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关键在于问题的产生和驱动。结合教学实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创设拓展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迁移应用,旨在深度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   深度学习   生物课堂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是“伪合作”、“伪探究”时常出现在课堂上,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困扰大部分学生的“能听懂生物课,解不出生物题”的现象末能得到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这种浅层学习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是当前教师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概念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1976年首次提出。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在主动加工、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经过高水平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1]。问题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和来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生物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生物。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活动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过渡到新知识,符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细胞衰老的特征”时,单纯让学生背诵,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问:同学们每天都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年青的,有老年的,与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哪些特征?顿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课堂。甲同学说:“皮肤干燥,皱纹多”。乙同学说:“头发变白,有老人斑”。丙同学说:“行动缓慢,无力,吸收能力下降”……等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皮肤干燥,皱纹多是因为老年人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体积变小”。“头发变白是因为老年人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斑是细胞内色素的累积”……通过这一情境创设,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细胞衰老的特征。
  2.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对新知识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操作如下:(1)取2mL蛋白质加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加1mL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摇匀。(3)再滴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的CuSO4溶液),摇匀。(4)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学生实验结果: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紫色。若教学仅限于此,不利于学生对该反应的发生过程、鉴定依据的原理的深入理解。教师可设计探索性问题:如果(1)、(2)、(4)操作步骤不变,(3)步骤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实验现象又是如何?引发学生探究心理,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溶液呈蓝色。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得出,第一种情况:A液多B液少,保证该反应在碱性条件(NaOH)下,蛋白质的肽键(-CO-NH)与Cu2+作用生成紫色的络合物。第二种情况:B液过量,多余B液与A液反应成Cu2+蓝色,而会掩盖生成的紫色。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既掌握了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又真正理解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创设拓展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迁移应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只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深度学习就是注重学习的迁移运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拓展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对所学知识内化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之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花盆的土壤为什么要经常松土?”学生思考讨论,明白“松土的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氧气,促进植物根系的有氧呼吸”。教师又问“稻田为什么要定期排水?”很多同学一筹莫展,束手无策。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才恍然大悟“水稻的幼根因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根会变黑、腐烂。”教师预设不断延伸和拓展,活化书本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理解,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拉近生物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生物觀察、发现、探索中,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举宏.促进深度学习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42(10):18-20
  [2]张登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案问题设计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42(07):20-22
  [3]蒋黄鹂.问题驱动, 促进深度学习——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9.13:30-31
  作者简介:郑晓白(1968.04)    性别:女      电话:18805939956
其他文献
自1990年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缓解恶性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波动性的工具,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然而,围绕这一类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使用68个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在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路径,弥补企
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建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群,融入了最新的资源库和微资源的理念,使精品课程群面向的群体更加广泛,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始终的特点,该文围绕课前准备、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师生交流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成为
利用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考察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即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影
次急倾斜煤层中所采用的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支架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新型液压柔性掩护支架在次急倾斜煤层中的成功运用,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
通过加强区域教学,让学生做到“知地”,即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对系统理论、原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明理”,即掌握地理
阐述了城市公交路线规划选择的重要性,提出城市公交路线规划选择的原则,通过文献分析和政府规划文件研究,构建了城市公交规划线路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95路公交车
摘要:时政教育可以弥补教材时政知识的滞后性,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主流媒体来助力课堂中的缺陷,在课堂课后为学生补充“社会时政”,借以幫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通过关注主流媒体,为时政教育“找材”。其次,整合主流媒体,为时政教育“提味”。最后,仿照主流媒体,为时政教
文章分析了现行毕业设计的状况,指出了某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的构思,并进行了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