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认识社会、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弱正是文学系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近年来的升学考试把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每次测验,学生们最发愁而且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多数学生都非常羡慕阅读能力强、得分高的几个学生,觉得自己尽了力,可就是成绩和能力都提高不快。我觉得问题就出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
  心理学上调控情绪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就尝试着将这一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以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道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生活阅历不算丰富,对多数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深,再加上文中所涉及的背景离他们较远,所以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既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态条件准备。
  例如:在讲解“木笛”这一阅读文章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木笛,不了解民族音乐,以及朱丹维和挚爱民族音乐,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帮助。
  (1)搜集各种民族器乐的图片,利用多种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2)将几首非常优美的民族乐曲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如课前反复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烘托了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下子将学生们带进了文章独有的氛围,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观看和欣赏,再加上对文章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深刻理解文章语文中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学会换位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必须明确地提出,语文阅读中的“换位”能有任何限制,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的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意图,甚至通过文章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在研读“木笛”一文时,我就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文章的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作者倾注情感的对象,所以首先要学会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在完成文后习题,补写主人公的一句话时,我就反复提示学生:你就是主人公朱丹,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要你演奏表演欢乐的乐曲,你会怎样做?结果具体语境,你究竟会说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把握主人公的情感,答出切合题意的答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会与环境换位
  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说作品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都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文中在记叙完朱丹因拒绝表演欢乐曲木而结束考试后,用许多笔墨描写了雪景这在文中有何作用呢?通过想象和引导,学生们明白了这与主人公的心情紧密相连,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所在,并弄清了作者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何在,更加深刻的理会了文章的主旨。
  3、学会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像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真正读懂了文章。“木笛”一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容套种取出木笛,我就提问学生们,假如你是作者,你为何两次用“小心谨慎地”这个词语,意图何在?让学生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最后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意图是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文章研读得非常顺畅,把握住了主题,读懂了主人公,明白了文章主旨,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阅读文章的诀窍。
  通过这样反复的演练,学生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真正懂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深刻内涵。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关键词】 语文才情;个性优化;创新    一、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
期刊
[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倡导的当前三大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合作学习;思考和探索    合作学习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它”、触摸“它”时
期刊
【摘要】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中学语文的薄弱在农村,培养创新思维的责任在教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讲究主次分明、发挥课堂作用、开展适当活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
期刊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作文课上那一张张冥思苦想的脸,面对作文本上简短而无味无味的语言,面对教研时同事的无可奈何,我感受到了“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沉重。我觉得要打破这持续已久的局面应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走进书籍,积累语言。    一、走进生活,素材多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所以要想有所写,就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作为对长期
期刊
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如今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使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紧紧抓住语文教材
期刊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
期刊
语文是百科之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一门学科。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
期刊
现在有些学生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当然不会好。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悉心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彩?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运用汉语修辞。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来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