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 董 80后,现居太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参编书籍两部,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省级课题两项。评论、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华诗刊》《诗选刊》《文学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
许多城市都有一条叫五一路的路,每条都承载着所在城市的一段历史。太原的五一路也不例外。
五一路原本不是一条路。1934年9月14日出版的《国师月刊》第35号,刊出几篇游记,记录了5月7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师范科二年级的64名学生,自太原出发,至五台山旅行的经过。其中二年级一班赵铉同学的游记,记有从国民师范校门雇洋车至新南门外火车站的见闻,“每辆车钱一角”。国民师范位于今五一路北段,新南门外的老太原火车站位于南段的首义门,此行程几乎贯穿整个五一路。新南门乃承恩门俗称,辛亥革命后,改名首义门。
山西的民国,便是自首义门开启的。明洪武年间建成此门时,取名太平门,万历年间改名承恩门。1911年10月29日凌晨,山西新军千余名官兵在狄村军营誓师,痛斥了满清王朝的腐朽专制,并以民族主义激励士气。誓师结束后,两营官兵向太原城进发,途经东岗村第三营军营时,部分事先得到通知的官兵加入了起义军。拂晓时分,起义军赶到承恩门,埋伏于吊桥附近,不久,已被同盟会争取的巡缉队警官李成林打开城门,起义军趁着曙光一拥而入,攻入太原。辛亥起义后,此门改为首义门。遗憾的是,此门于20世纪50年代初即拆除,原址建起了供集会使用的五一广场。
1955年,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小北门街等街道取直拓宽,全长近5公里,统一命名为五一路。
一座城池,半部历史都在这条街上。
如烟往事肖墙路
“肖墙”为“萧墙”的简化。“萧”,古代指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照壁”。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與马皇后所生嫡三子朱棡封晋王,其岳父永平侯谢成遂对太原城进行扩建。在宋代所筑旧城基础上,向北、东、南扩展而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府城。它是一座大(廓)、中(晋王府)、小(晋王宫)三重环套城。城墙夯土,外以砖石包砌,环以大壕,城周回二十四里。城墙(指大廓)四面共开八门,每面二门。东面:迎晖门、来春门;南面:太平门、朝天门;西面:阅武门、通汾门;北面:镇朔门、拱极门。
晋王府城垣平面呈正方形,占据了太原城总面积六分之一强。围绕宫城的外墙,也即外城墙根据不同的方位,分别取名东萧墙、西萧墙、南萧墙、北萧墙。萧墙以内为藩王禁地,不准普通百姓进入和通行。
明末,李自成攻破太原城,晋王府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百姓占其地,开街巷,圈庭院,虽已换了人间,旧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且在其上生生繁衍,悲欢离合,上演着人间故事。
转眼至清末民初,中国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风东渐,声光化电,太原也走上了现代化进程。
电灯公司是太原城内最早的一批现代工厂,其位于南肖墙东端路北。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的山西省商会会长刘笃敬创办了此公司。刘笃敬,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人。清末曾任刑部主事,后赴日本考察商业,于1907年任山西商会会长。1912年9月,孙中山来太原考察,作为名流,刘笃敬曾与孙中山以及阎锡山等山西各界政要合影。
太原电灯公司创建之初,安装有一台英制60千瓦的蒸汽引擎直流发电机,供给附近商店、官邸及街道照明。至1920年又自天津慎昌洋行引进美制300千瓦汽轮发电机,从此太原有了三相交流电。继照明用电之后,拓宽电范围,又有了动力用电。至1936年,太原共建有四处发电厂,即南肖墙新记电灯公司、兵工路(现胜利街)西北实业公司电气厂、古城村的太原炼钢厂及上兰村的西北制纸厂两座自备发电厂。
新记电灯公司发电厂共有四条供电线路,一条送面粉厂、卷烟厂,一条送桥头街一带,另两条采用同杆架设供柳巷、活牛市、大南门街一带居民用电。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太原各电厂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电厂归太原电力公司管理,不久改名太原供电局。太原电灯公司旧址,现在山西晋能集团有限公司院内,其厂房作为现代工业遗迹,部分保留。
此处商业的繁荣程度,当为太原之首。
山西是晋商故里,晋商中多有开当铺的商人。鲁迅童年时,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家避难,之后父亲病重,家庭自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他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歧视的目光里,感受着世间的冷酷与势利。之后在他的文字里,他对当铺充满敌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出世人的真面目”。然而当铺为昔时民间商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当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而其自身也有规矩。介休人张中籥,典当行学徒,其1935年出版的《天津典当业》一书,是目前研究典当业最具权威的资料。天津典当业者中,十之八九为汾州府商人。
从1921年到1929年,是太原典当业的黄金十年。1930年受蒋、阎、冯中原大战影响,经济重创,当铺大量倒闭。四岔楼的元隆当和上肖墙的义隆当当铺资金最为雄厚,义隆当的财东是祁县乔家。据统计,1934年太原市批准注册的当铺有十家,仅上肖墙就有三家,即义隆当、隆记货店、济仁当。“七七事变”前,太原城内尚有当铺十四五家。日军占城后,典当业衰败,至1949年,已所剩无几。由当铺的兴衰,也可看出整个太原商业的发展走势。
认一力饺子馆创建于1930年,起初在西肖墙营业,位于省水利局南边。据笔者的奶奶李荣宇(当时在山西省水利局工作)回忆,当时认一力饺子馆的经理是位中等身材、态度和蔼、很敬业的中年男子,口音为河北正定府口音。认一力的饺子皮薄馅大,香软可口,省水利局的同事们经常去那里吃饭。奶奶有亲戚及其他客人来访,也经常领至认一力饺子馆。之后,认一力饺子馆迁到桥头街营业。 当年马步芳到南京参加国民会议期间,跑到上海考察,感慨颇多,回西宁后,即设立澡堂,以此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大观园澡堂位于南肖墙中段大濮府附近。“大观园”一名显然取自《红楼梦》一书。1929年,四家官僚合资建起这座澡堂,即取此名。建成初期,只供达官贵人享用,不对外开放。从1934年出版的《太原指南》一书可知,此时大观园澡堂已对外营业,其宣传广告云:“池塘:建筑华丽,并市第一;盆堂:浴盆特大,清洁舒适;招待:态度和蔼,殷勤周到;地址:南肖墙八十三号。”太原解放后,大观园澡堂仍在使用。“文革”时,更名“大众澡堂”,直至1980年11月恢复原名。
这一地区最为著名的商业,非宁化府益源庆莫属。其位于五一路的西边,北通南肖墙,南接桥头街。明朝时是朱棡五公子宁化王朱济焕的王府所在地,故名。宁化府益源庆醋厂开业于清朝,起初以磨面为主,兼业酒醋酿造。1921年,太原建立东岗面粉厂,益源庆经理李富恒遂将主业转至酿醋。其一方面精选原料,一方面聘请技师提高质量。现在的宁化府醋厂仍前店后厂,每天前来买醋的市民需排长队购买。
某年,領外省几位客人至山西饭庄吃面食,路经宁化府,一阵风来,半街醋香,多少年后,其中的一位客人仍记得这般味道,而津津乐道。
这一地区的文化单位,也是太原城内最为集中的处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祁县举人孟步云在徐一清、恩寿、渠本翘、乔景俨、乔映霞等社会名流的赞助下,创办了私立女子光华学校。孟步云,祁县下阎灿村人,17岁时考中州府生员,27岁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清末,西学东渐,孟步云倡导女子天足,积极呼吁妇女解放双足,走出闺房,学习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光华女子学校初创时设施简陋,学生仅70人,设有速成师范、半日小学两个班,孟步云被公推为校长。之后,经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与当政者商议,给孟先生拨款3万元,学校费用才得以着落。辛亥革命后,新政府给光华女子学校拨款建造校舍,并每年增加经费5000元。
光华女子学校初建时,即在南肖墙购地30余亩,教室仅八间。宣统二年(1910),孟步云在教场巷的山西陆军小学堂,创办了太原女子速成师范学堂,这样就把女子师范从女子小学中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的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山西教育总署任命孟步云为太原官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并由其筹建该校。现在的太原七中旧校址,即原来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光华女子初级中学落成,翌年更名为太原女子中学。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上查看,太原女子中学位于南肖墙东北角、太原新记电灯公司东面。太原女子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孟石兰(孟步云之女)女士。抗战期间,太原女子中学迁吉县克难坡。太原解放后,在原太原女子中学地址建起太原市第二完全小学校。1955年更名为新开路小学,1956年更名为五一路小学至今。
1956年公私合营时,太原城内的几家私营古旧书店并入了太原市新华书店,并在西肖墙原商务印书馆分馆店址,以老字号“书业诚”从业人员为班底,组建太原市古籍书店。
曹渤此时也加入到了这支古籍收售的队伍中来,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工作。古籍版本是门艰深的学问。面对浩若烟海的典册,何从下手,哪些是初本翻印,哪些是单行丛书,哪些是官版坊刻,哪些是真迹赝品……三坟五典须一道道解析,九丘八索须一题题查究。近代古籍版本及目录学方面的大家孙殿起、陈杭等人便是自学成才的。于是凭着早年在书店当店员时的基础,凭着勤奋好学的劲头,曹渤也很快从略知一二进而知之甚多,直至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几十年来,他涉猎的领域包括文史、训诂、金石、目录等多个方面,诗外功夫下得深矣。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怕受到某些连累,对古籍唯恐弃之不及。书业诚就曾将《通鉴辑览》等书作废纸处理,原山西大学校长田应璜的一室藏书多被行家列为珍品,后也按吨贱卖,还有人将《古今图书集成》用作包装纸。而抢救整理古籍的紧迫性与使命感,促使曹渤专注于这项看似平凡索味的工作。古籍书店成立后,来此出售家藏遗册者络绎不绝,以致假日的殿堂竟出现了拥挤。1961年时,为扩大营业面积,古籍书店自南肖墙搬到了楼儿底。
现代娱乐业的标志是电影,电影兴起后,电影院随之兴建。位于上肖墙北端的民进电影院,是在湖广会馆的遗址上兴建的。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红星电影院。可惜这座知名剧院已在20世纪末的城市拆迁改造中拆除了。
典膳所正街是民国年间高官的主要居住地,其中曾任教育厅厅长的虞铭新就住在这里,地址即后来的轻工厅大院,虞铭新名之曰“莳薰精舍”。民国琴事的一段佳话即发生在这里。民国初年,山西大兴尊孔之风,崇圣社、育才馆等应运而生。1920年,在育才馆与国民师范均设有雅乐班,九嶷派宗师杨时百弟子彭祉卿与川派琴师顾梅羹等到山西传琴,各地琴家躬赴三晋琴会者甚多,杨时百在此传琴长达半年之久。虞铭新不仅拜师学琴,且身躬斫琴,斫成百余,并在琴背刻“虞韵”二字,且各种雅集必携“虞韵”,一时传为佳话。
虞铭新离任后,莳薰精舍归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贾景德所有,贾氏易其名为韬园,并创立韬园诗社。一时宿儒、文人纷纷登门,雅集频仍,诗会繁盛,诗友间赠答酬唱,更是络绎不穷,其中有赵炳麟、江瀚、常赞春、郭象升、赵意空、鲍振镛、张友桐、张少岷、熊寄龛、陈济棠、郭宝清、杨兆泰、吴人达、李镜蓉、张劫人、孙奂仑、张瑞玑、柯璜等,亦是民国太原城的一道风景。
这一地区的宗教也盛,且新旧互现,各自相安。
传统庙宇中,位于南肖墙街的关帝庙最为著名。太原城内有多座关帝庙,这座规模仅次于庙前街的大关帝庙。其建筑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建筑称关帝庙,献殿、正殿、厢房等二十余间建筑保存完整。正殿为二层阁楼建筑,面阔无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琉璃瓦顶,上下层前部均出檐有廊。东侧四合院保存清式殿宇九间,最东为歇山顶围廊大厅五间。
旧时民间普遍崇拜关公,关公更多是以财神形象出现的。传说关公生前管过兵马站,长于数算,曾设簿记法,发明日清簿,又因其讲信用和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商家如果能讲信用和重义气,自然生意会一天天地发达,所以一般商家皆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他同时还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画面中间为关公,左右两侧是文武财神,前置一堆积如山的聚宝盆。关公是众财神中的头号财神,其地位高于其他财神。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更因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尤其对于晋商而言,这位乡党更具代言人本质。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之人,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所以说太原城中遍布有大大小小多座关帝庙,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座关帝庙都离不开戏台,位于南肖墙街的关帝庙也不例外,虽不大,每逢祭拜,离不了唱戏。《连环计》《长坂坡》《甘露寺》《战马超》《捉放曹》《失街亭》《讨荆州》《逍遥津》《过五关》《铁龙山》《空城计》《定军山》《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八门金锁阵》,皆关公戏。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规矩多多,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十天需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场子要出乱。
清末,西教普及,同治八年(1869),伦敦会牧师韦廉臣和理一规游历北中国,其间涉足山西,开基督教在晋传教之先河。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旱,饥民遍布,此时基督教会前来赈灾,随之传教活动在晋广泛展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浸礼会李提摩太创立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此即山西大学之初立。浸礼会还在东夹巷开办博爱医院(俗称英国醫院),兴办崇实中学、尊德女中等教会学校,还陆续设立了小学和孤儿院。宣统三年(1911),浸礼会魏礼模在首义门大街南端建基督教青年会大楼。青年会中成立广智分院,设科学、历史、民智、博物各馆,后又增添电影院、拒毒会、运动场、淋浴室、阅览室等为青年服务的场所。
位于桥头街的太原基督堂于清光绪二年(1876),由李提摩太创建。当时在桥头街与三圣阉设有一座教堂,专为传道场所和布道使用。1958年8月,太原浸礼会、友爱、中华基督教会、神台会、青年会、主恩会、天召会、安息会、西海街教会、坝陵桥教会、真耶稣教会、救世军、西羊市街福音堂等教会合作并堂在此礼拜,成立太原基督教联合会。“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会堂被占用。1992年至1993年,在原址翻修新建基督教堂,每至圣诞夜,此处接踵擦肩,水泄不通,十分的热闹。
抗战前夕,太原城风云际会,一时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的角逐场,在这一地区也留有诸多政治遗迹。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于1936年11月挂牌成立,驻扎在坝陵桥街成成中学内。12月“西安事变”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即向阎锡山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希望阎锡山出面调停,阻止亲日派借讨伐张、杨挑起内战,促成和平解决;第二,为阻止亲日派调兵入陕,红军将集结于咸阳、三原、西安一带,希望阎锡山拒绝南京方面借道入陕,同时红军不进入山西境内;第三,红军希望在吉县、大宁、蒲县一带建几个货栈,现金收购粮食、布匹,以供军需。阎锡山同意以上办法。中共派出中央审计局审计员郭金林、雷近在吉县等地开设银行,购买小米运往陕北。又派宋绍林为交通员,往返于延安与太原间,贸易联络站设在上肖墙北二府巷三号,取名春和申商店。又任命钱致平为商店经理,其间与邻近的福顺兴商店老板李洪兴等人合作,建立了晋陕双边贸易关系。
西肖墙东侧、天地坛西侧的南园子和崞县会馆,曾有过刘少奇及八路军地下工作者活动的往事。故事还要从笔者同学的奶奶李荣宇的父亲李廷秀说起。李廷秀是崞县(今原平)大林乡黄牛村人,为保定军校步科四期毕业生,曾任晋绥军排、连、营、团、旅长,后官至少将参议。1934年至1937年在太原驻扎,任军官教导团团长。1936年又兼任崞县“防共保卫团”团长,李廷秀当时就住在南园子三号院。李廷秀的二儿子李生堂时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敌工科长,当时也在太原进行党的联络工作。1936年11月,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来太原,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虽公开进行抗日宣传,但姓名未公开。当时太原的抗日形势高涨,但阎锡山依然派人暗中监视中共领导人的活动,李廷秀住在南园子三号,大门口即挂着“防共保卫团”的牌子,特务也不敢贸然进入院子。李生堂借此掩护,容刘少奇等在南园子三号院几次开会,之后这里便成了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
南园子三号院的南面为崞县会馆,紧邻西肖墙东南角。此会馆也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李生堂经常把中共人士安排在此居住,因有李廷秀做掩护,特务也不去会馆盘查。
南园子东侧的天地坛住着阎锡山的高级幕僚、实业家梁上栋一家。梁上栋也是崞县人,留学英国,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工科,在伦敦加入同盟会,后返晋工作。妻子是崞县阳武村人,因此与李廷秀一家很是惯熟。1912年孙中山来太原考察时,梁上栋曾受阎锡山委派,亲到北京恭迎。从京汉路转正太路到太原,两人途中谈及全国铁路建设计划、正太路的窄轨修建、山西辛亥起义、山西的经济建设,甚为投机。
李廷秀妻贾银娥与梁上栋妻来往密切,一次贾银娥晚上去梁上栋家借东西,看见梁上栋的儿女晚上睡觉都穿内裤,惊讶不已,回家后指示家人睡觉都要穿内裤,免得让人笑话。这成为一段民国时期名人间的趣话。
位于东肖墙东边的太原铁路医院曾有过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太原解放前夕,铁路医院有一位中共地下党的情报员,是一李姓老头。李老头住双龙巷,平日木讷,总是低头出入。即使与人打招呼,也只看对方一眼。李老头爱干活,一到医院便扫垃圾,清理厕所。李老头穿着破旧,往城外倒粪便时,连守卫城门的卫兵也退避三舍。太原解放前,解放军已将城池包围得如铁桶一般,阎军则将所有城门封锁得严严实实,老百姓想出城,犹如登天。城里的中共地下党人为把将军事情报送出城外,想尽办法行不通。最后想到了李老头,其经常往城外倒垃圾,是唯一能进出城门之人。于是找到李老头,与之商量送情报事,李老头深知任务重大,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李老头带着情报,拉着粪车,终于将情报成功送到,完成了任务。
沧桑变迁新民街
新民街区在民国之前多为空地,或园圃,或菜地。进入民国,城市发展,此处属集中连片开发区,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机构在此建立。新民即民国色彩极重的一个词。
1919年4月,阎锡山成立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杨兆泰任理事。8月又成立山西医学传习所(又称中医传习所),由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杨兆泰任所长,借用国民师范东院为校址建立起来。省政府每年拨款13000元。1920年又在新民中正街购地100余亩建校。1921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杨兆泰。1928年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学制四年,纯授西方医学。1932年改名为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川至医专)。学校还设立附属医院,地址在川至医专东侧(即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由杨兆泰主持事务。1937年12月,川至医专教职员南迁晋南,后又西渡黄河至陕西三原县,后又迁至陕西宜川县秋林镇。1946年2月,川至医专迁回太原,改为山西医学院,后又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校址在侯家巷。太原解放后,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后又改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址即在当年的川至医专附属医院旧址。 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的医药学教育部分无中医药方面的规定,即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将中医教育排斥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传统中医药受到严重冲击,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反对。在此背景下,阎锡山于1918年出台《山西民用政治实行大纲》,在职业教育一项中,明确提出设立中医改进研究会计划。1919年制定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组织简章》与《中医改进研究会拟定研究暂行规则》两大章程。4月20日,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正式成立,主张“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会址暂设在山西省督军府西院会议室,阎锡山自任会长,名誉理事长赵戴文,理事长杨兆泰。理事13人,多为中医。8月,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传习所,杨兆泰任所长,所址设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并积极筹办有附设医校和附设医院。翌年2月,研究会在新民中街购地百余亩,建设新会所及附设医校、附设医院。5月建成。8月传习所迁入新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太原陷落前,不仅为争取中医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专业人才,奠定了山西现代医学的人才基础。
西医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医疗体系产生猛烈冲击,导致了“中医存废之争”。与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扶西抑中”,废止中医中药的卫生政策截然相反,阎锡山主张保留中医药,吸收西方科学,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1919年4月,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会员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会开展中医改进研究,举办了中医教育机构医学传习所和附设医校,医疗机构附设医院,并于1921年6月发行了近代山西第一份中医学术双月刊《医学杂志》。杂志于1937年7月被迫停刊,16年间出刊96期,每期发行量在千册以上。这是一份在民国年间分量厚重的杂志,闻名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医名流为其撰稿,可与当时在京创刊的同名的西医《医学杂志》媲美。
此处的教学机构也相当集中。
1920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将距学校较近、位于新民西街的阳曲县第一国民学校接收,改为附属小学。教员除原国民学校的校长郭叶三留任该校教员外,大部分为国师毕业生。国师附小建立后,有学生八百,教师三十六。该校横跨新民西街,路西为教学大院,路东为操场及学生宿舍与食堂。课程设置除部定课程外,另有经学、书法等课,还有工艺课、木工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高小有英语课。
查1935年的《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尚有新民西街,而1949年2月出版的《太原市城关图》,已将新民西街改为国师街。国师街小学位于新民四条中段西侧,其前身为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61年太原女子师范合并到太原师范后,改名为国师街小学。国师街小学1963年搬至新民四条,原校改为国师街二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到开办不久的山西大学堂工作,辛亥革命后,又到位于文庙的山西省立图书博物馆任职,因而石家自平定举家迁往太原。石评梅入学即在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后,升入位于上马街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业。
私立太原平民中学位于新民北街16号,此校1922年9月1日在太原精营西边街正式成立,1924年8月在大北门街西二道巷后营坊街买到建校基地200亩,并在校门前路西设校园一座,植树造林,育花、种菜,美化校园环境。建校工程从1925年始,持续到1930年底,共建教學生活用房355间。平民中学是太原市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学校,学制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1937年,在校生有1093人。平民中学和私立成成中学、进山中学、省立第一中学,被誉为民国时期太原四所名牌中学。该校之后改名为育英中学,又改为太原二十六中,后恢复平民中学名称。
这一地区尚有一些军事设施,其中最为著名者,当数华北派遣军第一军总部。
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太原城北的一幢日式建筑忽被一把莫名的大火焚毁。据说,火是从下午4点半左右被发现的,大火一直烧到夜晚。
这幢建筑曾是当年侵华日军在太原的最高军事机关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即山西派遣军所有,其司令官就是签订《何梅协定》的日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普通士兵进入大楼时,须脱鞋以示尊敬,而尉官和校官在进入不同楼层时,同样须脱鞋。其大样与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相似。除此之外,太原城内散落的日式建筑如今还剩几处,不过均无此构筑气势。它的构筑想必是为显示日军的威武与霸道,所以看上去森峻而冷漠,峭刻而阴鸷。后来,其一直延续着军事部门的用途,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屋顶挂上了红五星,改做山西省军区。
火戾之时,适逢西北大风,风助火势,助纣为虐也,北城上空为之浓烟滚滚,纵有夜色掩映,几十里外仍依稀可辨,焰火光芒为之黯然遮蔽,城南更是弥漫着一股焦烧气味。消防车叫嚣呼喊,往来穿梭,市民们于观火之夜看到了真的大火。巷议纷纷,交头接耳,皆猜测为爆竹之祸、炮仗之殃,惋惜之声不绝于耳,顿足之响轰然成雷。
五一路地区尚有几座日伪时期建造的建筑。一座是现在的五一路邮局,1943年投入使用,现虽存,却已是危房。另一座建筑是杏花岭体育场。杏花岭原本是晋王府一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取名为杏花岭。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农林学院又在此垦殖百余亩林地。它与毗邻的松花园相映为趣,堪称太原城中的园林之最。日军攻陷太原前,这里还曾是林木茂密,花香鸟语。陶希圣于1933年所写《太原见闻记》说太原“有两处是游人驻足的地方。一是海子边,一是南华门街的树林下。林下游人或是静坐,或是打拳。静坐林下,颇有出世禅的风味。”后来日军看中此风水宝地,遂在此砍伐林木修建神社。为掩饰其掠夺行为,他们在这被砍伐殆尽的岭坡上修建了简陋的体育场,供在并日军操练。后来,杏花岭体育场挪作他用,原址建起高楼。
这样的建筑,依年代比照,不能算作文物,但它是特殊时期的一袭见证,故还是文物。
山西省军区第一招待所位于新民北街15号,坐落在新民北街西端路北,是一座二层楼歇山顶式建筑。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门上方的三角形墙壁上有一褪色的五角星浮雕,显示这里曾是军队的驻扎办公场所。现在的招待所西边及北边还有七八栋二层楼建筑,只是都已破旧。招待所西边的小院内的二层楼上,还保留有木头雕刻的护栏,为典型的中国古典二层楼建筑。省军区第一招待所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日军的军部机关所在地和日军军官及家属住宅。日本投降后,这里又成为阎锡山的警备司令部办公场所。 新民街区的古老民宅
与祁县、太谷、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一些曾是晋商聚集的县城相比,太原城中的老宅院其气势规模、考究程度均逊色了几度。但县城毕竟是县城,哪能比得上太原城的老院子,一片连着一片,一条街巷接着一条街巷。
老宅院最讲究的要算院门了。青石踏硾,长椽挑檐,高门槛,阔门框,一边卧一只“避邪”,门楣嵌题刻。门板之上有铁乳钉、钢扣环,内脊檩书写营造年月,外屋脊镂塑缠枝宝相花,博风板上嵌蝙蝠,镶龙首。门内是影壁,上多为砖雕图案或神龛,有的豪门对面尚置照壁。如今题刻或被凿毁,或被髹漆上“文革”时的标语口号,影壁则画上了宣传画。院门多为两面坡式的悬山硬山卷棚顶,也有单檐歇山顶样的,但最富情趣的还要数垂花门了,从其糟朽的刻花、颜料剥落的彩画依稀可见昔日的鲜靓。与之相对,也有青砖拱券门的质朴,门楼简单,但院内未必俭素,这里面包含着主人的处世哲学。大门一般朝南开,位于宅院的東南,入门西折,才算进了院井。对面为正房,两边是厢房,西南角建茅厕,每座院落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轴线。
新民街区原是太原市内的高尚区,其中住有不少达官贵人。阎锡山的东花园,即位于新民北街,1928年所建。东花园为一连三进主院。三进主院的两侧均设偏院。主院、偏院均不设厢房。主院、偏院及长廊建筑均雕饰彩绘,金碧辉煌,是一座典型的传统中式宅院。
新民二条10号为民国时期一位名叫赵峥的民主人士修建,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院坐东朝西,为二进院,正房五间,也是典型的中式宅院。
新民东街21号院是一座四合小院,正房四间,东、西房各二间,南房已无人居住。这座老民房院经过几十年风雨,已破败不堪,但依然能看出当年模样,保留至今,已属不易。新民东街7号、新民东街16号的老宅子,院门上边有青色的筒瓦铺就的房檐,院门前支撑房檐的两根木柱已很古旧,院门内砌有照壁,依稀有砖雕的痕迹。
新民中街东端路北有一座高于街面的四合小院,院内住着一谷姓人家。21世纪初,我在此等公交车时,与住在小四合院的一中年男子交谈得知,中年男子母亲的祖父即山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谷思慎。
谷思慎(1881—1945),字仲言,神池县人。其自幼聪颖,博闻强识,自青年时就有“灭清复汉”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山西省奉命保送第一批留日学生,谷思慎被选其中,抵日后,入明治大学攻政法,时年二十三。翌年,孙中山在东京筹建同盟会,谷思慎即加入,成为早期同盟会成员,阎锡山便是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辛亥起义前,谷思慎与王用宾、荣福桐等同志担任山西同盟会领导人。1938年在家乡神池县与八路军一二〇师贺龙师长相遇,遂转道延安。1941年晋绥边区聘其为参议员。1945年日本投降,谷思慎在随八路军进军绥远途中,染病逝世,终年六十三。
因这位中年男子长相与谷思慎相似,我在翻阅山西辛亥革命的资料时,曾见过民国老照片。后因等车之便,常与之聊天,话也投缘。未几,新民中街改造,谷家也在搬迁之列,之后便再未见过他们。
今日重来寻旧梦,故人零落似辰星。五一路上的民国往事,岂止这些,城中之人,个个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往事,虽说岁月已漫漶了原本的记忆。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有人回答:“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这话听上去有些伤感。
许多城市都有一条叫五一路的路,每条都承载着所在城市的一段历史。太原的五一路也不例外。
五一路原本不是一条路。1934年9月14日出版的《国师月刊》第35号,刊出几篇游记,记录了5月7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师范科二年级的64名学生,自太原出发,至五台山旅行的经过。其中二年级一班赵铉同学的游记,记有从国民师范校门雇洋车至新南门外火车站的见闻,“每辆车钱一角”。国民师范位于今五一路北段,新南门外的老太原火车站位于南段的首义门,此行程几乎贯穿整个五一路。新南门乃承恩门俗称,辛亥革命后,改名首义门。
山西的民国,便是自首义门开启的。明洪武年间建成此门时,取名太平门,万历年间改名承恩门。1911年10月29日凌晨,山西新军千余名官兵在狄村军营誓师,痛斥了满清王朝的腐朽专制,并以民族主义激励士气。誓师结束后,两营官兵向太原城进发,途经东岗村第三营军营时,部分事先得到通知的官兵加入了起义军。拂晓时分,起义军赶到承恩门,埋伏于吊桥附近,不久,已被同盟会争取的巡缉队警官李成林打开城门,起义军趁着曙光一拥而入,攻入太原。辛亥起义后,此门改为首义门。遗憾的是,此门于20世纪50年代初即拆除,原址建起了供集会使用的五一广场。
1955年,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小北门街等街道取直拓宽,全长近5公里,统一命名为五一路。
一座城池,半部历史都在这条街上。
如烟往事肖墙路
“肖墙”为“萧墙”的简化。“萧”,古代指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照壁”。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與马皇后所生嫡三子朱棡封晋王,其岳父永平侯谢成遂对太原城进行扩建。在宋代所筑旧城基础上,向北、东、南扩展而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府城。它是一座大(廓)、中(晋王府)、小(晋王宫)三重环套城。城墙夯土,外以砖石包砌,环以大壕,城周回二十四里。城墙(指大廓)四面共开八门,每面二门。东面:迎晖门、来春门;南面:太平门、朝天门;西面:阅武门、通汾门;北面:镇朔门、拱极门。
晋王府城垣平面呈正方形,占据了太原城总面积六分之一强。围绕宫城的外墙,也即外城墙根据不同的方位,分别取名东萧墙、西萧墙、南萧墙、北萧墙。萧墙以内为藩王禁地,不准普通百姓进入和通行。
明末,李自成攻破太原城,晋王府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百姓占其地,开街巷,圈庭院,虽已换了人间,旧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且在其上生生繁衍,悲欢离合,上演着人间故事。
转眼至清末民初,中国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风东渐,声光化电,太原也走上了现代化进程。
电灯公司是太原城内最早的一批现代工厂,其位于南肖墙东端路北。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的山西省商会会长刘笃敬创办了此公司。刘笃敬,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人。清末曾任刑部主事,后赴日本考察商业,于1907年任山西商会会长。1912年9月,孙中山来太原考察,作为名流,刘笃敬曾与孙中山以及阎锡山等山西各界政要合影。
太原电灯公司创建之初,安装有一台英制60千瓦的蒸汽引擎直流发电机,供给附近商店、官邸及街道照明。至1920年又自天津慎昌洋行引进美制300千瓦汽轮发电机,从此太原有了三相交流电。继照明用电之后,拓宽电范围,又有了动力用电。至1936年,太原共建有四处发电厂,即南肖墙新记电灯公司、兵工路(现胜利街)西北实业公司电气厂、古城村的太原炼钢厂及上兰村的西北制纸厂两座自备发电厂。
新记电灯公司发电厂共有四条供电线路,一条送面粉厂、卷烟厂,一条送桥头街一带,另两条采用同杆架设供柳巷、活牛市、大南门街一带居民用电。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太原各电厂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电厂归太原电力公司管理,不久改名太原供电局。太原电灯公司旧址,现在山西晋能集团有限公司院内,其厂房作为现代工业遗迹,部分保留。
此处商业的繁荣程度,当为太原之首。
山西是晋商故里,晋商中多有开当铺的商人。鲁迅童年时,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家避难,之后父亲病重,家庭自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他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歧视的目光里,感受着世间的冷酷与势利。之后在他的文字里,他对当铺充满敌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出世人的真面目”。然而当铺为昔时民间商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当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而其自身也有规矩。介休人张中籥,典当行学徒,其1935年出版的《天津典当业》一书,是目前研究典当业最具权威的资料。天津典当业者中,十之八九为汾州府商人。
从1921年到1929年,是太原典当业的黄金十年。1930年受蒋、阎、冯中原大战影响,经济重创,当铺大量倒闭。四岔楼的元隆当和上肖墙的义隆当当铺资金最为雄厚,义隆当的财东是祁县乔家。据统计,1934年太原市批准注册的当铺有十家,仅上肖墙就有三家,即义隆当、隆记货店、济仁当。“七七事变”前,太原城内尚有当铺十四五家。日军占城后,典当业衰败,至1949年,已所剩无几。由当铺的兴衰,也可看出整个太原商业的发展走势。
认一力饺子馆创建于1930年,起初在西肖墙营业,位于省水利局南边。据笔者的奶奶李荣宇(当时在山西省水利局工作)回忆,当时认一力饺子馆的经理是位中等身材、态度和蔼、很敬业的中年男子,口音为河北正定府口音。认一力的饺子皮薄馅大,香软可口,省水利局的同事们经常去那里吃饭。奶奶有亲戚及其他客人来访,也经常领至认一力饺子馆。之后,认一力饺子馆迁到桥头街营业。 当年马步芳到南京参加国民会议期间,跑到上海考察,感慨颇多,回西宁后,即设立澡堂,以此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大观园澡堂位于南肖墙中段大濮府附近。“大观园”一名显然取自《红楼梦》一书。1929年,四家官僚合资建起这座澡堂,即取此名。建成初期,只供达官贵人享用,不对外开放。从1934年出版的《太原指南》一书可知,此时大观园澡堂已对外营业,其宣传广告云:“池塘:建筑华丽,并市第一;盆堂:浴盆特大,清洁舒适;招待:态度和蔼,殷勤周到;地址:南肖墙八十三号。”太原解放后,大观园澡堂仍在使用。“文革”时,更名“大众澡堂”,直至1980年11月恢复原名。
这一地区最为著名的商业,非宁化府益源庆莫属。其位于五一路的西边,北通南肖墙,南接桥头街。明朝时是朱棡五公子宁化王朱济焕的王府所在地,故名。宁化府益源庆醋厂开业于清朝,起初以磨面为主,兼业酒醋酿造。1921年,太原建立东岗面粉厂,益源庆经理李富恒遂将主业转至酿醋。其一方面精选原料,一方面聘请技师提高质量。现在的宁化府醋厂仍前店后厂,每天前来买醋的市民需排长队购买。
某年,領外省几位客人至山西饭庄吃面食,路经宁化府,一阵风来,半街醋香,多少年后,其中的一位客人仍记得这般味道,而津津乐道。
这一地区的文化单位,也是太原城内最为集中的处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祁县举人孟步云在徐一清、恩寿、渠本翘、乔景俨、乔映霞等社会名流的赞助下,创办了私立女子光华学校。孟步云,祁县下阎灿村人,17岁时考中州府生员,27岁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清末,西学东渐,孟步云倡导女子天足,积极呼吁妇女解放双足,走出闺房,学习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光华女子学校初创时设施简陋,学生仅70人,设有速成师范、半日小学两个班,孟步云被公推为校长。之后,经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与当政者商议,给孟先生拨款3万元,学校费用才得以着落。辛亥革命后,新政府给光华女子学校拨款建造校舍,并每年增加经费5000元。
光华女子学校初建时,即在南肖墙购地30余亩,教室仅八间。宣统二年(1910),孟步云在教场巷的山西陆军小学堂,创办了太原女子速成师范学堂,这样就把女子师范从女子小学中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的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山西教育总署任命孟步云为太原官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并由其筹建该校。现在的太原七中旧校址,即原来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光华女子初级中学落成,翌年更名为太原女子中学。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上查看,太原女子中学位于南肖墙东北角、太原新记电灯公司东面。太原女子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孟石兰(孟步云之女)女士。抗战期间,太原女子中学迁吉县克难坡。太原解放后,在原太原女子中学地址建起太原市第二完全小学校。1955年更名为新开路小学,1956年更名为五一路小学至今。
1956年公私合营时,太原城内的几家私营古旧书店并入了太原市新华书店,并在西肖墙原商务印书馆分馆店址,以老字号“书业诚”从业人员为班底,组建太原市古籍书店。
曹渤此时也加入到了这支古籍收售的队伍中来,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工作。古籍版本是门艰深的学问。面对浩若烟海的典册,何从下手,哪些是初本翻印,哪些是单行丛书,哪些是官版坊刻,哪些是真迹赝品……三坟五典须一道道解析,九丘八索须一题题查究。近代古籍版本及目录学方面的大家孙殿起、陈杭等人便是自学成才的。于是凭着早年在书店当店员时的基础,凭着勤奋好学的劲头,曹渤也很快从略知一二进而知之甚多,直至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几十年来,他涉猎的领域包括文史、训诂、金石、目录等多个方面,诗外功夫下得深矣。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怕受到某些连累,对古籍唯恐弃之不及。书业诚就曾将《通鉴辑览》等书作废纸处理,原山西大学校长田应璜的一室藏书多被行家列为珍品,后也按吨贱卖,还有人将《古今图书集成》用作包装纸。而抢救整理古籍的紧迫性与使命感,促使曹渤专注于这项看似平凡索味的工作。古籍书店成立后,来此出售家藏遗册者络绎不绝,以致假日的殿堂竟出现了拥挤。1961年时,为扩大营业面积,古籍书店自南肖墙搬到了楼儿底。
现代娱乐业的标志是电影,电影兴起后,电影院随之兴建。位于上肖墙北端的民进电影院,是在湖广会馆的遗址上兴建的。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红星电影院。可惜这座知名剧院已在20世纪末的城市拆迁改造中拆除了。
典膳所正街是民国年间高官的主要居住地,其中曾任教育厅厅长的虞铭新就住在这里,地址即后来的轻工厅大院,虞铭新名之曰“莳薰精舍”。民国琴事的一段佳话即发生在这里。民国初年,山西大兴尊孔之风,崇圣社、育才馆等应运而生。1920年,在育才馆与国民师范均设有雅乐班,九嶷派宗师杨时百弟子彭祉卿与川派琴师顾梅羹等到山西传琴,各地琴家躬赴三晋琴会者甚多,杨时百在此传琴长达半年之久。虞铭新不仅拜师学琴,且身躬斫琴,斫成百余,并在琴背刻“虞韵”二字,且各种雅集必携“虞韵”,一时传为佳话。
虞铭新离任后,莳薰精舍归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贾景德所有,贾氏易其名为韬园,并创立韬园诗社。一时宿儒、文人纷纷登门,雅集频仍,诗会繁盛,诗友间赠答酬唱,更是络绎不穷,其中有赵炳麟、江瀚、常赞春、郭象升、赵意空、鲍振镛、张友桐、张少岷、熊寄龛、陈济棠、郭宝清、杨兆泰、吴人达、李镜蓉、张劫人、孙奂仑、张瑞玑、柯璜等,亦是民国太原城的一道风景。
这一地区的宗教也盛,且新旧互现,各自相安。
传统庙宇中,位于南肖墙街的关帝庙最为著名。太原城内有多座关帝庙,这座规模仅次于庙前街的大关帝庙。其建筑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建筑称关帝庙,献殿、正殿、厢房等二十余间建筑保存完整。正殿为二层阁楼建筑,面阔无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琉璃瓦顶,上下层前部均出檐有廊。东侧四合院保存清式殿宇九间,最东为歇山顶围廊大厅五间。
旧时民间普遍崇拜关公,关公更多是以财神形象出现的。传说关公生前管过兵马站,长于数算,曾设簿记法,发明日清簿,又因其讲信用和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商家如果能讲信用和重义气,自然生意会一天天地发达,所以一般商家皆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他同时还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画面中间为关公,左右两侧是文武财神,前置一堆积如山的聚宝盆。关公是众财神中的头号财神,其地位高于其他财神。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更因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尤其对于晋商而言,这位乡党更具代言人本质。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之人,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所以说太原城中遍布有大大小小多座关帝庙,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座关帝庙都离不开戏台,位于南肖墙街的关帝庙也不例外,虽不大,每逢祭拜,离不了唱戏。《连环计》《长坂坡》《甘露寺》《战马超》《捉放曹》《失街亭》《讨荆州》《逍遥津》《过五关》《铁龙山》《空城计》《定军山》《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八门金锁阵》,皆关公戏。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规矩多多,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十天需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场子要出乱。
清末,西教普及,同治八年(1869),伦敦会牧师韦廉臣和理一规游历北中国,其间涉足山西,开基督教在晋传教之先河。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旱,饥民遍布,此时基督教会前来赈灾,随之传教活动在晋广泛展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浸礼会李提摩太创立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此即山西大学之初立。浸礼会还在东夹巷开办博爱医院(俗称英国醫院),兴办崇实中学、尊德女中等教会学校,还陆续设立了小学和孤儿院。宣统三年(1911),浸礼会魏礼模在首义门大街南端建基督教青年会大楼。青年会中成立广智分院,设科学、历史、民智、博物各馆,后又增添电影院、拒毒会、运动场、淋浴室、阅览室等为青年服务的场所。
位于桥头街的太原基督堂于清光绪二年(1876),由李提摩太创建。当时在桥头街与三圣阉设有一座教堂,专为传道场所和布道使用。1958年8月,太原浸礼会、友爱、中华基督教会、神台会、青年会、主恩会、天召会、安息会、西海街教会、坝陵桥教会、真耶稣教会、救世军、西羊市街福音堂等教会合作并堂在此礼拜,成立太原基督教联合会。“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会堂被占用。1992年至1993年,在原址翻修新建基督教堂,每至圣诞夜,此处接踵擦肩,水泄不通,十分的热闹。
抗战前夕,太原城风云际会,一时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的角逐场,在这一地区也留有诸多政治遗迹。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于1936年11月挂牌成立,驻扎在坝陵桥街成成中学内。12月“西安事变”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即向阎锡山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希望阎锡山出面调停,阻止亲日派借讨伐张、杨挑起内战,促成和平解决;第二,为阻止亲日派调兵入陕,红军将集结于咸阳、三原、西安一带,希望阎锡山拒绝南京方面借道入陕,同时红军不进入山西境内;第三,红军希望在吉县、大宁、蒲县一带建几个货栈,现金收购粮食、布匹,以供军需。阎锡山同意以上办法。中共派出中央审计局审计员郭金林、雷近在吉县等地开设银行,购买小米运往陕北。又派宋绍林为交通员,往返于延安与太原间,贸易联络站设在上肖墙北二府巷三号,取名春和申商店。又任命钱致平为商店经理,其间与邻近的福顺兴商店老板李洪兴等人合作,建立了晋陕双边贸易关系。
西肖墙东侧、天地坛西侧的南园子和崞县会馆,曾有过刘少奇及八路军地下工作者活动的往事。故事还要从笔者同学的奶奶李荣宇的父亲李廷秀说起。李廷秀是崞县(今原平)大林乡黄牛村人,为保定军校步科四期毕业生,曾任晋绥军排、连、营、团、旅长,后官至少将参议。1934年至1937年在太原驻扎,任军官教导团团长。1936年又兼任崞县“防共保卫团”团长,李廷秀当时就住在南园子三号院。李廷秀的二儿子李生堂时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敌工科长,当时也在太原进行党的联络工作。1936年11月,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来太原,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虽公开进行抗日宣传,但姓名未公开。当时太原的抗日形势高涨,但阎锡山依然派人暗中监视中共领导人的活动,李廷秀住在南园子三号,大门口即挂着“防共保卫团”的牌子,特务也不敢贸然进入院子。李生堂借此掩护,容刘少奇等在南园子三号院几次开会,之后这里便成了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
南园子三号院的南面为崞县会馆,紧邻西肖墙东南角。此会馆也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李生堂经常把中共人士安排在此居住,因有李廷秀做掩护,特务也不去会馆盘查。
南园子东侧的天地坛住着阎锡山的高级幕僚、实业家梁上栋一家。梁上栋也是崞县人,留学英国,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工科,在伦敦加入同盟会,后返晋工作。妻子是崞县阳武村人,因此与李廷秀一家很是惯熟。1912年孙中山来太原考察时,梁上栋曾受阎锡山委派,亲到北京恭迎。从京汉路转正太路到太原,两人途中谈及全国铁路建设计划、正太路的窄轨修建、山西辛亥起义、山西的经济建设,甚为投机。
李廷秀妻贾银娥与梁上栋妻来往密切,一次贾银娥晚上去梁上栋家借东西,看见梁上栋的儿女晚上睡觉都穿内裤,惊讶不已,回家后指示家人睡觉都要穿内裤,免得让人笑话。这成为一段民国时期名人间的趣话。
位于东肖墙东边的太原铁路医院曾有过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太原解放前夕,铁路医院有一位中共地下党的情报员,是一李姓老头。李老头住双龙巷,平日木讷,总是低头出入。即使与人打招呼,也只看对方一眼。李老头爱干活,一到医院便扫垃圾,清理厕所。李老头穿着破旧,往城外倒粪便时,连守卫城门的卫兵也退避三舍。太原解放前,解放军已将城池包围得如铁桶一般,阎军则将所有城门封锁得严严实实,老百姓想出城,犹如登天。城里的中共地下党人为把将军事情报送出城外,想尽办法行不通。最后想到了李老头,其经常往城外倒垃圾,是唯一能进出城门之人。于是找到李老头,与之商量送情报事,李老头深知任务重大,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李老头带着情报,拉着粪车,终于将情报成功送到,完成了任务。
沧桑变迁新民街
新民街区在民国之前多为空地,或园圃,或菜地。进入民国,城市发展,此处属集中连片开发区,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机构在此建立。新民即民国色彩极重的一个词。
1919年4月,阎锡山成立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杨兆泰任理事。8月又成立山西医学传习所(又称中医传习所),由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杨兆泰任所长,借用国民师范东院为校址建立起来。省政府每年拨款13000元。1920年又在新民中正街购地100余亩建校。1921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杨兆泰。1928年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学制四年,纯授西方医学。1932年改名为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川至医专)。学校还设立附属医院,地址在川至医专东侧(即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由杨兆泰主持事务。1937年12月,川至医专教职员南迁晋南,后又西渡黄河至陕西三原县,后又迁至陕西宜川县秋林镇。1946年2月,川至医专迁回太原,改为山西医学院,后又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校址在侯家巷。太原解放后,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后又改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址即在当年的川至医专附属医院旧址。 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的医药学教育部分无中医药方面的规定,即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将中医教育排斥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传统中医药受到严重冲击,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反对。在此背景下,阎锡山于1918年出台《山西民用政治实行大纲》,在职业教育一项中,明确提出设立中医改进研究会计划。1919年制定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组织简章》与《中医改进研究会拟定研究暂行规则》两大章程。4月20日,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正式成立,主张“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会址暂设在山西省督军府西院会议室,阎锡山自任会长,名誉理事长赵戴文,理事长杨兆泰。理事13人,多为中医。8月,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传习所,杨兆泰任所长,所址设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并积极筹办有附设医校和附设医院。翌年2月,研究会在新民中街购地百余亩,建设新会所及附设医校、附设医院。5月建成。8月传习所迁入新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太原陷落前,不仅为争取中医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专业人才,奠定了山西现代医学的人才基础。
西医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医疗体系产生猛烈冲击,导致了“中医存废之争”。与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扶西抑中”,废止中医中药的卫生政策截然相反,阎锡山主张保留中医药,吸收西方科学,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1919年4月,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会员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会开展中医改进研究,举办了中医教育机构医学传习所和附设医校,医疗机构附设医院,并于1921年6月发行了近代山西第一份中医学术双月刊《医学杂志》。杂志于1937年7月被迫停刊,16年间出刊96期,每期发行量在千册以上。这是一份在民国年间分量厚重的杂志,闻名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医名流为其撰稿,可与当时在京创刊的同名的西医《医学杂志》媲美。
此处的教学机构也相当集中。
1920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将距学校较近、位于新民西街的阳曲县第一国民学校接收,改为附属小学。教员除原国民学校的校长郭叶三留任该校教员外,大部分为国师毕业生。国师附小建立后,有学生八百,教师三十六。该校横跨新民西街,路西为教学大院,路东为操场及学生宿舍与食堂。课程设置除部定课程外,另有经学、书法等课,还有工艺课、木工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高小有英语课。
查1935年的《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尚有新民西街,而1949年2月出版的《太原市城关图》,已将新民西街改为国师街。国师街小学位于新民四条中段西侧,其前身为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61年太原女子师范合并到太原师范后,改名为国师街小学。国师街小学1963年搬至新民四条,原校改为国师街二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到开办不久的山西大学堂工作,辛亥革命后,又到位于文庙的山西省立图书博物馆任职,因而石家自平定举家迁往太原。石评梅入学即在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后,升入位于上马街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业。
私立太原平民中学位于新民北街16号,此校1922年9月1日在太原精营西边街正式成立,1924年8月在大北门街西二道巷后营坊街买到建校基地200亩,并在校门前路西设校园一座,植树造林,育花、种菜,美化校园环境。建校工程从1925年始,持续到1930年底,共建教學生活用房355间。平民中学是太原市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学校,学制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1937年,在校生有1093人。平民中学和私立成成中学、进山中学、省立第一中学,被誉为民国时期太原四所名牌中学。该校之后改名为育英中学,又改为太原二十六中,后恢复平民中学名称。
这一地区尚有一些军事设施,其中最为著名者,当数华北派遣军第一军总部。
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太原城北的一幢日式建筑忽被一把莫名的大火焚毁。据说,火是从下午4点半左右被发现的,大火一直烧到夜晚。
这幢建筑曾是当年侵华日军在太原的最高军事机关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即山西派遣军所有,其司令官就是签订《何梅协定》的日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普通士兵进入大楼时,须脱鞋以示尊敬,而尉官和校官在进入不同楼层时,同样须脱鞋。其大样与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相似。除此之外,太原城内散落的日式建筑如今还剩几处,不过均无此构筑气势。它的构筑想必是为显示日军的威武与霸道,所以看上去森峻而冷漠,峭刻而阴鸷。后来,其一直延续着军事部门的用途,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屋顶挂上了红五星,改做山西省军区。
火戾之时,适逢西北大风,风助火势,助纣为虐也,北城上空为之浓烟滚滚,纵有夜色掩映,几十里外仍依稀可辨,焰火光芒为之黯然遮蔽,城南更是弥漫着一股焦烧气味。消防车叫嚣呼喊,往来穿梭,市民们于观火之夜看到了真的大火。巷议纷纷,交头接耳,皆猜测为爆竹之祸、炮仗之殃,惋惜之声不绝于耳,顿足之响轰然成雷。
五一路地区尚有几座日伪时期建造的建筑。一座是现在的五一路邮局,1943年投入使用,现虽存,却已是危房。另一座建筑是杏花岭体育场。杏花岭原本是晋王府一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取名为杏花岭。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农林学院又在此垦殖百余亩林地。它与毗邻的松花园相映为趣,堪称太原城中的园林之最。日军攻陷太原前,这里还曾是林木茂密,花香鸟语。陶希圣于1933年所写《太原见闻记》说太原“有两处是游人驻足的地方。一是海子边,一是南华门街的树林下。林下游人或是静坐,或是打拳。静坐林下,颇有出世禅的风味。”后来日军看中此风水宝地,遂在此砍伐林木修建神社。为掩饰其掠夺行为,他们在这被砍伐殆尽的岭坡上修建了简陋的体育场,供在并日军操练。后来,杏花岭体育场挪作他用,原址建起高楼。
这样的建筑,依年代比照,不能算作文物,但它是特殊时期的一袭见证,故还是文物。
山西省军区第一招待所位于新民北街15号,坐落在新民北街西端路北,是一座二层楼歇山顶式建筑。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门上方的三角形墙壁上有一褪色的五角星浮雕,显示这里曾是军队的驻扎办公场所。现在的招待所西边及北边还有七八栋二层楼建筑,只是都已破旧。招待所西边的小院内的二层楼上,还保留有木头雕刻的护栏,为典型的中国古典二层楼建筑。省军区第一招待所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日军的军部机关所在地和日军军官及家属住宅。日本投降后,这里又成为阎锡山的警备司令部办公场所。 新民街区的古老民宅
与祁县、太谷、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一些曾是晋商聚集的县城相比,太原城中的老宅院其气势规模、考究程度均逊色了几度。但县城毕竟是县城,哪能比得上太原城的老院子,一片连着一片,一条街巷接着一条街巷。
老宅院最讲究的要算院门了。青石踏硾,长椽挑檐,高门槛,阔门框,一边卧一只“避邪”,门楣嵌题刻。门板之上有铁乳钉、钢扣环,内脊檩书写营造年月,外屋脊镂塑缠枝宝相花,博风板上嵌蝙蝠,镶龙首。门内是影壁,上多为砖雕图案或神龛,有的豪门对面尚置照壁。如今题刻或被凿毁,或被髹漆上“文革”时的标语口号,影壁则画上了宣传画。院门多为两面坡式的悬山硬山卷棚顶,也有单檐歇山顶样的,但最富情趣的还要数垂花门了,从其糟朽的刻花、颜料剥落的彩画依稀可见昔日的鲜靓。与之相对,也有青砖拱券门的质朴,门楼简单,但院内未必俭素,这里面包含着主人的处世哲学。大门一般朝南开,位于宅院的東南,入门西折,才算进了院井。对面为正房,两边是厢房,西南角建茅厕,每座院落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轴线。
新民街区原是太原市内的高尚区,其中住有不少达官贵人。阎锡山的东花园,即位于新民北街,1928年所建。东花园为一连三进主院。三进主院的两侧均设偏院。主院、偏院均不设厢房。主院、偏院及长廊建筑均雕饰彩绘,金碧辉煌,是一座典型的传统中式宅院。
新民二条10号为民国时期一位名叫赵峥的民主人士修建,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院坐东朝西,为二进院,正房五间,也是典型的中式宅院。
新民东街21号院是一座四合小院,正房四间,东、西房各二间,南房已无人居住。这座老民房院经过几十年风雨,已破败不堪,但依然能看出当年模样,保留至今,已属不易。新民东街7号、新民东街16号的老宅子,院门上边有青色的筒瓦铺就的房檐,院门前支撑房檐的两根木柱已很古旧,院门内砌有照壁,依稀有砖雕的痕迹。
新民中街东端路北有一座高于街面的四合小院,院内住着一谷姓人家。21世纪初,我在此等公交车时,与住在小四合院的一中年男子交谈得知,中年男子母亲的祖父即山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谷思慎。
谷思慎(1881—1945),字仲言,神池县人。其自幼聪颖,博闻强识,自青年时就有“灭清复汉”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山西省奉命保送第一批留日学生,谷思慎被选其中,抵日后,入明治大学攻政法,时年二十三。翌年,孙中山在东京筹建同盟会,谷思慎即加入,成为早期同盟会成员,阎锡山便是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辛亥起义前,谷思慎与王用宾、荣福桐等同志担任山西同盟会领导人。1938年在家乡神池县与八路军一二〇师贺龙师长相遇,遂转道延安。1941年晋绥边区聘其为参议员。1945年日本投降,谷思慎在随八路军进军绥远途中,染病逝世,终年六十三。
因这位中年男子长相与谷思慎相似,我在翻阅山西辛亥革命的资料时,曾见过民国老照片。后因等车之便,常与之聊天,话也投缘。未几,新民中街改造,谷家也在搬迁之列,之后便再未见过他们。
今日重来寻旧梦,故人零落似辰星。五一路上的民国往事,岂止这些,城中之人,个个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往事,虽说岁月已漫漶了原本的记忆。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有人回答:“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这话听上去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