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石门茶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打造出了“石门银峰”、“东山秀峰”两个全国知名绿茶品牌。然而,久负盛名的“石门红茶”却黯然失色,处于市场低端。
关键词:茶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本调研组通过到罗坪乡、东山峰、南北镇等产茶乡镇实地考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走访主管茶叶生产的部门领导,深切感到,石门红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继续发展绿茶的同时,应将石门的“泰和合·宜红茶”作为重头戏,把它打造成与“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台湾“高山茶”等齐名的茶叶品牌。这对于加速石门茶叶产业的品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助推石门贫困山区群众追梦小康,促进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石门红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如果石门大力发展红茶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明智之举。
(一)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红茶发展空间广阔
红茶在国际饮料市场上,需求量大,据有关资料,400多年来,红茶的消费量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各种饮料竞争激烈,但红茶市场依然红火。西欧、北美和非洲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国,人们饮用的主要饮料便是红茶。其中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并形成了独特的欧式红茶文化,深入到了各阶层,英国人每天喝红茶达1.65亿杯,红茶的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70%左右,该国市场每年可销售红茶16万多吨。
近年来,世界红茶的销量更是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2017年将达到280万吨。我国红茶出口量也是快速递增,大大超过了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增幅。其在茶叶总产量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仅为4.57%,2010年便达到了7%。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红茶销量一直走高。于是,不少外省茶企纷纷“绿改红”、“乌改红”。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绿茶“信阳毛尖”在2010年利用夏茶和秋茶推出了“信阳红”,有“绿茶之王”美誉的“西湖龙井”也推出了自己的红茶品种“钱塘红”。
(二)从石门茶业历史来看,红茶发展先于绿茶
石门素有“湘西北绿谷”、“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9%,处于北纬30°全球优质茶叶生产的“二个绿色三角”区域,茶叶生长环境十分优越。石门人自古以来就爱种茶,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产茶历史,浓厚的茶文化底蕴,使石门茶叶自古就享誉海内外。早在二百多年前的1889年,广东商人卢次伦就来石门宜市(原名泥沙,即今壶瓶山镇)创办茶厂,开始加工红茶,鼎盛时期,红茶生产加工扩展到整个石门西北和湖北五峰、长阳、鹤峰等地。卢次伦在泥沙下街建厂,并取“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之意,将该茶厂命名为“泰和合红茶号”,该厂有员工近6000人,发展茶农数万人,拥有商船百余艘,骡马1000余匹。年产“宜红茶”100多万斤,远销英、法等国,与当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茶”不分伯仲,曾有“北祁红、南宜红”之说。2005年香港客商林柏胜又来石门投资建立了常德恒胜茶业公司,在三圣乡太青山租赁1000多亩茶园,专门研制生产中高档有机红茶,不到两年,就成功研制出独具特色的红茶新品牌“石门怡红”有机茶。
(三)从产业比较效益来看,红茶发展利好殊多
在资源整合上,绿茶季节性强,销售旺季短,春茶过后,夏秋茶茶叶往往因为茶多酚含量高而导致苦涩味浓,市场不易接受,出现价格直线下跌,加上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使绿茶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石门每年约有8万吨的鲜叶被浪费掉。若将夏秋时节的鲜叶用来生产红茶,茶多酚的高含量反而对提高品质有利。如果把过去浪费掉的8万吨鲜叶加工成工夫红茶,鲜叶按平均每斤0.5元折算,全县茶农每年可增收8千万元;茶叶产值按200元/公斤计算,可增值1.6亿元。既能使大量原本丢弃不采的夏秋茶叶得到有效利用,又能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形成“端午前后卖绿茶,一年四季做红茶”的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生产成本上,生产红茶所需的种子、苗木、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都很低,不到乌龙茶的一半,比一般绿茶也低很多。在发展势头上,“石门怡红”茶企用夏秋茶成熟原料加工,既节约了劳力、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品质,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石门怡红”产销收入560万元,基地茶园每亩收入近万元,高于周边茶农一倍,居于石门茶区和省内外领先水平。
(四)从生态立县战略来看,红茶发展最合时宜
茶叶是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旱、耐瘠薄,也耐低温,它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林木。实行退耕还茶、荒山造茶、低效经济林改种茶叶等,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与县委、政府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的主张完全契合。
石门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茶区森林植被茂盛,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具备茶树生长的极佳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红茶产业,既能确保石门的山更绿、林更美,也能使石门的茶农利更大、钱更多。另外,在茶叶加工中,“杀青”是绿茶制作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通过热力作用实现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制作绿茶一般以木材为燃料,一个中小规模的绿茶加工企业一年消耗的木材都在100万斤以上甚至更多,而红茶的制作只需要“萎凋”,不需要“杀青”,无需消耗木材,更有利于生态保护、森林绿化。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可使“让石门生态农业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成为现实。
二、制约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石门红茶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石门的红茶产业却并不兴盛,我们认为其主要瓶颈就是“四个缺乏”。
(一)缺乏对发展红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是企业对红茶的巨大市场需求认识不到位。红茶生产周期长、耐贮存,有利于延长名优茶生产档期、填补国际国内市场空白。并可以凭借“石门宜红”茶的历史底蕴,与绿茶形成资源共享、市场互补、品牌双赢的格局。可是,石门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高档绿茶,没有主动去开发红茶品牌。2012年白云山、东山峰两家茶场基本上没有生产红茶,2013年白云山茶场开始加工红茶,但仅生产0.15吨。他们对红茶比绿茶的销售区域更广、饮用的人群更多,更有利于石门的茶产品冲出湖南、走向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
其次是茶农对红茶的良好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石门现有茶园面积12.5万亩,农民每亩茶园收入平均约5000元,而福建安溪每亩茶叶收入达10000多元。造成两地巨大收入差距的原因有二:一是石门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夏秋茶的绿茶市场没有打开,而红茶加工又没有形成气候,造成资源利用率不到40%;二是春茶尾期收购价格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叶片增大,原料陡然增多,加工企业开足马力超负荷生产,也不能应收尽收,导致变相压价,收购价越来越低,有时一斤鲜叶只有几毛钱。其实,只要我们每年把白白浪费的茶叶资源加工成工夫红茶,至少可以增加茶农收入上亿元。
再次是政府对红茶发展规划的认识不到位。前些年,石门绿茶在湖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好,把茶叶产业的重点倾斜在绿茶发展上,规划很全面,措施很到位,而对红茶发展却任其自然,缺乏具体的规划,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结果行政引导无方向,茶企加工欠积极,茶商交易少下力,红茶市场不景气。据调查,在红茶发展问题上,50%的茶农认为政府指导乏力,42%的茶农希望政府在红茶品种研发、品牌打造上多加扶持。
(二)缺乏严格的红茶生产技术标准规范
一是生产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一些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质量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过量施用化肥、乱施农药和催芽素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茶叶中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流于形式,对农药市场和禁、限用投入品的监管不到位,对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不到位,直接影响茶叶品质。据调查,29%的茶农希望有关部门严格生产技术标准,提升红茶产品质量。
二是采摘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由于全县初制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一小二散三乱,无序竞争激烈,市场混乱,鲜叶收购不分等分级,少数企业为了多收鲜叶采取哄抬价格,提级收购,扰乱正常秩序,导致采摘鲜叶标准下降,红茶原料品质走低。
三是加工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红茶的基本制作过程是: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因为采摘标准没有控制好,大大降低了红茶对鲜叶的要求,过于成熟,嫩度达不到,超出了1芽2、3叶的标准。萎凋时摊放太厚、温度太低、时间缩短,致使鲜叶失去水分太少,叶片未变软,青草气未消失,香气不够;揉捻时火候把握不到位,没有完全达到揉捻目的,要么氧化不充分,要么条索不紧不直,要么茶汤浓度欠缺;发酵是工夫红茶铸造品质的关键环节,而发酵室的气温、对湿度和摊叶厚度都有严格要求,降低任一条标准都会直接影响红茶品质;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叶迅速送入烘干机烘干,以防止茶叶继续发酵,应分两次进行,如果温度把握不好,会直接影响红茶成品的含水量。这些细节,往往都被忽视。
(三)缺乏创新红茶品牌研发的意识与行动
一是品牌意识淡薄。石门现有红茶加工企业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生产场地简陋,加工、销售的大多是低档茶、大路货。目前仅有常德恒胜茶业公司生产“石门怡红”,但其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名优红茶年生产量少,优质鲜叶大部分被湖北五峰加工企业收购,“万户种茶、百家制茶、杂牌卖茶”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红茶产业的品牌效益。
二是对传统知名红茶品牌的罔顾。一个品牌能够带动一方产业,这早已被市场验证。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在历史上曾漂洋过海,声名远扬,现在“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制作工艺”已列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石门广大的茶叶从业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实力。而湖北五峰早就把红茶复兴作为茶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并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复兴的红茶品牌名为“五峰宜红”,现在此茶产量已占该县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茶农鲜叶收入突破了2亿元。
三是没有创新红茶品牌的实际行动。石门红茶生产企业基本都有1-2个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极少,大部分企业不愿从茶叶采制加工工艺入手,打造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引领时尚、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红茶品牌,品牌创新力度不大。当前,“石门怡红”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为石门红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是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公共品牌价值认识不足,且存在粗制滥造、盗用“石门怡红”商标、冒充“石门怡红”等无序竞争的情况,损害了“石门怡红”公共品牌形象和声誉,影响了“石门怡红”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手段
一是渠道不宽。调查发现,71%的茶叶由茶商上门收购,17%的运到集市卖,8%的自己经营茶店,加上其他五花八门的方式,在产品的销售等级、数量、价格上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二是信息不灵。许多茶农对鲜叶价格了解甚少,基本上是人家说了算,一些企业为了争夺资源相互压价、诋毁,最终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据调查,67%的茶农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市场知情度,进而提高其决策精准度。
三是市场不全。首先外地的茶叶市场还没完全打开。种茶的人多,加工茶的厂家多,卖茶的人少。全国种茶的人大约8000万人,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工作的大约5000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从事茶产品经营人员的比例大约是8:5,而石门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其次是本地的茶叶市场未得到很好发育。“茶行”、“茶市”没有真正形成,茶商氛围不浓。全国18家重点茶叶批发市场,石门没有一家;全国9家连锁茶叶企业,也与石门无缘。据调查,有79%的茶农希望政府在拓展茶叶销路、健全茶叶市场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发展石门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石门具有发展红茶产业的良好基础,政府应在产业规划、技术投入等方面多做文章,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树立“跳出中国看红茶”的广阔视野,做大做强以“泰和合·宜红茶”为代表的“石门红茶”品牌,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红茶产业。
(一)加强政府引导,为红茶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石门红茶产业的振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红茶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市场引导,把红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建立由县茶叶办和红茶主产乡镇政府组成的红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红茶产业和红茶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解决红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调各部门支持红茶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红茶的龙头企业和茶园基地建设实行优先立项申报、优先供应土地、优先发放贷款;对红茶骨干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获得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项目研发者实行物质奖励。
县政府应对红茶主产乡镇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红茶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通过政府这些年的努力,骨干交通网络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村级交通状况仍然比较落后,导致了鲜叶市场流通受阻,成本增加,茶农效益降低。除加强交通建设外,政府还可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加强田间道路、茶园生态环境、灌溉沟渠等标准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茶农的比较效益,从而提高他们发展红茶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据调查:现在茶农的资金需求,71%的人是由亲戚朋友解决的,75%的人希望金融部门能够给予贷款优惠。由于资金缺乏保障,当前石门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散、小、弱。政府应在原有茶产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增加预算并明确对红茶产业的扶持,用于支持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公共品牌宣传、新技术推广、产学研合作、红茶文化宣传等。在用活财政资金的同时,政府通过与银行沟通,取得银行对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并对贷款给予贴息。三是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能管的归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归政府。据调查:71%的茶农认为政府在规范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力度不够。针对石门红茶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政府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为茶农、茶企和茶叶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与此同时,建立茶叶信息平台,逐步把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营销大户延伸,使茶叶信息服务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引导、规范茶叶合作社行为,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为红茶产业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县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茶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和提高茶农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红茶产业的振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中。同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批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实抓好茶农的普训。一是开展基地建设培训。严格按照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的“三化”要求推进。良种化,就是采用特色品种建茶园、改造茶园;生态化,就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茶叶病虫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抓好茶叶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就是严格按标准建园、按标准采摘。二是开展加工技术培训。纵观福建、云南、浙江等茶叶强省发展经验,其中一条,他们的著名公共品牌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严格按工艺标准加工生产,确保了产品质量。目前,石门红茶加工企业布点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过程千差万别,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对加工企业进行加工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三是开展经营管理培训。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政策的落地,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经营将会逐渐增多,新型职业农民对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需求将会不断提高。
(三)着力龙头培育,为红茶产业提供强劲的发展引擎
调研发现,石门大宗红茶的生产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粗加工,然后出售给桃源等地企业再加工,再加工产品返回来出售给鹤峰走马外贸企业,通过精加工后出口。在这一过程中,石门加工企业仅赚取每斤几毛钱的利润,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茶农获利空间十分有限,石门红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的龙头企业。政府授权其对“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管理、宣传推介、产品研发,进一步叫响石门红茶品牌。二是将财政投入的扶持性资金作为股份投入到成长性较好的如壶瓶山茶叶公司、渫峰茗茶等茶叶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其它县内较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在“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引领下,自主开发名优特产品,做大红茶生产规模。
(四)突出品牌打造,为红茶产业提供过硬的质量保证
品牌是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就是资本,品牌就是效益,做大做强做优石门红茶品牌,可重塑石门红茶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打造出好的品牌。一是联合创品牌。品牌门槛高,上千家企业中可能只有一家能打响。创品牌可以模仿“恒源祥”走联合创牌子的模式,大家一起打品牌,形成品牌联盟。建议以“泰和合·宜红茶”为商标名,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统一简介、严格管理、联合宣传、共享品牌、整体推介”的原则进行打造。二是特色创品牌。特色是品牌之魂。要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对石门红茶特色工艺、特色品质攻关,研制出具有石门特色的工夫红茶,并形成工艺标准,确保石门红茶有特色、有个性,尽快让市场和消费者认知。三是质量创品牌。当前世界各国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标准越来越严格,其中欧盟有853个标准,日本有873个标准,美国与加拿大等国的茶叶进口标准也极为严格。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栽培、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可溯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有一批“石门红茶”等绿色、有机食品获得欧盟认证。
(五)强化市场拓展,为红茶产业提供立体的营销网络
调研发现,73%的茶农认为石门急需建立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集贸市场,79%的茶农认为政府应在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上予以扶持,走抱团发展之路。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在市场拓展上下工夫,一是大力扶持茶叶营销型、科技推广型、专业化服务型等新型茶业经营主体,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场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和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引进战略性渠道经营商,学习借鉴“立顿”公司的经验,强力拓展“泰和合·宜红茶”的市场份额,逐步引领国内红茶的定价权、话语权、标准控制权。三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茶叶电商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特定茶叶品类交易方式,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四是大力推进宣传营销与红茶文化推广相结合,认真梳理“泰和合·宜红茶”的历史脉络,提升红茶产业的文化内涵。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茶叶经销商、大型连锁店、商会合作,通过加盟、连锁、捆绑品牌等多种营销方式,推进“泰和合·宜红茶”与国际市场接轨,真正唱好红茶产业发展这出重头戏。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石门特色农业发展对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影响研究》(编号2013ZK3092)子课题成果)
关键词:茶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本调研组通过到罗坪乡、东山峰、南北镇等产茶乡镇实地考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走访主管茶叶生产的部门领导,深切感到,石门红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继续发展绿茶的同时,应将石门的“泰和合·宜红茶”作为重头戏,把它打造成与“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台湾“高山茶”等齐名的茶叶品牌。这对于加速石门茶叶产业的品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助推石门贫困山区群众追梦小康,促进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石门红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如果石门大力发展红茶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明智之举。
(一)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红茶发展空间广阔
红茶在国际饮料市场上,需求量大,据有关资料,400多年来,红茶的消费量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各种饮料竞争激烈,但红茶市场依然红火。西欧、北美和非洲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国,人们饮用的主要饮料便是红茶。其中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并形成了独特的欧式红茶文化,深入到了各阶层,英国人每天喝红茶达1.65亿杯,红茶的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70%左右,该国市场每年可销售红茶16万多吨。
近年来,世界红茶的销量更是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2017年将达到280万吨。我国红茶出口量也是快速递增,大大超过了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增幅。其在茶叶总产量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仅为4.57%,2010年便达到了7%。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红茶销量一直走高。于是,不少外省茶企纷纷“绿改红”、“乌改红”。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绿茶“信阳毛尖”在2010年利用夏茶和秋茶推出了“信阳红”,有“绿茶之王”美誉的“西湖龙井”也推出了自己的红茶品种“钱塘红”。
(二)从石门茶业历史来看,红茶发展先于绿茶
石门素有“湘西北绿谷”、“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9%,处于北纬30°全球优质茶叶生产的“二个绿色三角”区域,茶叶生长环境十分优越。石门人自古以来就爱种茶,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产茶历史,浓厚的茶文化底蕴,使石门茶叶自古就享誉海内外。早在二百多年前的1889年,广东商人卢次伦就来石门宜市(原名泥沙,即今壶瓶山镇)创办茶厂,开始加工红茶,鼎盛时期,红茶生产加工扩展到整个石门西北和湖北五峰、长阳、鹤峰等地。卢次伦在泥沙下街建厂,并取“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之意,将该茶厂命名为“泰和合红茶号”,该厂有员工近6000人,发展茶农数万人,拥有商船百余艘,骡马1000余匹。年产“宜红茶”100多万斤,远销英、法等国,与当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茶”不分伯仲,曾有“北祁红、南宜红”之说。2005年香港客商林柏胜又来石门投资建立了常德恒胜茶业公司,在三圣乡太青山租赁1000多亩茶园,专门研制生产中高档有机红茶,不到两年,就成功研制出独具特色的红茶新品牌“石门怡红”有机茶。
(三)从产业比较效益来看,红茶发展利好殊多
在资源整合上,绿茶季节性强,销售旺季短,春茶过后,夏秋茶茶叶往往因为茶多酚含量高而导致苦涩味浓,市场不易接受,出现价格直线下跌,加上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使绿茶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石门每年约有8万吨的鲜叶被浪费掉。若将夏秋时节的鲜叶用来生产红茶,茶多酚的高含量反而对提高品质有利。如果把过去浪费掉的8万吨鲜叶加工成工夫红茶,鲜叶按平均每斤0.5元折算,全县茶农每年可增收8千万元;茶叶产值按200元/公斤计算,可增值1.6亿元。既能使大量原本丢弃不采的夏秋茶叶得到有效利用,又能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形成“端午前后卖绿茶,一年四季做红茶”的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生产成本上,生产红茶所需的种子、苗木、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都很低,不到乌龙茶的一半,比一般绿茶也低很多。在发展势头上,“石门怡红”茶企用夏秋茶成熟原料加工,既节约了劳力、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品质,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石门怡红”产销收入560万元,基地茶园每亩收入近万元,高于周边茶农一倍,居于石门茶区和省内外领先水平。
(四)从生态立县战略来看,红茶发展最合时宜
茶叶是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旱、耐瘠薄,也耐低温,它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林木。实行退耕还茶、荒山造茶、低效经济林改种茶叶等,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与县委、政府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的主张完全契合。
石门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茶区森林植被茂盛,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具备茶树生长的极佳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红茶产业,既能确保石门的山更绿、林更美,也能使石门的茶农利更大、钱更多。另外,在茶叶加工中,“杀青”是绿茶制作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通过热力作用实现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制作绿茶一般以木材为燃料,一个中小规模的绿茶加工企业一年消耗的木材都在100万斤以上甚至更多,而红茶的制作只需要“萎凋”,不需要“杀青”,无需消耗木材,更有利于生态保护、森林绿化。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可使“让石门生态农业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成为现实。
二、制约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石门红茶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石门的红茶产业却并不兴盛,我们认为其主要瓶颈就是“四个缺乏”。
(一)缺乏对发展红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是企业对红茶的巨大市场需求认识不到位。红茶生产周期长、耐贮存,有利于延长名优茶生产档期、填补国际国内市场空白。并可以凭借“石门宜红”茶的历史底蕴,与绿茶形成资源共享、市场互补、品牌双赢的格局。可是,石门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高档绿茶,没有主动去开发红茶品牌。2012年白云山、东山峰两家茶场基本上没有生产红茶,2013年白云山茶场开始加工红茶,但仅生产0.15吨。他们对红茶比绿茶的销售区域更广、饮用的人群更多,更有利于石门的茶产品冲出湖南、走向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
其次是茶农对红茶的良好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石门现有茶园面积12.5万亩,农民每亩茶园收入平均约5000元,而福建安溪每亩茶叶收入达10000多元。造成两地巨大收入差距的原因有二:一是石门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夏秋茶的绿茶市场没有打开,而红茶加工又没有形成气候,造成资源利用率不到40%;二是春茶尾期收购价格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叶片增大,原料陡然增多,加工企业开足马力超负荷生产,也不能应收尽收,导致变相压价,收购价越来越低,有时一斤鲜叶只有几毛钱。其实,只要我们每年把白白浪费的茶叶资源加工成工夫红茶,至少可以增加茶农收入上亿元。
再次是政府对红茶发展规划的认识不到位。前些年,石门绿茶在湖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好,把茶叶产业的重点倾斜在绿茶发展上,规划很全面,措施很到位,而对红茶发展却任其自然,缺乏具体的规划,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结果行政引导无方向,茶企加工欠积极,茶商交易少下力,红茶市场不景气。据调查,在红茶发展问题上,50%的茶农认为政府指导乏力,42%的茶农希望政府在红茶品种研发、品牌打造上多加扶持。
(二)缺乏严格的红茶生产技术标准规范
一是生产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一些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质量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过量施用化肥、乱施农药和催芽素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茶叶中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流于形式,对农药市场和禁、限用投入品的监管不到位,对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不到位,直接影响茶叶品质。据调查,29%的茶农希望有关部门严格生产技术标准,提升红茶产品质量。
二是采摘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由于全县初制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一小二散三乱,无序竞争激烈,市场混乱,鲜叶收购不分等分级,少数企业为了多收鲜叶采取哄抬价格,提级收购,扰乱正常秩序,导致采摘鲜叶标准下降,红茶原料品质走低。
三是加工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红茶的基本制作过程是: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因为采摘标准没有控制好,大大降低了红茶对鲜叶的要求,过于成熟,嫩度达不到,超出了1芽2、3叶的标准。萎凋时摊放太厚、温度太低、时间缩短,致使鲜叶失去水分太少,叶片未变软,青草气未消失,香气不够;揉捻时火候把握不到位,没有完全达到揉捻目的,要么氧化不充分,要么条索不紧不直,要么茶汤浓度欠缺;发酵是工夫红茶铸造品质的关键环节,而发酵室的气温、对湿度和摊叶厚度都有严格要求,降低任一条标准都会直接影响红茶品质;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叶迅速送入烘干机烘干,以防止茶叶继续发酵,应分两次进行,如果温度把握不好,会直接影响红茶成品的含水量。这些细节,往往都被忽视。
(三)缺乏创新红茶品牌研发的意识与行动
一是品牌意识淡薄。石门现有红茶加工企业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生产场地简陋,加工、销售的大多是低档茶、大路货。目前仅有常德恒胜茶业公司生产“石门怡红”,但其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名优红茶年生产量少,优质鲜叶大部分被湖北五峰加工企业收购,“万户种茶、百家制茶、杂牌卖茶”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红茶产业的品牌效益。
二是对传统知名红茶品牌的罔顾。一个品牌能够带动一方产业,这早已被市场验证。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在历史上曾漂洋过海,声名远扬,现在“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制作工艺”已列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石门广大的茶叶从业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实力。而湖北五峰早就把红茶复兴作为茶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并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复兴的红茶品牌名为“五峰宜红”,现在此茶产量已占该县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茶农鲜叶收入突破了2亿元。
三是没有创新红茶品牌的实际行动。石门红茶生产企业基本都有1-2个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极少,大部分企业不愿从茶叶采制加工工艺入手,打造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引领时尚、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红茶品牌,品牌创新力度不大。当前,“石门怡红”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为石门红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是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公共品牌价值认识不足,且存在粗制滥造、盗用“石门怡红”商标、冒充“石门怡红”等无序竞争的情况,损害了“石门怡红”公共品牌形象和声誉,影响了“石门怡红”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手段
一是渠道不宽。调查发现,71%的茶叶由茶商上门收购,17%的运到集市卖,8%的自己经营茶店,加上其他五花八门的方式,在产品的销售等级、数量、价格上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二是信息不灵。许多茶农对鲜叶价格了解甚少,基本上是人家说了算,一些企业为了争夺资源相互压价、诋毁,最终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据调查,67%的茶农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市场知情度,进而提高其决策精准度。
三是市场不全。首先外地的茶叶市场还没完全打开。种茶的人多,加工茶的厂家多,卖茶的人少。全国种茶的人大约8000万人,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工作的大约5000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从事茶产品经营人员的比例大约是8:5,而石门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其次是本地的茶叶市场未得到很好发育。“茶行”、“茶市”没有真正形成,茶商氛围不浓。全国18家重点茶叶批发市场,石门没有一家;全国9家连锁茶叶企业,也与石门无缘。据调查,有79%的茶农希望政府在拓展茶叶销路、健全茶叶市场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发展石门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石门具有发展红茶产业的良好基础,政府应在产业规划、技术投入等方面多做文章,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树立“跳出中国看红茶”的广阔视野,做大做强以“泰和合·宜红茶”为代表的“石门红茶”品牌,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红茶产业。
(一)加强政府引导,为红茶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石门红茶产业的振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红茶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市场引导,把红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建立由县茶叶办和红茶主产乡镇政府组成的红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红茶产业和红茶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解决红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调各部门支持红茶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红茶的龙头企业和茶园基地建设实行优先立项申报、优先供应土地、优先发放贷款;对红茶骨干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获得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项目研发者实行物质奖励。
县政府应对红茶主产乡镇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红茶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通过政府这些年的努力,骨干交通网络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村级交通状况仍然比较落后,导致了鲜叶市场流通受阻,成本增加,茶农效益降低。除加强交通建设外,政府还可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加强田间道路、茶园生态环境、灌溉沟渠等标准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茶农的比较效益,从而提高他们发展红茶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据调查:现在茶农的资金需求,71%的人是由亲戚朋友解决的,75%的人希望金融部门能够给予贷款优惠。由于资金缺乏保障,当前石门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散、小、弱。政府应在原有茶产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增加预算并明确对红茶产业的扶持,用于支持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公共品牌宣传、新技术推广、产学研合作、红茶文化宣传等。在用活财政资金的同时,政府通过与银行沟通,取得银行对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并对贷款给予贴息。三是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能管的归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归政府。据调查:71%的茶农认为政府在规范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力度不够。针对石门红茶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政府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为茶农、茶企和茶叶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与此同时,建立茶叶信息平台,逐步把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营销大户延伸,使茶叶信息服务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引导、规范茶叶合作社行为,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为红茶产业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县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茶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和提高茶农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红茶产业的振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中。同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批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实抓好茶农的普训。一是开展基地建设培训。严格按照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的“三化”要求推进。良种化,就是采用特色品种建茶园、改造茶园;生态化,就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茶叶病虫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抓好茶叶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就是严格按标准建园、按标准采摘。二是开展加工技术培训。纵观福建、云南、浙江等茶叶强省发展经验,其中一条,他们的著名公共品牌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严格按工艺标准加工生产,确保了产品质量。目前,石门红茶加工企业布点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过程千差万别,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对加工企业进行加工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三是开展经营管理培训。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政策的落地,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经营将会逐渐增多,新型职业农民对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需求将会不断提高。
(三)着力龙头培育,为红茶产业提供强劲的发展引擎
调研发现,石门大宗红茶的生产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粗加工,然后出售给桃源等地企业再加工,再加工产品返回来出售给鹤峰走马外贸企业,通过精加工后出口。在这一过程中,石门加工企业仅赚取每斤几毛钱的利润,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茶农获利空间十分有限,石门红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的龙头企业。政府授权其对“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管理、宣传推介、产品研发,进一步叫响石门红茶品牌。二是将财政投入的扶持性资金作为股份投入到成长性较好的如壶瓶山茶叶公司、渫峰茗茶等茶叶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其它县内较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在“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引领下,自主开发名优特产品,做大红茶生产规模。
(四)突出品牌打造,为红茶产业提供过硬的质量保证
品牌是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就是资本,品牌就是效益,做大做强做优石门红茶品牌,可重塑石门红茶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打造出好的品牌。一是联合创品牌。品牌门槛高,上千家企业中可能只有一家能打响。创品牌可以模仿“恒源祥”走联合创牌子的模式,大家一起打品牌,形成品牌联盟。建议以“泰和合·宜红茶”为商标名,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统一简介、严格管理、联合宣传、共享品牌、整体推介”的原则进行打造。二是特色创品牌。特色是品牌之魂。要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对石门红茶特色工艺、特色品质攻关,研制出具有石门特色的工夫红茶,并形成工艺标准,确保石门红茶有特色、有个性,尽快让市场和消费者认知。三是质量创品牌。当前世界各国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标准越来越严格,其中欧盟有853个标准,日本有873个标准,美国与加拿大等国的茶叶进口标准也极为严格。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栽培、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可溯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有一批“石门红茶”等绿色、有机食品获得欧盟认证。
(五)强化市场拓展,为红茶产业提供立体的营销网络
调研发现,73%的茶农认为石门急需建立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集贸市场,79%的茶农认为政府应在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上予以扶持,走抱团发展之路。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在市场拓展上下工夫,一是大力扶持茶叶营销型、科技推广型、专业化服务型等新型茶业经营主体,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场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和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引进战略性渠道经营商,学习借鉴“立顿”公司的经验,强力拓展“泰和合·宜红茶”的市场份额,逐步引领国内红茶的定价权、话语权、标准控制权。三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茶叶电商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特定茶叶品类交易方式,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四是大力推进宣传营销与红茶文化推广相结合,认真梳理“泰和合·宜红茶”的历史脉络,提升红茶产业的文化内涵。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茶叶经销商、大型连锁店、商会合作,通过加盟、连锁、捆绑品牌等多种营销方式,推进“泰和合·宜红茶”与国际市场接轨,真正唱好红茶产业发展这出重头戏。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石门特色农业发展对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影响研究》(编号2013ZK3092)子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