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从而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因此,文章运用价值认同理论,找出影响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外因素,并提出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坚持知信统一,坚持知行统一的理论机制,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认同因素 理论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会兰(1983- ),女,河南安阳人,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46-0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具有相对集中的思想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并首次概括了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在高校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受社会各种思潮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依据价值认同理论,全面分析了造成高校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行之有效的理论机制,从而帮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认同理论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就某一观念或者某一价值观形成的价值认可或认同,它是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自愿接受的一种过程。所以,价值认同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认知开始,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真信是关键。价值主体在真知真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高度,实现从自律到他律再到自由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价值主体的情感认同。“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价值认同强调的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和谐性与一致性,一般而言,它包括认知、内化、外化三个阶段,因此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因素,主要是知、信、行三个层面。
二、价值认同的层次性分析
1.知。知之才能信之并行之,价值认同从认知开始,“认知”在价值认同理论中居于基础地位,是“信”和“行”的基础和开端。大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认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同时还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课题组对“影响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结果可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90%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70%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对于“为什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其内在的哲学联系等深层次的内容,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清楚。
认知认同是前提,没有认知认同,也就无所谓情感的认同和行为的自愿选择。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很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科学、全面。就高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来讲,主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整体,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将其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谈不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好,在授课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具体讲授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内在联系“是什么”,还要重点讲解“为什么”,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情感认知。
2.信。学生并没有真正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践行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为不信,所以不行。从价值认同的原理来讲,一种价值观能否被价值主体认可和接受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情感认同。如果大学生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难作为一种内驱力来规范大学生的一言一行。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共同理想“幻灭”等怪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社会思潮的激荡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输出提供了便利,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资产阶级的价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暗示,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并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情况。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利弊同在。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也因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改革也必然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层面,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一些大学生开始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注重实用,追求功利”。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混淆和阻挠,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障碍。 综上分析,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真“信”,就需要深入剖析和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因素,建立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另外,还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解决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困难,使大学生从情感深处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和实用之处,从最初的排斥心理慢慢转化为接受,最终内化为自我的价值体系。
3.行。价值认同的使命和归宿在于促进知行统一,即价值主体在充分的价值认识基础上,将一定社会所要倡导的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价值体系当中的价值认同,并在实践中用所倡导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外化为行为,实现价值认同,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这样做”。大学生从思想上深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情感认同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从而将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内化认同完成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行为认同才是检验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否完成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用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表明价值认同过程已经完成,表明大学生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使之成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所以,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是坚持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的生活实践做起,从努力学习和踏实工作做起;就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高度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使命;就是要加强学校教育的生活化,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大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从而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做出指导。
三、加强理论机制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结合价值认同理论,本文认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机制,运用理论机制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1.发挥认知认同机制,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大多数大学生认识事物都处在感性认识的思维阶段,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或媒体上报道的事件习惯用直观感性思维去认识和判断,同时很容易受到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很难看到问题的实质。要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认知理论机制,将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和媒体上报道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一方面促进大学生从感性判断向理性判断过渡,另一方面减少错误思潮和行为对大学生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进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发挥情感认同机制,坚持“知”“信”统一。“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主体,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生能否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大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校园文化以及社会事件都影响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因此,要加强情感认同,就要把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就业、交友、求职、成长、长才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情理相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通过校园媒体、校园社团等多路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身处其中感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要从社会层出不穷的模范人物事迹中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积极的道德取向,引导大家在感受崇高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升华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
3.发挥行为认同机制,坚持“知”“行”统一。“实践是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行为认同是对整个价值认同的最终检验,价值认同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大学生要把价值认同真正落实到实处就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做到知行统一,使价值认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要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就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一是课堂实践,二是课外实践。要开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关键词]认同因素 理论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会兰(1983- ),女,河南安阳人,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46-0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具有相对集中的思想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并首次概括了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在高校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受社会各种思潮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依据价值认同理论,全面分析了造成高校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行之有效的理论机制,从而帮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认同理论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就某一观念或者某一价值观形成的价值认可或认同,它是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自愿接受的一种过程。所以,价值认同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认知开始,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真信是关键。价值主体在真知真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高度,实现从自律到他律再到自由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价值主体的情感认同。“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价值认同强调的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和谐性与一致性,一般而言,它包括认知、内化、外化三个阶段,因此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因素,主要是知、信、行三个层面。
二、价值认同的层次性分析
1.知。知之才能信之并行之,价值认同从认知开始,“认知”在价值认同理论中居于基础地位,是“信”和“行”的基础和开端。大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认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同时还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课题组对“影响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结果可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90%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70%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对于“为什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其内在的哲学联系等深层次的内容,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清楚。
认知认同是前提,没有认知认同,也就无所谓情感的认同和行为的自愿选择。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很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科学、全面。就高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来讲,主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整体,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将其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谈不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好,在授课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具体讲授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内在联系“是什么”,还要重点讲解“为什么”,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情感认知。
2.信。学生并没有真正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践行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为不信,所以不行。从价值认同的原理来讲,一种价值观能否被价值主体认可和接受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情感认同。如果大学生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难作为一种内驱力来规范大学生的一言一行。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共同理想“幻灭”等怪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社会思潮的激荡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输出提供了便利,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资产阶级的价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暗示,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并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情况。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利弊同在。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也因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改革也必然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层面,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一些大学生开始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注重实用,追求功利”。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混淆和阻挠,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障碍。 综上分析,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真“信”,就需要深入剖析和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因素,建立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另外,还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解决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困难,使大学生从情感深处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和实用之处,从最初的排斥心理慢慢转化为接受,最终内化为自我的价值体系。
3.行。价值认同的使命和归宿在于促进知行统一,即价值主体在充分的价值认识基础上,将一定社会所要倡导的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价值体系当中的价值认同,并在实践中用所倡导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外化为行为,实现价值认同,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这样做”。大学生从思想上深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情感认同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从而将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内化认同完成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行为认同才是检验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否完成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用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表明价值认同过程已经完成,表明大学生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使之成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所以,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是坚持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的生活实践做起,从努力学习和踏实工作做起;就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高度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使命;就是要加强学校教育的生活化,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大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从而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做出指导。
三、加强理论机制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结合价值认同理论,本文认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机制,运用理论机制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1.发挥认知认同机制,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大多数大学生认识事物都处在感性认识的思维阶段,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或媒体上报道的事件习惯用直观感性思维去认识和判断,同时很容易受到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很难看到问题的实质。要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认知理论机制,将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和媒体上报道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一方面促进大学生从感性判断向理性判断过渡,另一方面减少错误思潮和行为对大学生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进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发挥情感认同机制,坚持“知”“信”统一。“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主体,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生能否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大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校园文化以及社会事件都影响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因此,要加强情感认同,就要把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就业、交友、求职、成长、长才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情理相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通过校园媒体、校园社团等多路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身处其中感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要从社会层出不穷的模范人物事迹中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积极的道德取向,引导大家在感受崇高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升华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
3.发挥行为认同机制,坚持“知”“行”统一。“实践是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行为认同是对整个价值认同的最终检验,价值认同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大学生要把价值认同真正落实到实处就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做到知行统一,使价值认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要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就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一是课堂实践,二是课外实践。要开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