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在扩大企业产品销售量,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也给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占用带来一定的风险。就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做一初浅探讨。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原因;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97-01
1、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表现
1.1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
营业周期即从购进货物到销售货物直至收回货款为止的这段时间。不合理应收账款的存在,延长了营业周期,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资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物资采购和工资发放,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1.2夸大企业经营成果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货款没有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企业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1.3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率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赊销方式,并未真正使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致使企业资金更为紧张,资金周转不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
2、应收账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2.1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下,一些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在没有事先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大量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忽视了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这就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2.2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单一、不灵活、不健全
在绝大部分企业中,为调动销售队伍的积极性,往往将销售人员工资收入与销售业绩相挂钩。由此造成了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片面地追求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高回扣等手段促销商品,完成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使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3.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加强销售合同管理。为加强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与客户发生经济纠纷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企业实现销售需授权相关人员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并对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合同评审制度。
(2)要建立赊销额度审批制度。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治理方式,建立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额度审批权限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同时,应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各经办人员应对经办的业务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其对每一经办的业务都要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3)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企业应根据业务量大小及时间等因素对应收账款由双方当事人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营销人员可按其管理的单位对产品发出、发票开具及货款的回笼进行序时登记,并定期与客户对账,由对方确认,从而为及时清收应收账款打好基础。
3.2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
(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话催收、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当应收账款被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有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重新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评价。将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从信用名单中删除,对其所拖欠的款项可先通过信函、电话或面谈方式进行催收,当这些无效时,方可考虑通过法院裁决。
(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企业为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债务方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客户的“长期投资”,在协助亏损企业的同时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其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
3.3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评价
企业应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有效控制。评价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指标主要有平均收款期、坏账损失率和资金占用天数等。
(1)平均收款期。若企业平均收款期慢于企业预期的或同行业水平,则说明存在问题。
(2)坏账损失率。坏账损失率与预期坏账损失率的比较可检查信用标准适当否,如相差过大,应考虑信用标准的调整。
(3)占用天数。这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占用天数同信用条件规定的信用期限比较也可衡量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好坏。
企业可以通过上述指标评价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性、成绩与不足,作为制定下一个赊销计划的依据,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使企业的赊销计划不断优化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海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刍议,财会通讯,2009,(2)
[2]云剑霞,谈谈应收账款管理[J],内蒙古统计,2007,(1)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原因;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97-01
1、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表现
1.1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
营业周期即从购进货物到销售货物直至收回货款为止的这段时间。不合理应收账款的存在,延长了营业周期,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资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物资采购和工资发放,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1.2夸大企业经营成果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货款没有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企业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1.3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率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赊销方式,并未真正使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致使企业资金更为紧张,资金周转不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
2、应收账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2.1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下,一些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在没有事先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大量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忽视了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这就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2.2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单一、不灵活、不健全
在绝大部分企业中,为调动销售队伍的积极性,往往将销售人员工资收入与销售业绩相挂钩。由此造成了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片面地追求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高回扣等手段促销商品,完成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使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3.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加强销售合同管理。为加强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与客户发生经济纠纷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企业实现销售需授权相关人员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并对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合同评审制度。
(2)要建立赊销额度审批制度。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治理方式,建立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额度审批权限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同时,应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各经办人员应对经办的业务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其对每一经办的业务都要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3)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企业应根据业务量大小及时间等因素对应收账款由双方当事人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营销人员可按其管理的单位对产品发出、发票开具及货款的回笼进行序时登记,并定期与客户对账,由对方确认,从而为及时清收应收账款打好基础。
3.2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
(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话催收、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当应收账款被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有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重新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评价。将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从信用名单中删除,对其所拖欠的款项可先通过信函、电话或面谈方式进行催收,当这些无效时,方可考虑通过法院裁决。
(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企业为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债务方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客户的“长期投资”,在协助亏损企业的同时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其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
3.3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评价
企业应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有效控制。评价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指标主要有平均收款期、坏账损失率和资金占用天数等。
(1)平均收款期。若企业平均收款期慢于企业预期的或同行业水平,则说明存在问题。
(2)坏账损失率。坏账损失率与预期坏账损失率的比较可检查信用标准适当否,如相差过大,应考虑信用标准的调整。
(3)占用天数。这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占用天数同信用条件规定的信用期限比较也可衡量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好坏。
企业可以通过上述指标评价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性、成绩与不足,作为制定下一个赊销计划的依据,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使企业的赊销计划不断优化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海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刍议,财会通讯,2009,(2)
[2]云剑霞,谈谈应收账款管理[J],内蒙古统计,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