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BZ2.1与美国ACGIH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GBZ 2.1中规定的与ACGIH于2013年发布的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OELs)数量、水平、制定和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并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化学物质OELs及有关建议,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规划计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 将GBZ 2.1中规定的OELs与美国ACGIH 2013年采纳的化学有害因素OELs按照不同类型的限值建立比较分析数据库,并进行限值的数量、具体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具体值及其关键效应、法律地位、制定原则、制定依据、制定条件、制定程序、关键效应、化学有害因素的致癌性标识的应用、化学有害因素的致敏性标识的应用、化学有害因素的经皮标识的应用、非常规工作制下对OELs的调整、联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应用、超限倍数的概念和应用及对颗粒物的标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结果 (1)GBZ 2.1中共规定了339种化学有害因素的OELs,美国ACGIH 2013年已采纳TLVs的化学有害因素有656种.GBZ2.1有OELs而ACGIH未规定OELs的化学有害因素只有52个;ACGIH有OELs,GBZ 2.1中无OELs的化学有害因素共有371个.在GBZ 2.1和ACGIH中均规定了OELs的化学有害因素共260种,涉及302个OELs,其中GBZ 2.1有47个比ACGIH宽,96个比ACGIH严,81个与ACGIH相近,77个与ACGIH相等.(2)化学有害因素的致癌性、致敏性和经皮标识的应用方面我国尚未制定评估的指南性文件;(3)在非常规工作制调整指南方面我国即将出台更详细的标准;(4)我国与ACGIH在限值制定和管理程序的多个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OELs制定的管理和审批程序较为繁琐,但与ACGIH相比,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足.结论 (1)我国应尽快制定化学有害因素的致癌性、致敏性和经皮标识评估的指南性文件.(2)应尽快确定我国OELs研究的工作重点,缩小我国OELs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先调整过宽和过严的OELs;对ACGIH已有OELs但GBZ 2.1中尚未制定OELs的371种化学有害因素,应根据我国职业卫生实践确定需要优先制定职业接触限值的重点有害因素.(3)应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法,为修订OELs提供最新的科学证据.(4)尽快解决我国对超限倍数的理解和应用问题,非常规工作制下调整OELs,阐述和应用联合作用,标识化学有害因素OELs所适用的化学有害因素的物理状态等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劳动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学科,相关文献报道也很少.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设立劳动卫生专业,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其他几所院校最早设立了这一专业,刘世杰教授是我国劳动卫生学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迅速,急需大批劳动卫生专业人才.刘世杰教授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起,编写教材,招收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他们在全国各地为劳动卫生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
期刊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减退检查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181例从事放射工作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将其分为X线诊断组、介入放射组及放疗组,另以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甲状腺功能、声像图及血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X线诊断组、介入放射组及放疗组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在不同工龄段间的差异具有统
我国著名职业卫生学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获得者、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张书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9月24日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期刊
第五届国际人因与工效学(职业)学术交流会(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ppliedFactorsandErgonomics)将于2014年7月19—23日在波兰召开,会议期间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将分别就职业卫生、卫生工程、人机工程、认知工效学、职业应激、职业工效学、特殊人群的职业卫生、健康促进、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等方面内容进行学术交流。为便于组织和办理有关手续,我们将以团
期刊
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家族成员之一,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体[1].它通过与靶基因的结合来抑制mRNA的翻译或诱导其降解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2],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miRN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肿瘤领域,近年来miRNA在职业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日益增多。
期刊
目的 通过对一家3人毒蕈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毒蕈中毒早期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一家3人进食毒蘑菇临床表现及中毒后20、25、40、64、70 h的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进食约8h后均出现频繁呕吐、腹泻.20、25、40、64、70 h病例1乳酸为1.4~8.1 mmol/L,病例2为1.7~4.1mmol/L,病例3为1.1~2.2 mmol/L.乳酸均进行性升高,病例1的血乳酸增长最快
目的 检测某蓄电池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铅外暴露和内暴露的状况,评价铅接触对蓄电池行业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为完善铅接触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蓄电池厂作业场所铅烟和铅尘进行监测和评价,对该厂全部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该蓄电池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均比较落后,铅烟和铅尘超标严重,员工血铅异常率达79.80%,并有多名员工出现贫血和轻度中毒性
目的 研究工频电磁场对小学生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在500 kV超高压输电线廊100m范围内选取某小学456名小学生为观察组,另选周围无明显辐射源并与观察组基本情况相近的某小学272名小学生为对照组.现场测量两所学校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并采用真空静脉采血法对两组小学生抽血,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清中镁及铜、铁、锌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的单核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
目的 分析尘肺并发肺结核死亡病例的死亡年龄及肺结核病程,为尘肺并发肺结核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某矿业集团1963至2010年所有死因为肺结核的尘肺病例资料,分析不同期别、工种、尘肺种类、接尘年代的死亡年龄及肺结核病程的差异.结果 1963至2010年尘肺并发肺结核1088例,因肺结核死亡347例,病死率为31.89%.Ⅰ期尘肺并发肺结核病例死亡年龄及肺结核病程均明显低于Ⅱ期及Ⅲ期尘肺,差异
苯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原料和有机溶剂,用途极广,纯苯的生产和使用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日益受到关注.苯的职业健康危害主要是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靶器官为骨髓的慢性中毒,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如果能够确定苯职业接触工人造血毒性健康筛检指标,对苯的造血毒性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就可以有效保护苯职业接触工人的健康,延长其健康工作时间.为了对苯职业接触工人造血毒性健康筛检的投入与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