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碧玉”非彼“碧玉”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咏柳诗,诗中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在九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碧玉”解释为:“‘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这里“碧玉”果真应解释为“绿色的玉”吗?
  据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解释,碧玉:(1)含铁的石英。红色、褐色或深绿色,质地致密,加工后可作装饰品。(2)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子;中华成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小家碧玉”的:“碧玉:刘碧玉,汝南王妾。晋•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后用以指小户人家的女儿。”
  乐府诗中,有六首直接描写碧玉的诗歌传世(每首诗的内文中都点出了碧玉的名字),如其中有“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等;唐五代•吴融《月夕追事》有“曾听豪家碧玉歌,云床冰簟落秋河”;明•范文若《鸳鸯棒•慕凤》亦有“小家碧玉镜慵施, 赵娣停灯臂支粟。”此后,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在许多作品中,都提到了碧玉,对其极尽赞美之情。
  而在此诗中,从颜色上看,二月的柳芽应是嫩黄色的,与红色、褐色或深绿色显然不符;从形象上看,“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才有下句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明正言顺地变成了她的裙带。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柳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一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 “碧玉小家女”之类的诗句,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永远年轻、婀娜多姿的印象。用碧玉来比柳,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密切联系的。诗中虽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正如《南史》中叙述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正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地址: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小学262218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心态容易浮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走捷径、求速效的思想。对古诗文不愿下工夫去认真诵读,认为读课文白费劲,远水救不了进火;即使读,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诵读,不仅是平时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    The poem culture and education which let to cant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当以情育情。教师以真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便有了燃烧的焰火,便有了心灵的交融。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关键词】激情燃烧;语文课堂    The language classroom of intense emotion combustion  Luo Yu-lian  【Abstract】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teach feeling b
期刊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开发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比翼齐飞,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现代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来自艰苦的智力活动,来自对悬念的不断求索和多元思维的激烈碰撞,情感激起波澜,思维散发灵光。真可谓,当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手牵手”时,孩子们的快乐和梦想就尽情地飞扬起来。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关键词】语言;艺术    The magic power of la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重分析,轻阅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把阅读课变成了习题演练场,还有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这不能不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深刻思考,并探讨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浏览;细读;精读;疑
期刊
【摘要】一部好的小说,要有足够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则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动,感人肺腑,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关键词】小说;情节    The arrangement of shallow thin novel details  Huo Feng-xian  【Abstract】A good novel,
期刊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课《英英学古诗》中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其中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这样解释的:“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象铺了一层白霜”。而在插图中,描绘的亦是诗人于床前赏月的场景。  然而,此诗中的“床”是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床”呢?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床”,在古代多称之为“榻”:音tà,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期刊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写,但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而且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正确的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提高认真观察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各种写作手法  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失时机的加强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并不是生编硬造,而像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一样简单,只要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同
期刊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的最后一课。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多来自于土壤。在本课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成了什么危害,设计实验分析造成危害的原因,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行为变化,引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使学生感受到土壤母亲的伟大。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得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才有助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