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趣

来源 :旅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春联有大意义,不但有雅意,还有生意
  
  “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年前在火车站放眼望去,那些无论多远都在往家奔的归心似箭的人们,手里都攥着买的或者请人写的春联和福字,仿佛有了它,就能把吉祥和幸福带回家。春节,家家门上贴一副大红对联,“春风送福,喜气临门”、“春回大地、日暖人间”、“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而这看似简单的小春联里,却藏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年味。
  
  春联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桃符,桃符是约一寸宽、七八寸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并悬挂于门两边用以驱邪的桃木板,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是最早的春联。但“桃符”之名一直沿用至宋,故才有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桃符”正式更名为“春联”,也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习俗的盛行。春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字字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蒲松龄与春联的故事说不完
  
  传说清朝时山东有个贾财主,腊月三十请蒲松龄写春联,蒲松龄提笔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谁知他一看火冒三丈,大骂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改。大年初一,人们看着财主门上的对联,笑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蒲松龄将那对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可年关已到,蒲松龄的自家油粮却已尽绝,蒲妻独自垂泪,蒲松龄见状不由分说将门外两棵柳树砍倒,剥下树皮,拿了杆秤,挑起树皮就往城里挨家挨户地问大户人家:“喂,你家称不称皮?一两银子一斤。”“称不称皮”在淄博当地是“走不走运”的意思,大家为图吉利虽然心里有气可还是佯装笑脸道“称皮,称皮”,一担树皮很快就卖完了。拿着银子办的年货应有尽有,蒲松龄回想起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妻子不知跟着受了多少委屈,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贤妻子无奈,倚阁哭泣愁年货;穷丈夫有惨,沿街吆喝卖树皮。”至今听来依然让人唏嘘不已。此外,王羲之的一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被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在民间也是一大美谈。
  
  山东人不善言辞,却善于化浓情于红纸
  
  写春联、贴春联是不善言辞的山东人抒发过年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几,村里的人便拿着红纸去请村里的能识文断字之人写春联,称“书春”,你来我往,一时间满村墨香,墨香中满是年味儿。后来卖春联的多了,年前的集市上摆满了红底黑字的、各种烫金镶边的、吉祥图案的各种春联,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地挑选春联,此情此景蔚为壮观。集市中还可偶见一对子摊儿,摆上一条案或八仙桌,上铺红色毡子,设笔墨纸砚,此外再备一小火炉及镇尺,各色纸张若干,墙上贴“书春”二字,先写几幅做幌子以招揽主顾,联文内容可由主顾自选,以量论价,颇为有趣。曲阜孔家的春联由孔府的少爷、小姐和书房先生来写,每到过年要写大量春联,除供孔府使用外,还要满足众亲友的求字。现在不可改变的趋势是买春联者越来越多,写春联者越来越少,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因此成为了“中国红纸第一村”,150多户从事刷红纸、印对联、卖对联的行业,村中铺天盖地的都是春联,而寿光市圣城街道杨家村则家家户户会写春联,还将写好的春联精雕细刻于木悬挂在门两侧,每年春节刷遍漆即可,两村相映成趣,到此处一游应别有年味。
  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工整,全国只此一处,内容有的是颂扬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风度的,如“五福敛洪畴奕世爵颁公一位,九如赓小雅盈庭福应日初升”;有的是教人读书、循礼的,如:“义立礼游郓国仪型传内则,春和秋洁圣门家训本周南”;有的是写景咏物、诗情画意以叙情抒怀的,如:“椒颂凝休日丽光连凫岫,桃符献瑞春融花接杏坛。”、“雪洒梅花知品格,霞明凤尾见词章”;自然也不乏烘托节日气氛寄予新年美好祝愿的,如“彩遗金胜欢心洽,香凫椒盘称意多”、“柏饮芳辰迓景福,椒吟献岁集繁禧”,圣人文化浸润其中,游孔府品春联过孔府年将是不二之选。
  
  春联也能出商机:“中国红纸第一村”在山东
  
  春联中不仅有民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且蕴含着喜庆商机,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用红纸铺路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春联专业村,号称“中国红纸第一村”。一进东李村,红彤彤的喜庆年味儿扑面而来,屋里是刷红纸的,屋外是晒红纸的,门上贴的窗上粘的墙上挂的甚至路上铺的都是大红春联,人们的衣裳手脸,就连板凳条椅、暖瓶茶杯无不是喜滋滋鲜亮亮暖洋洋的红色。东李村家家刷红纸户户印春联的历史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手工刷红纸卖红纸的家庭作坊为主,单枪匹马地在集市贩卖。1981年在当时的村支书鼓励下恢复红纸生产,如今全村200余户中的150户以从事春联行业为生,每年要刷5000多吨的红纸,其中近4000吨直接销往全国各地,余下的1000余吨精加工成春联后高价卖出,销量独占全国春联市场的半壁江山,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甚至更多。如今夏庄镇已形成以东李村、西李村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庄的红纸春联生产的文化产业,从业户数达340余家,称为“中国红纸第一镇”也不为过。在这里,人人懂技术,家家刷红纸,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高效的机器生产工艺,同时还能领略艺人精湛的手工技艺,手工刷制的红纸印出的春联着色牢固,色彩艳丽,名为“全年红”,顾名思义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红色不放松”。走在东李村,晾在架子上的红纸和春联遍布大街小巷,在风中摇曳着舞姿,年味儿尽显其中,我们不禁要想在这“家家染缸红,户户纸儿响”的乡村过年会是什么样呢?
  
其他文献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孔子”中庸“的儒家思想,以醇厚平和之味、精致温良之形烹出了传续久远的儒宴珍馐,俘获着人们日益挑剔的味蕾,素有北食“泰斗”之称。而在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提高、膳食结构调整、各色菜系异军突起的形势下,如何让鲁菜继续发扬光大,是个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本刊参与承办的“一品景芝杯”好客山东贺年会济南鲁菜美食节暨2011鲁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专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的萧萧冬日,  人们躲在山洞里篝火取暖。  熬过一个冬天,是最大愿望。  后来,我们智慧的祖先发明了年,  人们终于可以在寒冷和萧索里,  感受欢乐。  但是,还不够。  在北方最漫长最寂寥的季节,  那几天享乐时光,还太短,太少。    自2010年,  好客山东贺年会火爆开幕,  关于年的欢乐瞬时扩大,引爆。  年年精彩不断,年年欢乐相伴。  本期,2011的精彩在此集合,  精彩
期刊
春节临近,第二届好客山东贺年会欢乐正酣。  1月21日下午,“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成立大会暨2011好客山东贺年酒会”在位于大明湖畔的济南中粮君顶华悦俱乐部盛大举行。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周齐、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赵瑞林、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山东省旅游局巡视员梁文生、山东省民政厅副巡视员齐航建等出席成立大会。山东省部分厅局领导、省部分大企业负责人和众多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典。 
期刊
为丰富贺年会的年俗文化,把山东的福气、节日的喜庆送给前来游玩的朋友们,山东省民俗学会在整合祈福纳祥文化的基础上,推出了抢福游戏,作为一款适合大众的祈福游戏,它将贯穿“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的始终。    “抢福”游戏的前世今生    “抢福”这种习俗,早在古时的山东某些地区就很流行了。有道是:“泰山祈福天下平安、蒙山祈福福寿双全、 沂山祈福江山永固、 成山祈福好运连连”,坐拥如此多的祈福圣地,山东的
期刊
“好客山东福星高照大型主题晚会”  好客山东2011贺年会的启动盛典  山东省旅游局与山东卫视联合重磅推出  大腕云集,阵容强大  一场真正来自民间的贺年“春晚”    去年,好客山东贺年晚会的成功举办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今年,由山东省旅游局和山东卫视联合举办的“好客山东福星高照大型主题晚会”再次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网络草根名人和影视明星同台献艺的形式使人们大呼:新鲜!价值10万元的神秘大奖则更抓
期刊
“福”字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是古代祭祀、祈求达到希望的写照,因此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而每年的祈福求愿便是历经生活酸甜苦辣的现代中国人普遍追求的一种心灵慰藉,人们对福祉的敬仰和追求自古流传,让我们在面对过去与未来的时候有着与生俱来的中国式的乐观与坚韧。而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千年古刹灵岩寺,它的山水灵秀与人文气息成为了信福、爱福、求福的山东人第一祈福圣地。    开山灵岩
期刊
导游,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导游的言谈举止、素质品性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折射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修养。日前,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2010全国导游大赛”,这是国家旅游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主题年的重要内容。    本次大赛,有100名选手参加了角逐,他们是从全国100万导游从业人员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山东的5名导游,不负众望,获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山东导游的风
期刊
财神从来都不只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一群,也就是说财神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于民间的。    在传统观念里,倘若得到财神的保佑眷顾,便可财源广进,日进斗金。所以过年这种大日子,是一定不能忘了财神爷的。按照风俗,腊月三十,家家都要“请财神”——贴财神像。大年初五,也有“迎财神”的民俗,许多人都会在大年初四晚上至初五凌晨放鞭炮“迎财神”。  那么,财神究竟是谁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中国历史上的财神不知
期刊
吃能让人忘记一年的困顿。年前年后,那些吃货一摆上来,看着心里就很满足。    关于过年的记忆似乎是从吃开始的,大年的气息与味道紧紧相连。至今,别人倘若郑重其事地跟我谈起过年的文化,我就忍不住走神,因为感觉连“文化”这俩字,都是馋虫爬着弯弯曲曲写出来的。  记忆中,大概从过了小年开始,青岛冷冽空气中便渐渐开始弥漫起种种诱人的年气息。顶着穿堂的海风,走在大街小巷,踩着菠萝油子,人们永远都在猜是谁家在蒸
期刊
供菜冷冷地放在那儿,不带一点烟火气,旁边是大截烧残了的香灰,让人觉得似乎是一座搬到家里来的小小的坟。    去年春节回老家,8岁的儿子怯生生地问我:“爸爸,那俩纸牌牌是什么?”他指着八仙桌上的两个牌位,一脸好奇。母亲赶紧来打断,低声说:“嘘,大年下的,别乱说。”  那是三个白色的纸牌,中间一个写“先考(或先妣)XXX之神位”;左边一个写“本姻三代宗亲之神位”;右边一个写“外姻三代宗亲之神位”。中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