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 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发生重大变化, 体育健身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 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 较少向社会开放, 从而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本文从法规政策的角度对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原因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分析,认为相关法规政策在市场环境、安全、资金、外部管理以及学校自身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保障等,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保障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On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Venues to the Public
WU Jun-ling1, XU Chun-meng2, YANG Hui-chao2
(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With the stead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people’s life standard improves dramatically and physical fit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However, in most places of China, the public have limited access to sports facilities, especially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from the angl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holds that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is the major factor which prevents 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from opening to the public. Therefore, pertinent laws and 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o guarantee the opening of these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Keywords】school sports venues, open to the public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背景
1.1社会与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发生重大变化,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大部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较少向社会开放,从而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1〕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在中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而占全国体育场地65.6%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遇到的一个问题,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社会发展的问题。
1.2政治与法律背景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努力改善群众体育锻炼条件,筹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为社会居民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以及相关的体育服务,学校体育设施也要尽力向社会开放。”国家在《2001一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到发展体育事业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我国特殊国情服务为宗旨,把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魄、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对社会开放,在收费方面要顾及广大居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强调学校等单位要与社会共享体育场地设施。〔2〕《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2009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的力度。〔3〕特别是国务院今年2.15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更提出学校场地设施开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当前体育发展的艰巨任务。
从上可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充分场馆功能。
2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政策法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
《宪法》、《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公共体育场所应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赋予了公民去学校体育场馆锻炼的权利,学校体育场馆有了对外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以及锻炼者在场馆锻炼受到安全伤害事故有要求体育场馆给予赔偿的权利。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后,什么样的人都能进入学校,这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是极大的挑战;一些锻炼的市民带着狗进来、乱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难题;此外,学校的体育设施被校外的人弄坏了,维修费等问题无疑增加了学校管理及维护的成本,健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有人在锻炼中发生意外,赔付的责任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保障和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就难以坚持下去。 2.2体育场馆消费市场环境不成熟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养护者以及消费者的市场主体尚不成熟。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养护资金,另一方面广大的社区体育需求高质量的体育消费场所,彼此还没有达成共同的默契。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转变。在开放期间锻炼者与学校之间出现的问题、责任、权利及义务归属不明确,特别是对学校场馆的权益没有保障与资金政策支持,使学校体育场馆丧失对外开放的积极性。
2.3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
有学者调查显示:大学城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不能实现自力更生,运转资金依然主要是依靠上级行政部门拨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有些场馆甚至没有专门的场馆管理机构,从而制约了大学城体育场馆的总体协调能力以及城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经营能力,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2.4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
学校体育场馆是一个学校较大的投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场馆损耗、日常养护、场馆管理人员工资、意外伤害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给予保障。体育场馆养护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尤其是器械、场地的使用不当会大大缩短场馆、器材的寿命,怎样规范、引导群众科学安全地使用是一个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2.5安全纠纷问题让学校担忧
在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安全问题。虽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的,但是对外开放后,让原本相对安静的校园承受大量社会人员的出入,增加了创建平安校园的压力,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进校锻炼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校内设施被损坏及财产被盗的事情偶有发生,安全管理成了一大难题。潜在的安全隐患、难以甄别锻炼人群,显然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增加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成本。
来校活动人员的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学校关注。锻炼者如果在校区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赔付的责任认定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目前的商业保险不对游泳馆等高风险场所上保险,校园内一旦出了事故只能由自己承担,这更增加了学校的费用负担。
3解决问题的举措
3.1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霍建新委员在20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上曾呼吁,〔4〕“应制定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相关经营许可登记、收费许可、发票购买和税收等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体育、教育、税务、工商、公安、民政、学校、社区等相关方的职权责,明确开放中教学秩序、校园安全、场馆使用损耗、税收、大型活动举办等问题的各方分工及处理机制,努力开创政府主导,学校和社区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这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由社区统筹安排,与有关学校具体协调,做出相应安排。要制定有关的配套法律与政策,从而使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给予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相关扶持政策,减轻对外开放的经济压力,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建立专业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体育场馆自身条件是决定能否对社会开放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努力争取将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应是学校努力的目标。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不容乐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质量。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由高素质管理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健全管理机构,实行明确的管理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明确职责,做到责权利分明,同时还必须搞好内部的协调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开放的良好氛围,推动开放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开展,提高服务的质量。
3.3加强制度建设,优化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充分发挥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用,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可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制订出规范、合理、系统的政策,包括管理者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和锻炼者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开放时间及开放价格的规定;租赁者的权利义务的明确;对场地显在的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制度等等,以做到出事后有法可依,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3.4探索社区与高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
利用社会力量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课余和假期,学校体育场地由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维护,校方仅向俱乐部派出代表。社区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由学校周边居民区的退休人员担当,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是为了满足普通居民的健身需求,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多带有志愿者色彩,因此,政府或社会团体应给予俱乐部一定的经济支持。
同样,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势必造成体育场馆、器材损耗速度的加快,也会给学校增加维护资金的负担。为了减轻开放学校的负担,鼓励更多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各地区应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政府的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凡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每年给予2-8万元的补贴。同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学校评优评先的考核目标之一。结合学校体育场馆规模和向社会开放的实际情况,排在各地区前三位的学校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金,奖金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统一划拨。 3.5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自身首先应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学校门卫的安全和责任意识,对进入学校活动的人员必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办理通行证后方可进入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须使用学校体育场馆的,可凭单位介绍信组织人员集体进入校园。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尽可能减少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公安部门应协助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学校附近治安比较乱的加强警力巡逻,确保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的校园秩序,使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地对外开放。
3.6 引进保险机制,解决开放场馆的后顾之忧
在对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各种因素调查中,安全问题是其主要因素。只有解决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安全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鼓励、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达到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最大化。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之前应制定好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在学校体育场馆中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因场馆设施和管理等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助当地媒体及时消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所带来的对学校声誉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着建设维护资金短缺对外开放相关政策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体育场馆消费市场不成熟、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安全纠纷等让学校担忧等问题。
4.2建议
国家应建立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相应法规及政策,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开放和优先保证教学的原则,完善成本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创建完善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探索社区与学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引进保险机制等措施。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安全、合理有序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4〕霍建新委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遭遇身份尴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2010.1,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zx2010/wysy/t1101870.htm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On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Venues to the Public
WU Jun-ling1, XU Chun-meng2, YANG Hui-chao2
(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With the stead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people’s life standard improves dramatically and physical fit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However, in most places of China, the public have limited access to sports facilities, especially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from the angl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holds that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is the major factor which prevents 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from opening to the public. Therefore, pertinent laws and 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o guarantee the opening of these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Keywords】school sports venues, open to the public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背景
1.1社会与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发生重大变化,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大部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较少向社会开放,从而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1〕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在中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而占全国体育场地65.6%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遇到的一个问题,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社会发展的问题。
1.2政治与法律背景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努力改善群众体育锻炼条件,筹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为社会居民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以及相关的体育服务,学校体育设施也要尽力向社会开放。”国家在《2001一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到发展体育事业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我国特殊国情服务为宗旨,把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魄、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对社会开放,在收费方面要顾及广大居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强调学校等单位要与社会共享体育场地设施。〔2〕《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2009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的力度。〔3〕特别是国务院今年2.15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更提出学校场地设施开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当前体育发展的艰巨任务。
从上可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充分场馆功能。
2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政策法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
《宪法》、《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公共体育场所应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赋予了公民去学校体育场馆锻炼的权利,学校体育场馆有了对外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以及锻炼者在场馆锻炼受到安全伤害事故有要求体育场馆给予赔偿的权利。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后,什么样的人都能进入学校,这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是极大的挑战;一些锻炼的市民带着狗进来、乱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难题;此外,学校的体育设施被校外的人弄坏了,维修费等问题无疑增加了学校管理及维护的成本,健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有人在锻炼中发生意外,赔付的责任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保障和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就难以坚持下去。 2.2体育场馆消费市场环境不成熟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养护者以及消费者的市场主体尚不成熟。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养护资金,另一方面广大的社区体育需求高质量的体育消费场所,彼此还没有达成共同的默契。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转变。在开放期间锻炼者与学校之间出现的问题、责任、权利及义务归属不明确,特别是对学校场馆的权益没有保障与资金政策支持,使学校体育场馆丧失对外开放的积极性。
2.3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
有学者调查显示:大学城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不能实现自力更生,运转资金依然主要是依靠上级行政部门拨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有些场馆甚至没有专门的场馆管理机构,从而制约了大学城体育场馆的总体协调能力以及城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经营能力,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2.4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
学校体育场馆是一个学校较大的投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场馆损耗、日常养护、场馆管理人员工资、意外伤害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给予保障。体育场馆养护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尤其是器械、场地的使用不当会大大缩短场馆、器材的寿命,怎样规范、引导群众科学安全地使用是一个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2.5安全纠纷问题让学校担忧
在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安全问题。虽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的,但是对外开放后,让原本相对安静的校园承受大量社会人员的出入,增加了创建平安校园的压力,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进校锻炼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校内设施被损坏及财产被盗的事情偶有发生,安全管理成了一大难题。潜在的安全隐患、难以甄别锻炼人群,显然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增加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成本。
来校活动人员的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学校关注。锻炼者如果在校区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赔付的责任认定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目前的商业保险不对游泳馆等高风险场所上保险,校园内一旦出了事故只能由自己承担,这更增加了学校的费用负担。
3解决问题的举措
3.1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霍建新委员在20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上曾呼吁,〔4〕“应制定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相关经营许可登记、收费许可、发票购买和税收等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体育、教育、税务、工商、公安、民政、学校、社区等相关方的职权责,明确开放中教学秩序、校园安全、场馆使用损耗、税收、大型活动举办等问题的各方分工及处理机制,努力开创政府主导,学校和社区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这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由社区统筹安排,与有关学校具体协调,做出相应安排。要制定有关的配套法律与政策,从而使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给予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相关扶持政策,减轻对外开放的经济压力,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建立专业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体育场馆自身条件是决定能否对社会开放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努力争取将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应是学校努力的目标。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不容乐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质量。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由高素质管理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健全管理机构,实行明确的管理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明确职责,做到责权利分明,同时还必须搞好内部的协调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开放的良好氛围,推动开放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开展,提高服务的质量。
3.3加强制度建设,优化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充分发挥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用,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可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制订出规范、合理、系统的政策,包括管理者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和锻炼者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开放时间及开放价格的规定;租赁者的权利义务的明确;对场地显在的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制度等等,以做到出事后有法可依,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3.4探索社区与高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
利用社会力量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课余和假期,学校体育场地由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维护,校方仅向俱乐部派出代表。社区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由学校周边居民区的退休人员担当,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是为了满足普通居民的健身需求,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多带有志愿者色彩,因此,政府或社会团体应给予俱乐部一定的经济支持。
同样,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势必造成体育场馆、器材损耗速度的加快,也会给学校增加维护资金的负担。为了减轻开放学校的负担,鼓励更多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各地区应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政府的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凡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每年给予2-8万元的补贴。同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学校评优评先的考核目标之一。结合学校体育场馆规模和向社会开放的实际情况,排在各地区前三位的学校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金,奖金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统一划拨。 3.5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自身首先应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学校门卫的安全和责任意识,对进入学校活动的人员必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办理通行证后方可进入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须使用学校体育场馆的,可凭单位介绍信组织人员集体进入校园。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尽可能减少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公安部门应协助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学校附近治安比较乱的加强警力巡逻,确保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的校园秩序,使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地对外开放。
3.6 引进保险机制,解决开放场馆的后顾之忧
在对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各种因素调查中,安全问题是其主要因素。只有解决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安全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鼓励、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达到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最大化。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之前应制定好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在学校体育场馆中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因场馆设施和管理等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助当地媒体及时消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所带来的对学校声誉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着建设维护资金短缺对外开放相关政策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体育场馆消费市场不成熟、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安全纠纷等让学校担忧等问题。
4.2建议
国家应建立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相应法规及政策,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开放和优先保证教学的原则,完善成本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创建完善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探索社区与学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引进保险机制等措施。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安全、合理有序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4〕霍建新委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遭遇身份尴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2010.1,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zx2010/wysy/t1101870.htm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