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瓶颈”浅析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江苏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设置了“学习与探究”的环节。笔者曾在《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在课前分别承担起服饰、饮食、建筑、习俗四大块的知识的整理与图片的搜集,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图片并通过图片讲解相应的知识,最终在图片带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由于课前指导得当,学生准备充分,因此整堂课的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堂对话、师生互动”。但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这类活动探究课虽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种种制约其开展下去的“瓶颈”,使笔者不禁感慨: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瓶颈”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匮乏
  今天的“90后”学生物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却极为匮乏:说不出完整的古代朝代更替、不知近代中国的开始标志……绝大多数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中考背诵后留下的痕迹,这对于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探究为形式的课堂来说,知识储备显然是不够的。笔者曾经在讲完《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后,布置学生开展“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探究,并对他们进行小组分工,布置了每组的研究重点:第一组:秦朝统一的因素;第二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三组: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第四组: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要求每组查阅资料,最后将找到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口头讲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出。但在下一节课中,这个活动并不成功。虽然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图片,但绝大多数同学都只限于搜集图片,而对史实的看法,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照本宣科”,很少有同学能亮出自己的观点,如谈到秦朝的地位,多数同学都知道“承上启下”,但却说不出承什么上,启什么下,也说不出这种“承上启下”对中国历史及广大人民有什么意义。因此,整堂活动课就只能停留在资料的展示层面,而不能上升到依据资料总结、概括、亮明观点的高度,使这节探究课看上去总是缺少了点什么。
  “瓶颈”之二:课时紧张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必修课每个模块36学时,高一年级周课时为2课时,这样的课时本身进行正常教学就很紧张。因此有时教师虽有让学生开展活动探究的愿望,但也只好望“时”兴叹。
  “瓶颈”之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等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试仍然是目前用得最广泛的评价手段。在活动中,笔者发现:在活动中积极准备、积极参加的同学往往是一些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学生,但他们的考试成绩却并不突出。这些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却不喜欢记忆、背诵。尤其是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等“刚性”成绩,关系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也逐渐使这些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瓶颈”之四: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新课改明确要求“减负增效”,但客观来说,高一学生要九门功课同步学,高二学生直接面临学业水平测试,高三学生参加高考,所以每一年的压力都很大。一般来说,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主要放在高一,但即使这样,学生忙九门功课,时间也很紧张,特别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更加重视语数外三门,能够分给历史的时间就更少了。在上文提到的探究课上,很多学生的资料都是因为网络快捷、方便而上网查的。如果说学生上网查资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的话,那么到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到博物馆参观、到历史遗迹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几乎很难做到了,所以很多学生上网查阅的资料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也很难责怪学生,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的确很紧张。
  “瓶颈”之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活动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具备专而博的知识,备课更充分。虽然在活动课上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但教师随时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补充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新教材里有很多知识对中学教师来讲是陌生的,如必修三中涉及的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想将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自己就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学习的量就增加了。
  (2)活动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活动组织和课堂驾驭能力。探究式学习经常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而学生在活动课上又容易过分激动,导致出现“乱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活动的能力。教师既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活动热情,以完成活动目标,又要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课堂的氛围,做到氛围热烈,课堂有序。另外,活动归根结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活动,将活动“升华”为理论知识。
  总之,历史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而历史教师在这个使命上责无旁贷。所以,如果老师和学生都愿意真正以活动为载体探究历史的奥秘,那么,我们离学生的兴趣、教育的真谛就又近了一步。
其他文献
介绍了HSn70-1AB铜合金冷凝管开发研制的过程,包括开发机理,工艺难点,开发过程和性能测试.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N—M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MG病人900余例,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MG病人存在一些心理误区。针对这些误区,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同
探究是科学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效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铺垫、激活、补充、巩固和提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适
本研究选取相成分单一的紫钨和相成分不单一的蓝钨作为原料,研究钨原料对制取超细钨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钨WO2.72制得的钨粉细而均匀,分散性好,是适合做微晶硬质合金的原料.
名医档案郭志红,主任医师,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医学会中医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
介绍了我国硬质合金工业的现状,与国外同行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加入WTO的主要影响提出了发展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师资不足,从而出现了班额过大这种常见现象,这直接限制了师生交流的频率,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不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大班额的教学质量呢?自从参加了课题小组,我就一直在积极摸索,现在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  1.承认差异,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大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
讨论了铅冶炼过程中,鼓风炉炉渣中铅的主要存在形式、铅损失途径以及影响炉渣性质的主要因素.对鼓风炉渣型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改善鼓风炉渣型的具体措施并应用于生产实
本文主要针对PLC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从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在实践当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农村学生作文实在令人堪忧:内容陈旧老套、无病呻吟、面目可憎。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这一方面与教材有一定关系,目前使用的教材城乡通用,没能全面考虑农村孩子处在一个贫乏的教育资源环境之下,忽视了农村学生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也没能准确地抓住来自学生身边的契机进行教学指导。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作文教学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当然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能有效利用农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