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治好社交恐惧症?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78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出门,除手机外,最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要数口罩了。有人说,出门扔垃圾发现自己没戴口罩,一时胸闷气短伴随面红耳赤,回家戴上口罩再出门,顿觉宛若新生。
  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我的朋友阿猫说自从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惧症减轻了。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无人保持高冷,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却视而不见。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也不用心里默默丈量和擦肩而过的同事的关系,哪个需要抿嘴笑,哪个需要咧嘴笑,哪个需要挤出一个笑,哪个需要会心一笑。
  聊天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也不需要费劲地调动脸部肌肉,做出莞尔、解颐、嫣然等表情,只需弯着眼睛做出眉开眼笑的样子配合一下即可,反正你就是笑得狗窦大开,对方也看不到。请假也胆子肥了很多,从前请个假恨不得脸上敷上面膜,现在不用了,反正戴着口罩,上司也读不到你的微表情,热情或鄙夷都被悄悄藏在了口罩里,自己不难为情,对方也轻松。
  戴上口罩的一张脸,就像戴上了一张面具。说到面具,在古典时期,演员表演不怎么依靠脸,在莎士比亚的舞台上,演员会戴着面具或半面具。中国的戏曲演员画着浓重的戏妆,白脸、黑脸、红脸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设。与其说古代由于观众距离舞台太远,演员的五官和表情必须很夸张,观众才能领会到,不如说古代人想象力更发达,他们的审美更加写意,更能够欣赏到“面纱魔力”带来的诗意之美。
  托马斯·马乔在《剖析图像权力》里说:“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因此,人在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面具感。一旦开始自我观察,我们就会立即失去那种本能的自我表达。所以在镜子面前,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鬼脸,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逃离面具的牢笼。同理,一张裸在众人面前的脸,多数是经过调整和装饰的表情,未必会真实地表达自我。反之,只有躲在口罩后面的人脸,敢于呈现最自然的状态。
  在商业社会,一切都被迅速商品化,包括人臉。汉斯·贝尔廷在《脸的历史》里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生产脸的脸性社会里”,表现在“任何没有脸的东西都不敢堂而皇之地登上广告牌”。
  “脸部政治和广告美学”使得脸已经被政治化和市场化。明星们的脸早就不再是演员的脸了,还是商品,是表情包。即便一般人的脸,不修图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好在这种浮夸的脸部美学被戴口罩的习惯扭转过来,据说近期手机上的修图软件都被冷落了,因为现在拍照再也不用拍照五分钟、修图一小时了。戴口罩直接把双下巴遮住,脸直接怼在镜头前,从未觉得自己的脸如此小,每个女人都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口罩尽管贵,但戴上口罩后不需要化妆了,至少节省了口红及其他化妆品,保护了皮肤,更保护了自己免受虚荣的蹂躏。戴上了口罩的情侣,对方虽然不能够看到你巧笑倩兮,可也更加突出了美目盼兮,毕竟眼睛才是心灵的窗户,倘若有人爱上戴口罩的你,可以理解为对方更爱你有趣的灵魂。
其他文献
炊烟没有朋友,整天待在屋里   可是当主人把它放出来的时候   它學会了交朋友   后来,大树、房屋、天空,大自然的一切   都成了炊烟的好朋友   炊烟像一枚会飞的黑色印章   给它的朋友们都统统盖上一个印鉴
要么全民奥数,要么谁也不允许奥数,问题出在一刀切的非黑即白,奥数能有什么错?  在2019年2月25日举行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团体成绩排名第六。  与过去“冠军拿到手软”的印象不同,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中,中国队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拿到冠军了。在这四年里,有三年的冠军属于“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算”的美国人。全民奥数  只要稍微上点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长安雪后》描写了当时长安的雪景:“秦陵汉苑参差雪,北阙南山次第春。车马满城原上去,岂知惆怅有闲人。”唐代画家李思训的《京畿瑞雪图》纨扇则更加直观、形象地描绘了长安的瑰丽雪景。纨扇,又称团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在宫中多用而得名。这幅画是画在纨扇上的。在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这幅画所绘的地区是长安城及周边
有一次,朋友們群聚并“各言尔志”,其中有一位说的我至今记得。他说:“要是我有钱,我想开一家‘食堂’,不是‘餐厅’,就是那种简单的可以吃饭的食堂。”  他说时,眼底流动着施舍者的大度与祥和。  事隔四年,我有一天在南部某医院的饮食部用餐,觉得这情境和那位朋友说的很接近,不禁呆了。  来客多是老人,他们来吃饭,动机很简单——就是为吃饭,不为应酬,不为交谊,就只为肚子饿了,要吃饭。他们和食物之间因而有一
人长得好看,到大学来,更是以为每个男孩对自己有意思。跟自个儿订了不少原则,只准和女同学看电影,团体郊游可以,单独约会不可以,这个那个一大堆,原来都是沾沾自喜。所以才开学,就跟海东青逛淡水镇,龙山寺吃茶,兴尽到夜晚回住处,那天下着细雨,登窄窄的楼梯上来,忽然想到衣物晒在阳台没收,赶紧收下,已经湿了半边。他问了几次有没有关系,当然他不是真的关心,我其实也不在意。  那时节初秋,盖着新制的被子睡,夜真是
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时候不如讲文学更好些。  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  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  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文
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
苏迈《题郑天觉画帖》  北宋的文化星空群星璀璨,苏轼是最亮的那一颗。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称为“三苏”,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佳話。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过也不同寻常,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造诣。  苏迈(1059-1119年),字维康,苏轼长子,官驾部员外郎。善文辞,工书,书法得其父苏轼法,神清势竣。宋人李之仪在《姑溪集》中写道:“《东坡帖》乃其子迈所作,亦自可喜。苏轼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
六月的午后,刚下过一场急雨,暑气散去几分,村庄里漂浮着淡淡的茉莉香气。   刚满六岁的小姑娘吴羡可顾不上这些,她急匆匆地走到家门口,推开朱红大门,气冲冲地冲进院里,向正与李大伯说话的外公嘟囔一句:“那些修路的太烦人了。”她希望得到一句安慰的话,一向对她百依百顺的外公今天只是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我和你李大伯有事要商量,你去找外婆。”   见外公不理睬自己,吴羡更生气了,她跺了跺脚,憋红着脸,
高峰期或者下雨天乘坐出租车,总有陌生人拼车的传统,如果顺路,我也会接受这种模式——好像是为了给自己下次高峰期拼车积攒一点好运。   那天下着大雨,我从医院出来刚刚打上一辆车,正低头回微信,只听见一个女孩的声音:“师傅,去不去广场?”   声音有些耳熟,我抬头看向窗外,是她。   我们的相识是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   那时候刚刚分完文理科,所有的班级都被打乱然后重新排序,成绩优异者就可以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