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然而有些教师忽视对综合与实践的课例探究,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简单“走走场”,或者粗略带过。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未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此,北城小学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架构,试图在实践中探究如何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作用,丰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例案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一、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架构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按照建构的观点,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搬运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是数学建构活动中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索、质疑的需要和可能。
2.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運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在可能范围内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现实依据
我校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课题,是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本土文化为基调,达到一景一故事、一景一教育的目的,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以培养“六心修炼”为最终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好少年。然而在调查学生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忽视对综合与实践的课例探究,使得综合与实践课程形同虚设,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不够扎实,体会不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指导价值取向没有发挥引领作用等。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体验情景,提炼主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网络手段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以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大容量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执教探究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时,操作如下: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播放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和欢快的音乐,感受水被污染的大自然图片和悲伤的音乐。此情景形成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水被污染已经对美丽的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后,让学生观看亚运前后西丽、德兴、丹山河涌的图片,感受它们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生成主题。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生1:整治前的丹山河污染真的很严重,水面有很多垃圾。
生2:以前西丽河涌水质一度很差,看到涌里有黑泥,现在,水清了,黑泥也少了,我上学闻不到臭味,心情很好。
生3: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生4:人人关心节水,时时注意节水!
生5: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
师总结:昔日的臭河涌今日荡着碧波,真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对“河涌整治前后”效果一番争论,最终形成“自来水来之不易”的认识。本次调查的主题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形、声、光兼备,能够营造浓厚、真实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再揭示活动主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引入新课。
(二)以激“趣”、品“趣”、增“趣”为学习策略
“综合与实践”的素材结合实际背景,以“综合应用”为核心素养,寓教于乐贯彻始终,以“课内”与“课外”实践为学习阵地,以“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形态,以激“趣”、品“趣”、增“趣”为学习策略并进行有效教学。
1. 通过激“趣”,领略活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紧扣课标要求,发挥情境创设的激趣作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展示画面,使数学知识直观化。综合实践课型紧扣学生的生活,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挖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品“趣”,体验探究
让学生品尝兴趣,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探究,通过动手操作来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和思考合理性,给学生探索空间,让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一过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3. 增“趣”,创造应用
在研学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由此,课堂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它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例如,笔者上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地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心目中‘营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探究,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营养午餐的认识,学生通过“如何当小小营养师?”、“如何当小小配菜师,配搭出一份营养午餐,可能有几种情况?”、“我要当小小统计师”等研学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营养的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也可让学生在课外了解自己熟悉的偏胖或偏瘦的人的饮食习惯。
(三)以“课内”与“课外”实践为学习阵地
“综合与实践”正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发现创造数学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积累、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如教学《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时,笔者分小组进行研究,课前让学生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家庭用水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课中让学生谈谈怎样节约用水,制定家庭节水计划;课后让学生开展亲水游戏,画节水宣传画,写节约用水广告语等等。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形成方案,互动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通过网上论坛、博客等形式,学生围绕小组活动的情况,对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能从中取长补短,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如笔者教学《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后,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节约用水的方案,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并把方案上传到公共空间,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汇报探究成果。最后在全班互动中完成成果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一、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架构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按照建构的观点,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搬运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是数学建构活动中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索、质疑的需要和可能。
2.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運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在可能范围内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现实依据
我校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课题,是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本土文化为基调,达到一景一故事、一景一教育的目的,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以培养“六心修炼”为最终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好少年。然而在调查学生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忽视对综合与实践的课例探究,使得综合与实践课程形同虚设,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不够扎实,体会不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指导价值取向没有发挥引领作用等。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体验情景,提炼主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网络手段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以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大容量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执教探究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时,操作如下: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播放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和欢快的音乐,感受水被污染的大自然图片和悲伤的音乐。此情景形成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水被污染已经对美丽的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后,让学生观看亚运前后西丽、德兴、丹山河涌的图片,感受它们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生成主题。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生1:整治前的丹山河污染真的很严重,水面有很多垃圾。
生2:以前西丽河涌水质一度很差,看到涌里有黑泥,现在,水清了,黑泥也少了,我上学闻不到臭味,心情很好。
生3: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生4:人人关心节水,时时注意节水!
生5: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
师总结:昔日的臭河涌今日荡着碧波,真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对“河涌整治前后”效果一番争论,最终形成“自来水来之不易”的认识。本次调查的主题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形、声、光兼备,能够营造浓厚、真实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再揭示活动主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引入新课。
(二)以激“趣”、品“趣”、增“趣”为学习策略
“综合与实践”的素材结合实际背景,以“综合应用”为核心素养,寓教于乐贯彻始终,以“课内”与“课外”实践为学习阵地,以“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形态,以激“趣”、品“趣”、增“趣”为学习策略并进行有效教学。
1. 通过激“趣”,领略活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紧扣课标要求,发挥情境创设的激趣作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展示画面,使数学知识直观化。综合实践课型紧扣学生的生活,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挖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品“趣”,体验探究
让学生品尝兴趣,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探究,通过动手操作来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和思考合理性,给学生探索空间,让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一过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3. 增“趣”,创造应用
在研学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由此,课堂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它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例如,笔者上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地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心目中‘营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探究,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营养午餐的认识,学生通过“如何当小小营养师?”、“如何当小小配菜师,配搭出一份营养午餐,可能有几种情况?”、“我要当小小统计师”等研学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营养的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也可让学生在课外了解自己熟悉的偏胖或偏瘦的人的饮食习惯。
(三)以“课内”与“课外”实践为学习阵地
“综合与实践”正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发现创造数学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积累、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如教学《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时,笔者分小组进行研究,课前让学生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家庭用水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课中让学生谈谈怎样节约用水,制定家庭节水计划;课后让学生开展亲水游戏,画节水宣传画,写节约用水广告语等等。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形成方案,互动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通过网上论坛、博客等形式,学生围绕小组活动的情况,对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能从中取长补短,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如笔者教学《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后,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节约用水的方案,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并把方案上传到公共空间,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汇报探究成果。最后在全班互动中完成成果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