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封印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n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在的观影者们来说,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可能是长长的独白,是沉闷,是晦涩;但是对电影本身来说,英格玛·伯格曼象征着电影走过的一个时代,
  对于伯格曼的电影,我偏爱的是《第七封印》。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喜欢那个时期的伯格曼,1956年的伯格曼。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伯格曼,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1956年伯格曼的《夏夜的微笑》在戛纳获奖后,他拿着曾被冷落的《第七封印》的剧本,再度拿给制作人,并说道:“要,还是不要,现在是你唯一的机会!”于是后来《第七封印》就拍出来了,并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巨著。
  大师的封印就此解开。
  “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愿意为《第七封印》中讨论宗教的架构负全责,那部电影纯真而浪漫的虔诚信仰,自有其独特的风采。”
  ——《伯格曼论电影》
  1918年,伯格曼出生于宗教家庭,父亲是位牧师。然而伯格曼是个喜欢怀疑的质问者,他质疑宗教,叛逆家庭,与父亲的关系也不和睦。他前期的电影总是在不断拷问着宗教,拷问着信仰,拷问着生存与死亡。他称那个时期的电影是孩提时代留下的遗产或债务,将这种对宗教信仰的质疑视为少年时期压抑的发泄,在1960年影片《犹在镜中》,伯格曼让主角把蜘蛛称为神,1981年的影片《芬尼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称片中的小男孩亚历山大就是自己孩提时的化身,片中的亚历山大的继父是位主教,亚历山大痛恨他并祈求他死去,
  《第七封印》属于伯格曼早期的作品,有着他对宗教信仰的寻觅,影片主题虽然冷峻,深沉,但也弥漫着激情;尖锐的对白,夸张的表演,天马行空的情节安排……那时伯格曼很年轻。伯格曼评述自己的这部影片是充满生命力与意志力的。
  《第七封印》的故事讲述了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之后,骑士安东尼和他的随从从战场上回到故土。途中在海滩上,骑士遇到了死神,他们一起下棋,赌注就是骑士的命,之后骑士和随从在归途见到了正遭受瘟疫的故乡(死于瘟疫的牧羊人的脸让人触目惊心);遇到的盗尸人竟是以前劝说他们参加宗教战争的教士;遇到了善良的艺人约瑟夫夫妇和勾引铁匠老婆的艺人斯科特,约瑟夫能看到圣母和死神;遇见了鞭笞自己以求赎罪的教徒们和将被烧死的女巫……片中人物设置庞多,群像描绘精致,人物形象丰满,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关于命运的隐喻,
  “我记得自己一直很怕死,这份恐惧与日俱增,到了青少年时期和二十几岁的时候,简直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伯格曼厌恶死亡,他把死亡视为命运的至恶。《第七封印》中骑士为摆脱死神而与其对弈棋局,以换取生命,然而最终还是输给了死神。艺人斯科特装死,而后爬上树躲避仇敌,结果树被死神锯倒,最终难逃一死。一切皆已定局,恰如以生开始,终是以死结局。无论人们如何反抗命运,最终都会如玩偶般任其摆布。由于命运的不可抗拒,从而使我们的信仰显得不堪一击。
  为宗教而东征的骑士归来时,看到的是所信仰的上帝给予故土的灾祸——瘟疫,使他对自己捍卫的信仰充满了怀疑;路上骑士遇到一个信仰魔鬼而被斥为女巫的少女,人们认为是她引起了瘟疫并要烧死她。在受刑前女孩告诉骑士她不会被烧死,因为她将受到恶魔的庇护。结果最终骑士眼睁睁看着女孩被火吞食。
  银幕上骑士痛苦悲伤的扭曲表情充斥视听。
  当不能正视自身的真实感受,而将其束缚于信奉时,最终被出卖了。被信仰出卖的人——无论是信仰神还是信仰魔,最终都被抛弃了。
  信仰的形成如同蚕的生长,当我们“沙沙”有声地把最初的,最原始的感觉用教条蚕食成面目全非的桑叶时,我们开始痛苦的作茧自缚了。
  “《第七封印》绝对是我最后一部讲信仰的电影。”
  ——《伯格曼论电影》
  1956年的《第七封印》仅用了35天拍摄完成,比起伯格曼庞多的影片,此片称不上完美。伯格曼称其有一点愚蠢,有一点仓促,但也称其为少数深得自心的电影,称其能以激越的欲望及热情来陈述它的主题。
  我偏爱《第七封印》的原因还有那是我接触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一部影片。
  写一段文字,纪念心中的伟人。
其他文献
收到安东尼奥尼葬礼的照片,看到恩丽卡双手抚摸黄色寝棺,与相伴35年的丈夫诀别,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几天紧张的心情终于放松了。大师又回到了他离开长达68年的故乡——费拉拉,完成了他的人生谢幕。  2004年我与妻子来到费拉拉,开始了长达3年的纪录片《中国已远——安东尼奥尼与中国》的拍摄,这里是安东尼奥尼的出生地。一位路过的长者说,他当然知道安东尼奥尼,他是大师。  费拉拉风景如画,满城尽是文艺复兴时期
期刊
数字高清电视是世界的潮流,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建国50周年时首次制播高清节目,当时只拥有个别高清摄像机、录像机等独立的制作工具,到今天,各种档次的高清摄像机、录像机系列,再到演播室,制作、存储,播出等系统产品的丰富,数字高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阵容。面临北京2008奥运会的举办,各大电视台都在筹办高清频道,高清的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随着高清制作的普及,业内对高清制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和实际了。
期刊
2006年5月中到8月初,我跟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我的长征》电影摄制组两个半月,重走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用Sony HVR-Z1C这台高清DV纪录了在这期间我所看到的一切,素材共拍摄了120多小时。  对长征有特殊情怀的纪录片导演张洪峰热情加入纪录片的后期编辑工作,经过我们60多天的奋战,15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在长征路上》的编辑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剪辑是重新审视所拍的素材,把它们建立起新的联系
期刊
妻子恩丽卡:中国之行是我们的蜜月之旅    中国对于我是个神话。我出生在一个传统共产党员的家庭,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女儿,在中学学的也是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1972年时,去中国是我的梦想,也是那个时代我们这样的学生们的梦想。1972年1月我认识米开朗基罗,5月他便邀请我去中国,是命运安排我去中国的。  到中国的时候是5月,天气和意大利的气候一样,干燥但并不热。当我们的飞机着陆时,停机坪上正举行
期刊
青少年科学DV活动起源于日本,我有幸在今年的一月份与学生们携我们的两部作品到日本参加了今年的儿童科学影像节,并获得了海外特别奖。从开始到现在,有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不是很成熟的经验,希望能给对青少年科学DV活动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一些帮助。    充满快乐的学习之旅    在日本,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他们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换言之就是这项活动并不排斥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我
期刊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20世纪全球电影大师之一。他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我极度害怕死亡”,这是英格玛-伯格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目前他的女儿伊娃·伯格曼向瑞典TT新闻社证实,伯格曼于2007年7月30日早晨在瑞典Faro的家中安详去世,享年89岁。  英格玛·伯
期刊
第29届东京国际录影节(TVF2007)颁奖活动于2007年3月3日在日本第三大城市横滨举行。本届大赛有来自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491部作品(日本国内841部作品,中国1621部,其他国家1029部)参赛。为史上参赛最多的一届,也是目前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影像大赛。2007年1月19日,TVF网站公布评选结果,全球共有100部作品获奖,其中“优秀作品奖”31部作品,“佳作奖”69部作品。除日
期刊
“伯格曼死了,希望天堂里面能有人跟他谈电影。”——某网友  在电影的世界中,没有神,我相信这一点犹如我相信同样没有大师一样。当我看到那张守在摄像机旁苍老的脸的时候,时间的力量让我明白,之所以有很多后人对他们如此地敬重,更多的是源于对他们终其一生执著与坚毅的敬仰——一个征战致死的英雄会永远被人民所铭记。  伯格曼最初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舞台戏剧,后来才渐渐涉及电影领域。两者对于他来说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情
期刊
盛夏傍晚,槐树别院    接到单向街书店的邀请,是在大师去世几天之后。2007年8月10日暮色之中,沿着圆明园东门旁的一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的石子路,一路摸索,终于在一片大树隐蔽下、世外桃源般幽静的院子里,觅到了单向街书店朴素而雅致的门扉。  刘海平导演受邀来到这次放映会,正是与大家分享他拍摄关于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已远——安东尼奥尼与中国》的故事。    《中国》的波折往事    安东尼奥尼
期刊
(接上期)  在本文的前一部分,笔者向大家介绍了音频技术在奥运会实况转播中面临的挑战、奥运会实况转播中的音频系统要求以及奥运会实况转播中的赛场拾音方案,本次我们将探讨具体的话筒方案设计,包括摄像机上安装的话筒等。    5话筒方案设计    选择话筒和布置话筒是实况转播中最具挑战性的两项工作。选择正确的话筒是一切工作的开始,而把话筒放在合适的位置则是获得实况转播中所需声源的首要技术保障。因此,话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