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螺蛳鲜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是芦荡水乡。
  沟河纵横,水网密布,一望无垠的大芦荡里芦苇青青,绿波荡漾,水产品极为丰富,螺蛳是常见之物。
  春天来了,气温渐暖,河水清澈见底,河底密布着蠕动的一颗颗青如翡翠、状如玲珑宝塔的螺蛳,它们是天赐的美味,而初春的螺蛳最为鲜美。
  春日的星期天,约上几个玩伴,去村西的芦荡里摸螺蛳,那儿的柴根上,总是依附着大大的肥肥的螺蛳。我们卷起裤腿,站到水下,从柴根上轻轻地把螺蛳拽下来。这时,受惊的螺蛳会赶紧把身体一缩,躲到壳里去,死命地吸着柴根,和我们较着劲。唉,这可怜的小东西,它哪里会知道它那所謂的较劲不过是垂死挣扎。我们在泥水里快速地摸着,大捧大捧地收获着又肥又大的螺蛳,用不了多久就能摸到一整篮。
  满篮子的螺蛳拿回家,母亲高兴极了,她将螺蛳拣出,拿到河里清洗,然后养在水桶里,淋上几滴菜油,母亲说菜油的香味能把寄生在螺蛳壳里的虫子诱出来。养清了螺蛳,剪掉尖尾,就可以烹炒了。母亲炒螺蛳时,锅一定得热,火一定要猛,佐以蒜瓣、辣椒丝、姜末爆炒,倒酒去腥,加糖、酱油提味,后加宽汤,汤沸出锅。母亲炒出的螺蛳特别鲜美,在一旁盯着的我们早已垂涎欲滴了。餐桌上,这道下饭下酒菜向来最受欢迎,父亲会斟满酒,边吮螺蛳边饮酒,有滋有味。有了这道菜,我们吃饭不用大人逼,用螺蛳汤泡饭,平常的饭量往往是不够吃的。
  螺蛳是水乡人喜欢的食物,吃螺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大部分人家喜欢炒着吃,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调味料,这样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有人这样形容这道美味:“啜螺蛳过酒,强盗来了不肯走”。在水乡,比较讲究的吃法则是将螺蛳煮熟,剔出肉,用来炒韭菜、炖蛋,真是别样的美味。烹螺蛳也是水乡人家招待客人最好的菜肴。
  家乡水域广阔,螺蛳多,捕取螺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耥螺蛳、摸螺蛳,还有张螺蛳等。放学后,我们几个孩子常用草把张螺蛳,在砖块上包上穰草,扣上草绳,傍晚时坠入河中。第二天早晨,从河里取出草把,上面便叮满了螺蛳,几个草把就可以捕获两大碗螺蛳了。
  以前大集体罱河泥,在田间地头的泥塘里,随手一抓就是大把的螺蛳。家里来人到客,没有荤菜,父亲也会提一个耥网子,到芦荡河湾里推上两下,就能收获一篮螺蛳,甚至还有活蹦乱跳的鲜鱼活虾。烹炒的螺蛳,就着刚出锅的白米饭,吃出水乡人家的恬淡与自足,若是再斟上自家酿造的甜米酒,便可以美美地醉上一回了。
  清明前后,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休眠了一冬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体内的脏物已经全部排出,且壳中尚无小螺蛳,此时的螺蛳肉肥美,肉质干净紧实,营养丰富。螺蛳在我国菜谱中享有“盘中明珠”之美誉,老辈人说,清明前吃三次螺蛳,一年不害眼疾。民间也有“清明螺,肥似鹅”的说法。《本草汇言》称“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可见螺蛳不光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高。
  离家多年,清明螺一直氤氲在我的梦里。我知道,越是家常的越是让人牵挂与难忘,越是能让人体会出家的温情与馨香。
  喜欢夜读的我,读到作家古清生撰写的书籍《大嘴吃八方》里的“上汤螺蛳”一文时,文中所描述的啜螺肉、品螺汤的过程总能勾起我绵绵的乡愁。在城里,清明前后,家人总会买螺蛳吃上几回,每次啜着螺蛳,都会让我想起家乡,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谢建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出版多部散文集。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春天一到,父母在田地里,就弯成了一张弓,不停地挖着草。  玉米已经没过人的大腿,于是那把锄头便像是满蓄着力量,随时准备射向深蓝色天空的利箭。我总怀疑泥土是聚宝盆,上面可以生生不息地孕育着庄稼和野草。在肥沃的土地上,野草和庄稼几乎像是在进行一场生命的争夺战,你拥我挤,疯狂蔓延。马蜂菜、苋菜、灰灰菜,是野草中的蚂蚁,以数量庞大占据田间地头,多少鋤头都锄不干净。好在它们是牛羊猪们的最爱,就是人,也喜欢吃
期刊
站在鸟儿啾啾、油菜花开的长江岸边,江北的春天此刻还有一点湿冷。江风吹在脸上,微微的凉。但仔细感受,分明跟冬天的风调性大不一样,似乎在拂面的气流中植入了层层柔软、丝丝缕缕的羽绒或棉花,吹在身上有着熨帖的温和。  这是长江北岸的早春,她的脚步虽然比对岸的江南迟缓了一些,但柳芽早已缀满了枝头,小河的冰冻已经融化,清澈的河水淙淙流淌,嫰绿的野菜蓬勃生长,梅花、桃花、樱花等各种鲜花竞相开放。  美丽的春姑娘
期刊
师兄张生,教授兼小说家,每逢弟子们发表了什么文章,出了什么书,推荐到朋友圈的同时,言必称“爱徒”。看得次数多了,我忍不住开他玩笑:张教授能否明示一下,哪个弟子算是孽畜?他哈哈一笑:都是爱徒!  张师兄如今翼护学生有加,颇有师道尊严,不过他当年做弟子时候,据说也不像个“爱徒”,因为课堂讨论上,他喜欢干架,一个人干一群同门。他喜欢写小说,大概持的是理论无用论,争得不可开交。事后,还一鼓作气写了一篇批评
期刊
惊蛰后,邻居群里6位女性相约见面,出发去东郊植物园赏春——这是她们“奔现”后的第五次线下行动。她们还不太熟,在200人的社区大群里互相端详打量,觉得投缘,就尝试着约一次茶;聊得不错,又约过江边看夕阳……因为是微信群里的“轻关系”,即兴随意、去留自便、不设纪律。独独这一次远足,出发的前一晚,6人在小群里叽叽喳喳,呼吁群主Lucy带上那只野餐篮,约定各人随身备上一只“魔盒”,装上些吃的,无须特意采购,
期刊
游弋在水里,味道是新鲜的密码,所谓“咸鱼淡肉齁韭菜”——鱼是被赋予了味觉重任的。南角墩碗里的鱼在三荡河里游来游去,这条据说通往东海的大河里总是有无尽无私的给予。但即便成为顶级盛宴的珍馐之后,在碗里的鱼味中依旧可以看到他们曾经在三荡河里的游动。  一月,糊涂呆子煮咸菜。糊涂呆子是土话,土话说的是小名,小名比学名亲切,大名说起来陌生。糊涂呆子学名叫塘鳢,这大概是苏州人的叫法。大才子袁枚说塘鳢:“肉最松
期刊
1  窯湾是老的,1000多岁了,它老得都不愿动了,静着静着却美得让人刮目相看。  曾经烧砖的窑不在了,还好,大运河的拐弯处依旧是弯的,弯着弯着连思绪也变得曲曲折折。  窑湾是老的,它甚至不再记得繁华的过去,无论是多愁的唐宋,还是善感的明清,也无论是会馆和代办处,还是桨声或者灯影,即使爱得再深,也不能把打碎的记忆重新拢起,还原成从前的样子。  它或许只记着自己的名字,所以忽略身外的一切,用戴着老花
期刊
宋人尤袤说及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老先生的话看似不合时宜,但读书的妙处也绝非简单的修身养性、消闲逸致能概括的。对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书中风情书里乾坤的个中滋味,也是各有玄机的。  1  在我十余平方米的书屋里,倚墙而立的是整整一壁的书,此外,台上堆的是书,地下放的也是书;在睡觉的床头,在客厅的沙发上,
期刊
說到门里师,在江汉平原的黑王寨,当首推厨子,没办法,民以食为天。  我是在看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时,想起老家的一个厨子,严格说,是个厨娘,姓陈,年纪很有一些了,小九十,依然健在。  早先的江汉平原,机械化还没代替体力劳动,人们忙死忙活一天下来,骨头都累散了架,一般是吃罢饭推倒碗倒头便睡。第二天还要早起呢,老话说得好,三早一个工。如此一来,走夜路的人就不多,喜欢熬夜的则更寥寥无几了,那年月的狗,
期刊
储福金,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委员会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心之门》《奇异的情感》《羊群的领头狮》,中篇小说集《神秘的蓝云湖》,散文集《禅院小憩》《放逐青春地》《中国当代文学百家——储福金小说精选集》等。《心之门》获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獎,《黑白·白之篇》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镜中三十》获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我曾经模仿过很多作家  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这是哪一个作家都无法避免的路
期刊
春饿时,黄岭坡的原野不缺吃的。  豌豆荚、油菜薹、野草莓、刺儿果……都是美食,现在的孩子娇贵,估计很少吃这些东西了。  春饿是难熬的,过年的东西都吃完了。过完年,农家也开始节俭了。厨房里再很难找到熟食,连锅巴团也没有。床底下的坛子也空了,花生、米子糖、豌豆……渣都没有了。农家只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一顿,下午三点一顿。农忙时节才有夜饭,天麻麻黑吃一顿。  平时也饿,饿习惯了也就没感觉了。春饿,强烈的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