尽事宜。直到正式签署友好城市关系,两市正式成为中德间第14对友好城市,仅仅用时一年。
上世纪90年代,是地方对外开放活跃的年代。老董年富力强,也格外繁忙。常常见他站在世界地图前面,用手比划着从抚顺到地球那边的路线其中多次重叠的路线有指向最多等是芬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抚顺的国际友好伙伴城市也逐渐拓展到欧洲、美洲等十余个国家(城市)。90年代也是抚顺市与欧洲、美洲交往向纵深发展的年代。有一次,老董给大家讲了一个“一元硬币”的故事。在出访抚顺友好伙伴城市芬兰科科拉市的时候,谈到一个环保监测合作项目,但这个项目总部在科科拉市附近的另一座城市。于是临时动议驱车前往。在路上,老董发现准备的纪念品不足,又听说该项目负责人有收藏钱币的爱好,老董有了主意。项目谈的很顺利,临告别前,老董拿出抚顺简介画册和一元硬币,致谢并欢迎从未去过中国的负责人访问中国,“到中国的时候用这一元硬币打电话给我,我随时去接你。如果你不来,就把它留作纪念吧”。负责人会心地笑了。后来项目进展非常顺利,该负责人也到访抚顺,与老董成为了朋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缔结友好伙伴城市关系20多年来,虽远隔万里,抚顺与科科拉这座小城相处犹如亲戚邻里,每年都你来我往,推动了教育、环保、体育、食品、留学生和劳务派遣等领域实质性交流。特别是在彼此深度了解后,位于科科拉市的芬兰最大奶酪生产商拉普兰食品有限公司最后在抚顺投资建立了合资企业,填补了国内新鲜奶酪的空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建立关系之初,只能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做,日积月累,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叠加起来就会成就大事,才能造福两市人民,达到共赢。”老董如是说。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更多国家愿意主动与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历史洪流的助推及自身对外开放需求的不断提升,抚顺对外交往格局出现变化,形成以亚洲为主、欧美为重点、大洋州为辅的局面。老董墙上世界地图里面分别用红黄蓝三色笔对交往对象进行标注。这一时期的交往也如同标注的颜色一样色彩鲜明,交流合作更多倾向于人文文化领域,大家不再是刚见面认识的阶段,东西方价值观开始了深度融合。这种融合首先从教育领域显现。2008年初,经过我方联络和邀请,英国威斯特伍德高中专程派代表访问抚顺二中,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经过到校实地考察,双方共同申请了英国教育部“学科合作”基金,正式启动居家互访(文化互融)项目。
经过一番准备,2010年1月底,伴随着一声声当地独有的间候语“hello duck”,英格兰中部利克小镇居民迎来了10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孩子,他们就是首次赴英国威斯特伍德高中进行为期6天的教育交流和居家访问的抚顺第二中学学生。他们的到来,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让这个万余人的小镇热闹了起来。六天时间里,抚顺学生充分体会了英国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看到垃圾如何分类,感受到父母和孩子的平等交流以及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体会了英国高中教学,与英国学生共同学习、做报告;闲暇之余,还与英国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最传统的英国餐“sausage&mash”,抚顺学生则教英国学生如何包饺子、编中国结,甚至现场连线与父母视频,请教如何在缺少调料情况下调好饺子馅。无论参观牛津大学城、艺术博物馆,抑或走进披头士乐队展览馆,观摩利克队足球比赛,抚顺学生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这些带给当地人民的快乐。利克镇《邮政时报》以大篇幅报道抚顺与当地学校的交流情况,也寄语希望建立一种新型地区间关系。
接下来几年时间里,抚顺方面又与芬兰耶鲁利申力克高中,日本和新加坡的高中学生开展了居家互访,推动了抚顺高中国际化交往与合作进程,在人文互信方面打造出开放共赢的局面。那段时间,老董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朝气蓬勃的各国青年人自由畅谈,放飞理想。
老董经常说,一个城市要有文化和精气神。在老董眼里,抚顺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古老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文化底蕴;而雷锋精神则树立起一面旗帜,在新时代引领着这座城市一路前行。在新时代里,中国唱响“一带一路”进行曲,在国际舞台展示出大国风范和对人类命运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雷锋精神发源地,抚顺有很多故事要讲给世界听。有一段时间,常常看到老董跑雷锋纪念馆,大摞大摞的材料堆满了办公桌,原来他要把雷锋精神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抚顺,了解这座充满人文思想和人性光辉的城市。于是,2018年3月5日,老董把雷锋故事带到马来西亚,在吉隆坡成功举办雷锋精神图片展,掀起一阵阵有关雷锋精神的热议和研讨,收获一路好评……
时光往蔺:,岁月如梭。转眼间,老董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每每谈起抚顺这座小城和与它有关的对外交往,老董都会眯起眼,如数家珍。多年职业生涯也留有些许遗憾。老董一直念念不忘最早与抚顺市结好的日本城市之一夕张市,同样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因种种原因,两市交往并不连续,但夕张市赠送的甜瓜种籽,在抚顺大地上结出累累果实,余味飘香。退休前,老董还想多做些工作,把友好合作世代传承下去。
老董就是无数个从事地方外交工作人员的化身,他代表着一代人对开放共赢的梦想,并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着。
老董和他的小城故事远不只这些,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