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三微一体”教育模式的同向同行延展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现状,指出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止步于单一的专业课程思政,在体系上,缺乏与专业建设发展同向同行的贯穿;在教学模式上,缺乏新媒体技术及平台的深入内嵌及应用探索,在氛围构建中缺乏统一的构思及营造。在实施效果上,缺乏长远的实效思考等。通过分析,提出进行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着眼专业建设及发展,以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就业等整体环节为主线,更新培养体系及教育模式,以全面、有效、长久地进行“三微一体”课程思政的教育施力。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课程思政;三微一体;同向同行
  一、当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思考
  微聚当下,高校的教育不光要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需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和引导。目前,高校在专业教学体系中都将课程思政作为价值观培养的核心要素嵌入课程[1-3],以形成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通。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亦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开启了探索、研究之势[4-6]。虽然已有一批学者探索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在体系构成及长期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惑[8],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及长远施力。着眼专业建设的角度,课程思政需要与高校专业发展及建设同向同行;着眼专业教学,课程思政需要从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贯穿至毕业就业等,更新培养体系及教育模式,以全面、有效、长久地进行教育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三微一体”教育模式
  (一)“三微一体”教育模式构成
  “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这给了我们一扇理解媒介的窗口。”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信息时代下,媒介的产生则让传统的艺术专业学习立体化、多元化、复合化,并逐步更新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更有利于专业知识获取及思政教育的融通同行。首先,深度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当下的网络交互工具及MOOC、SPOC等教学平台构建“微载体”,奠定课程思政授课的传播载体;其次,在课程教学中,立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涵和脉络,深入把控解析授课内容构成,提炼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设计伦理等思政元素,并合理设计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的“微课程”;第三,通过整合资源,将体现思政元素的课程教学优秀作品案例及成果与专业课程定期展进行融合,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构建思政教育的“微环境”。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伦理观念、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卓越人才。
  (二)“三微一体”教育模式现有成效
  1.“微载体”构建:同向同行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升华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夠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的理念主线贯穿专业教学,融合行业态势分析,进行“活化”的思政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时代下的线上教学载体及工具已经全面普及并投入使用。诸多高校甚至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及需求,开发并建成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平台及线上载体。而课程思政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同步传授,同时也启思了教师们在教研教改思路、模式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虽然较之过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建设层面,缺乏专业体系中的设计及构建。
  2.“微课程群”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立足专业,充分挖掘艺术设计类课程内蕴的育人要素,从课程理论引导、内容设计、情景分析、思想引申等环节将思政教育进行前置设计,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有机融入和有效呈现,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碎片化的思政教育嵌入为主,缺乏完整的一根课程思政主线的串联。
  3.“微环境”营造:第二课堂与思政氛围的融合
  从教育的视角来讲,意识形态的培养需要内外融合。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虽然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高校也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成果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及艺术专业特长,形成了利于新媒体途径传播的优秀案例。逐步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基础,为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研究设定了“微环境”雏形。
  三、“三微一体”教育模式的延展
  针对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单一的课程融入,缺乏依据专业进行深度剖析及整体内容设计构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该培养目标下的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整体的更新及延展设计,将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毕业教育及创新实践与思政及爱与进行整体贯穿及嵌入融合,才能逐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形成良好且长久的教学模式及效果。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与高校入学教育的融合延展
  艺术设计类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启蒙关键,因而,课程思政从高教初期进行嵌入并与专业相辅相成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德能兼备的优质人才。首先,打破传统的专业“纯经验式”剖析讲授的课程体系,挖掘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思政内容进行巧妙融入。立足学校自身特色,从校情校史到校规校纪延伸至专业素养及职业规划,从身心健康延伸至价值取向,从专业学习延伸至文化传承等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和设计,启发学生进行微观延伸至宏观层面的思考,从而树立意识,建立目标。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微载体平台等途径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索媒体工具及技术手段,使学生不限于课堂,随时随地自主能够学习并拓展。第三,设置专家讲座、调研等实践环节进行专业思政交融的氛围营造,助力学生深度消化及感知,并形成专思相融的学习意识,具备专思交融的学习潜能。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与创新实践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延展
  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引导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和引导,需要学生建立行业的动势分析,树立创新意识,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职业观,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更是如此。首先,从内容上引导学生形成微观与宏观的思维意识,理解创新与研究的意义,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环境、设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体验职业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目标定位,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紧密联系。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微载体平台等途径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和培养同时着力。使学生不限于传统课堂中的学习,随时随地自主能够获取企业所需,并完善自身,锻炼自身。第三,更新授课模式,营造专业氛围,将第一课堂与社会课堂串联。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互动,让学生能够切身感知行业的综合诉求,激发学生专思双重学习的动力。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毕业教育及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延展
  当下,积极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将其与毕业教育及创新创业进行有机融合无疑能够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首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衔接机制,将“专、思、创”三者建立切实可行的耦合机制。从课堂模式、内容架构及评价体系三个层面紧密关联。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微载体平台等途径拆解任务,合理分层,精准实施。理论线上及线下课堂依托教学,实践依托第二课堂及社会课堂,评价依托校内课堂及企业课堂。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进行串联,使学生能够提升素养,勇于创新创业,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就业观以及人生观。第三,将理论引导与毕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结合,进行专业思政交融的氛围营造。对内,成立多种类型的兴趣团队、学生社团,进一步加强学生信念和理想教育,从而实现专思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对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创新创业基地的应有作用,并将其与素质培养及道德教育,进行关联、同向同行。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艺术的双重革新。在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并深入研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将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及毕业教育、就业创业等贯穿一体,着力于思政引导与专业建设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合理利用信息媒体及技术,更新培养体系及教育模式,以全面、有效、长久地进行“三微一体”课程思政的教育施力,发挥专思并进,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与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晓东.用历史和文化资源强化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N].吉林日报, 2021-04-26(4).
  [2]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6-57.
  [3]杨友涛.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J].林区教学,2021(4):14-17.
  [4]劉玲.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1(1):152-153.
  [5]刘煜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决策探索(下),2020(11):61-62.
  [6]邓德祥,梁佳妮.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丝绸之路,2020(3):186-189.
  [7]杨光,李喜峰,马越.“三微一体”: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0):53-55.
  [8]张霞.“互联网 ”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4):31-32.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 要: 从艺术作品创作到接受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把握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与感受,在作品中挪用其自然属性来完成艺术美的创作。艺术品在完成后作为客观存在,就无法不成为自然物,由此产生了主体与客体间认识与审美的距离,观者在欣赏视觉艺术作品时,根据作品视觉感受的线索进行转译,最终在这些自然属性被感知后认识到艺术美。  关 键 词: 自然美;挪用;转译;艺术美  关于自然美,黑格尔的定义是“我们只要在自然
摘 要: 随着建筑室内外设计的不断发展,我们愈发重视“灰空间”在室内外中的构建设计。“灰空间”在室内外设计上都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在当下室内居住空间面积愈发紧张的环境背景下,“灰空间”的合理加入不但可以丰富空间层次,更是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灰空间”为主体,选择室内居住空间为载体,基于对“灰空间”的理论概念理解、空间特点研究及其存在形式分析,针对其空间属性特点,重点研究其在现代室内
经典红歌作为革命建设和发展中流传较广的歌曲形式,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歌曲的意蕴和思想层面展示革命精神,艺术上、技法上也是相当出色,具有极强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而红歌与中国艺术歌曲在历史进程中犹如两朵芬芳的花朵,对我国艺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它不光风靡中华大地,而且经过岁月洗礼和历史沉淀,其珍贵的社会学、文化学(文学、话剧、歌剧、经典电影音乐、电影歌曲等)、历史学、人类学乃至艺术美学价值越发引入关注,红色经典音乐也有百年历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红色经典音乐,包括今天一直有对应的红色歌曲,
摘 要: 对“会展空间设计”课程进行改革,是教学理念更新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的需要。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主要从空间、人、环境三个方面出发,探究三者之间存在的關系,并通过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设计的过程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改革性的相关建议,希望为高职教
摘 要: 西方音乐史对于我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它的系统性很强,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它所跨越的幅度之广、内容之多以及时间体量之大,是众多学生学习时的难点课程。本文将从当前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的问题出发,在其中融合思政元素,进而提出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西方音乐史;教学;策略  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意义  首先,高校为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指的是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依托,将思政元素有效渗透进去,达到有机结合隐性与显性育人的目的。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来说,更有必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借助于课程思政的指引,全面改善和优化高校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钢琴教学视角,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学前教育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在进行幼儿教育中幼儿音乐游戏是辅助幼儿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顾名思义,幼儿音乐游戏是借助音乐材料来进行游戏活动。儿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节奏、感官、情感感受力等方面的能力。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音乐与游戏进行结合向幼儿传输学习内容,幼儿也会更加容易接受。但同时在活动中有的老师过于注重游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最新教育政策,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本文试图探索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双导师 ”教学框架改革,重构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和具体培养方法。针对目前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动力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美术类
摘 要: 现如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而社会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自身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内可以接受到更多的锻炼,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让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本文所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