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习型组织的“泛虚”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昭良 钱钟书先生说过:凡显学,皆为俗学。当“学习型组织”变得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时,它的生命力也就被彻底扼杀了。
  
  在繁荣与泡沫的边缘……
  
  1990年,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的巨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全球商业类畅销书。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领域,学习型组织都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
  这股热潮也波及到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最为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最初只是少量研究者与爱好者在推动,少数先锋企业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倡导下,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实践典型,如:莱钢、江淮汽车等。而近两年来,全国各地更是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机关”……但不可忘记,繁荣与泡沫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一线之遥。此时我们或许有必要提醒:切莫让学习型组织在中国走向“泛虚”(即“泛化”和“虚化”)。
  
  “学习型组织”无所不包?
  
  先谈“泛化”倾向。在理论研究方面,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不断扩大,从最早的“组织学习”扩展到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其内容越来越庞杂。一方面,这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发展的脉络,有利于它的完善;但另一方面,过度扩展它的范围,也有可能使学习型组织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一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泛化”的倾向在实践中的表现,是挪用概念,将其范围不适当地延展,什么都被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这包括: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与业务流程优化、信息技术应用、“送温暖”活动、兴趣小组、读书会等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固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如果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被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学习型组织将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学习型组织”是面子工程?
  
  再说说“虚化”倾向。
  “虚化”在实践中的表现为,很多组织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与企业的业务相结合;只当成领导者个人的“政绩”到处去“炒作”,实际上则是敷衍了事;更不要说一些人连学习型组织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就一窝蜂地开始搞学习型组织。后果,可能将导致其内在价值的“提前稀释”,从而影响学习型组织的深入健康发展。
  
  学习型组织“炒风”何时休?
  
  除了这两种倾向以外,我们还要警惕如下几种不良倾向:
  1.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没有深入研究与实践学习型组织,就冒充专家,提出所谓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或全面解决方案,“浑水摸鱼”。
  2.片面复古,什么东西都要从“老祖宗”那里找到出处,或者片面强调中国国情或本土化,不能吸收、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
  3.盲目崇洋,什么都是西方的先进,照搬照抄,或者将西方的理论教条化。
  4.片面注重包装、宣传或“炒作”,很多单位进行了几次培训或理论宣讲,就开始总结所谓的“创建模式”与经验,大肆进行宣传。总结、提炼固然必要,适当的宣传也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士气,但肤浅的总结、过度的炒作只会助长组织的浮躁心态,而失去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踏实行动的耐心。
  5.更有甚者,部分单位只是为了争取荣誉而开始搞形式、走过场、拉关系,急功近利,完全忽视了扎扎实实的努力。从2005年开始,全国“创争”活动将开始评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和知识型职工标兵,这将可能更加助长这种倾向。
  6.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盲目跟风,或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这就难免最终蜕化为形式主义。
  
  “学习型组织”如何拨乱反正?
  
  那么,“泛虚”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防止学习型组织的“泛虚”呢?
  “泛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的本质与内涵。或望文生义,以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大家读读书,每个人都来学习;或将学习型组织理解为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将导致行动中的“走样”或“变味”。因此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1.既充分认识学习型组织的价值和功效,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理想化色彩,又要看到学习是组织一项基本职能,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不能将其神秘化、神圣化、僵化。学习型组织不是对其它组织管理理论和功能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和增强。
  2.既要将学习型组织创建融入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实践中,又不能将其庸俗化。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是孤立的“另外一项工作”,而应该融入组织的日常实践,要防止学习型组织“泛虚”以及模式化、方案化。 事实上,当学习融入实际工作中,成为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时,它并不易被人们单独认识到,甚至也不会被公开提及。
  3.既要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不能陷入不可知论,无所作为。在实践中,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可以从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入手,争取落到实处,有重点地突破;同时,要看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生态化的生成与演进过程,需要周密组织、持续推进。
  4.既要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又不能忽略阶段性里程碑和成果。长期的创新与应变能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征,但短期的利润率、生产率等指标也需兼顾。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药物H、Y、D对大鼠肝脏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肝脏离体非循环灌注模型,观察乳酸林格液(LR液)中加入不同剂量药物H、Y、D后保存大鼠脏脏12h的效果。结果 鼠肝经加入
1998年7月20日我院收治1例经静脉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安装7个月之内电击达87次,现报告如下。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组织结构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对下属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上司的“管理”。最近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经理人不仅花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同下属的关系,而且在管理同上司的
<正> 十六大以后,10万亿国资改革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眼球,各界都望限欲穿。2003年5月22日《文萃报》上&#39;地方政府为何抢‘时间差’卖国资&#39;一文报道:自今年2月份以来,在
无论方正新班子怎样阐述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向公众公布怎样漂亮的业绩,但萦绕在人们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谜团是:方正是在危机状态下被迫变革的。究竟5年前,当魏新临危受命从教授一
最近一个阶段,一些跨国公司和它们的经营大师不断受到来自媒体的强烈质疑。韦尔奇来华布道,张瑞敏、柳传志等不少著名企业领袖没到,自有其道理。但到会的企业家们也提出多元化、注重金融的发展模式等问题,而且认为这些根本不适合中国企业。甚至德隆老总唐万里痛心疾首地表示再也不愿意采用GE的发展模式。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普华永道怠工事件,更是让媒体掀起了一股对外国管理界名流的“质疑风”。一时间好像大家都找到了感觉:
2004年秋末冬初,一股覆盖电信、科技、医疗等诸多行业的并购热潮席卷全球.一直延续至今。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一个个大规模裁员计划陆续公布于众。
所谓BPM,就是确保企业局部绩效与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并促进战略实现的过程,而其中,财务监控无疑至关重要。
企业的公信力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吗?通过近几年特别是2003年各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公信力不仅仅与道德有关,而确有功利的作用在其中。大家自己回头看看一年多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