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春联有大意义,不但有雅意,还有生意
“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年前在火车站放眼望去,那些无论多远都在往家奔的归心似箭的人们,手里都攥着买的或者请人写的春联和福字,仿佛有了它,就能把吉祥和幸福带回家。春节,家家门上贴一副大红对联,“春风送福,喜气临门”、“春回大地、日暖人间”、“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而这看似简单的小春联里,却藏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年味。
春联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桃符,桃符是约一寸宽、七八寸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并悬挂于门两边用以驱邪的桃木板,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是最早的春联。但“桃符”之名一直沿用至宋,故才有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桃符”正式更名为“春联”,也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习俗的盛行。春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字字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蒲松龄与春联的故事说不完
传说清朝时山东有个贾财主,腊月三十请蒲松龄写春联,蒲松龄提笔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谁知他一看火冒三丈,大骂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改。大年初一,人们看着财主门上的对联,笑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蒲松龄将那对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可年关已到,蒲松龄的自家油粮却已尽绝,蒲妻独自垂泪,蒲松龄见状不由分说将门外两棵柳树砍倒,剥下树皮,拿了杆秤,挑起树皮就往城里挨家挨户地问大户人家:“喂,你家称不称皮?一两银子一斤。”“称不称皮”在淄博当地是“走不走运”的意思,大家为图吉利虽然心里有气可还是佯装笑脸道“称皮,称皮”,一担树皮很快就卖完了。拿着银子办的年货应有尽有,蒲松龄回想起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妻子不知跟着受了多少委屈,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贤妻子无奈,倚阁哭泣愁年货;穷丈夫有惨,沿街吆喝卖树皮。”至今听来依然让人唏嘘不已。此外,王羲之的一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被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在民间也是一大美谈。
山东人不善言辞,却善于化浓情于红纸
写春联、贴春联是不善言辞的山东人抒发过年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几,村里的人便拿着红纸去请村里的能识文断字之人写春联,称“书春”,你来我往,一时间满村墨香,墨香中满是年味儿。后来卖春联的多了,年前的集市上摆满了红底黑字的、各种烫金镶边的、吉祥图案的各种春联,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地挑选春联,此情此景蔚为壮观。集市中还可偶见一对子摊儿,摆上一条案或八仙桌,上铺红色毡子,设笔墨纸砚,此外再备一小火炉及镇尺,各色纸张若干,墙上贴“书春”二字,先写几幅做幌子以招揽主顾,联文内容可由主顾自选,以量论价,颇为有趣。曲阜孔家的春联由孔府的少爷、小姐和书房先生来写,每到过年要写大量春联,除供孔府使用外,还要满足众亲友的求字。现在不可改变的趋势是买春联者越来越多,写春联者越来越少,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因此成为了“中国红纸第一村”,150多户从事刷红纸、印对联、卖对联的行业,村中铺天盖地的都是春联,而寿光市圣城街道杨家村则家家户户会写春联,还将写好的春联精雕细刻于木悬挂在门两侧,每年春节刷遍漆即可,两村相映成趣,到此处一游应别有年味。
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工整,全国只此一处,内容有的是颂扬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风度的,如“五福敛洪畴奕世爵颁公一位,九如赓小雅盈庭福应日初升”;有的是教人读书、循礼的,如:“义立礼游郓国仪型传内则,春和秋洁圣门家训本周南”;有的是写景咏物、诗情画意以叙情抒怀的,如:“椒颂凝休日丽光连凫岫,桃符献瑞春融花接杏坛。”、“雪洒梅花知品格,霞明凤尾见词章”;自然也不乏烘托节日气氛寄予新年美好祝愿的,如“彩遗金胜欢心洽,香凫椒盘称意多”、“柏饮芳辰迓景福,椒吟献岁集繁禧”,圣人文化浸润其中,游孔府品春联过孔府年将是不二之选。
春联也能出商机:“中国红纸第一村”在山东
春联中不仅有民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且蕴含着喜庆商机,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用红纸铺路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春联专业村,号称“中国红纸第一村”。一进东李村,红彤彤的喜庆年味儿扑面而来,屋里是刷红纸的,屋外是晒红纸的,门上贴的窗上粘的墙上挂的甚至路上铺的都是大红春联,人们的衣裳手脸,就连板凳条椅、暖瓶茶杯无不是喜滋滋鲜亮亮暖洋洋的红色。东李村家家刷红纸户户印春联的历史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手工刷红纸卖红纸的家庭作坊为主,单枪匹马地在集市贩卖。1981年在当时的村支书鼓励下恢复红纸生产,如今全村200余户中的150户以从事春联行业为生,每年要刷5000多吨的红纸,其中近4000吨直接销往全国各地,余下的1000余吨精加工成春联后高价卖出,销量独占全国春联市场的半壁江山,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甚至更多。如今夏庄镇已形成以东李村、西李村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庄的红纸春联生产的文化产业,从业户数达340余家,称为“中国红纸第一镇”也不为过。在这里,人人懂技术,家家刷红纸,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高效的机器生产工艺,同时还能领略艺人精湛的手工技艺,手工刷制的红纸印出的春联着色牢固,色彩艳丽,名为“全年红”,顾名思义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红色不放松”。走在东李村,晾在架子上的红纸和春联遍布大街小巷,在风中摇曳着舞姿,年味儿尽显其中,我们不禁要想在这“家家染缸红,户户纸儿响”的乡村过年会是什么样呢?
“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年前在火车站放眼望去,那些无论多远都在往家奔的归心似箭的人们,手里都攥着买的或者请人写的春联和福字,仿佛有了它,就能把吉祥和幸福带回家。春节,家家门上贴一副大红对联,“春风送福,喜气临门”、“春回大地、日暖人间”、“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而这看似简单的小春联里,却藏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年味。
春联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桃符,桃符是约一寸宽、七八寸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并悬挂于门两边用以驱邪的桃木板,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是最早的春联。但“桃符”之名一直沿用至宋,故才有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桃符”正式更名为“春联”,也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习俗的盛行。春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字字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蒲松龄与春联的故事说不完
传说清朝时山东有个贾财主,腊月三十请蒲松龄写春联,蒲松龄提笔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谁知他一看火冒三丈,大骂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改。大年初一,人们看着财主门上的对联,笑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蒲松龄将那对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可年关已到,蒲松龄的自家油粮却已尽绝,蒲妻独自垂泪,蒲松龄见状不由分说将门外两棵柳树砍倒,剥下树皮,拿了杆秤,挑起树皮就往城里挨家挨户地问大户人家:“喂,你家称不称皮?一两银子一斤。”“称不称皮”在淄博当地是“走不走运”的意思,大家为图吉利虽然心里有气可还是佯装笑脸道“称皮,称皮”,一担树皮很快就卖完了。拿着银子办的年货应有尽有,蒲松龄回想起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妻子不知跟着受了多少委屈,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贤妻子无奈,倚阁哭泣愁年货;穷丈夫有惨,沿街吆喝卖树皮。”至今听来依然让人唏嘘不已。此外,王羲之的一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被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在民间也是一大美谈。
山东人不善言辞,却善于化浓情于红纸
写春联、贴春联是不善言辞的山东人抒发过年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几,村里的人便拿着红纸去请村里的能识文断字之人写春联,称“书春”,你来我往,一时间满村墨香,墨香中满是年味儿。后来卖春联的多了,年前的集市上摆满了红底黑字的、各种烫金镶边的、吉祥图案的各种春联,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地挑选春联,此情此景蔚为壮观。集市中还可偶见一对子摊儿,摆上一条案或八仙桌,上铺红色毡子,设笔墨纸砚,此外再备一小火炉及镇尺,各色纸张若干,墙上贴“书春”二字,先写几幅做幌子以招揽主顾,联文内容可由主顾自选,以量论价,颇为有趣。曲阜孔家的春联由孔府的少爷、小姐和书房先生来写,每到过年要写大量春联,除供孔府使用外,还要满足众亲友的求字。现在不可改变的趋势是买春联者越来越多,写春联者越来越少,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因此成为了“中国红纸第一村”,150多户从事刷红纸、印对联、卖对联的行业,村中铺天盖地的都是春联,而寿光市圣城街道杨家村则家家户户会写春联,还将写好的春联精雕细刻于木悬挂在门两侧,每年春节刷遍漆即可,两村相映成趣,到此处一游应别有年味。
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工整,全国只此一处,内容有的是颂扬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风度的,如“五福敛洪畴奕世爵颁公一位,九如赓小雅盈庭福应日初升”;有的是教人读书、循礼的,如:“义立礼游郓国仪型传内则,春和秋洁圣门家训本周南”;有的是写景咏物、诗情画意以叙情抒怀的,如:“椒颂凝休日丽光连凫岫,桃符献瑞春融花接杏坛。”、“雪洒梅花知品格,霞明凤尾见词章”;自然也不乏烘托节日气氛寄予新年美好祝愿的,如“彩遗金胜欢心洽,香凫椒盘称意多”、“柏饮芳辰迓景福,椒吟献岁集繁禧”,圣人文化浸润其中,游孔府品春联过孔府年将是不二之选。
春联也能出商机:“中国红纸第一村”在山东
春联中不仅有民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且蕴含着喜庆商机,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用红纸铺路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春联专业村,号称“中国红纸第一村”。一进东李村,红彤彤的喜庆年味儿扑面而来,屋里是刷红纸的,屋外是晒红纸的,门上贴的窗上粘的墙上挂的甚至路上铺的都是大红春联,人们的衣裳手脸,就连板凳条椅、暖瓶茶杯无不是喜滋滋鲜亮亮暖洋洋的红色。东李村家家刷红纸户户印春联的历史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手工刷红纸卖红纸的家庭作坊为主,单枪匹马地在集市贩卖。1981年在当时的村支书鼓励下恢复红纸生产,如今全村200余户中的150户以从事春联行业为生,每年要刷5000多吨的红纸,其中近4000吨直接销往全国各地,余下的1000余吨精加工成春联后高价卖出,销量独占全国春联市场的半壁江山,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甚至更多。如今夏庄镇已形成以东李村、西李村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庄的红纸春联生产的文化产业,从业户数达340余家,称为“中国红纸第一镇”也不为过。在这里,人人懂技术,家家刷红纸,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高效的机器生产工艺,同时还能领略艺人精湛的手工技艺,手工刷制的红纸印出的春联着色牢固,色彩艳丽,名为“全年红”,顾名思义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红色不放松”。走在东李村,晾在架子上的红纸和春联遍布大街小巷,在风中摇曳着舞姿,年味儿尽显其中,我们不禁要想在这“家家染缸红,户户纸儿响”的乡村过年会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