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文”定位下课堂交流策略初探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师生间的交流问题,教师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要将自己定位为“长大的儿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了解儿童的需求。教师要从儿童的朗读中摸清其学习的起点,设计教学;用儿童的方式布置任务,驱动进程;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情境,培养素养;追求自然的言语实践,使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课堂交流;策略初探
  此处的“儿童”指6—12岁的学生。“儿童的语文”是江苏省教育名师于永正先生的标志性名片,要求教师要与儿童保持相似的心态,用儿童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写作。换言之,“儿童的语文”就是教师用童心和真情,唤醒和激发儿童内在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力,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为儿童提供可模仿的范本,培养儿童的语文素养。“儿童的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的、生活化的、情趣化的,三者融为一体,不可拆分[1]。课堂交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只教自己认为该教的内容,却不知此学段的学生真正需要学的内容;二是教师不知该用何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而学生不乐于接受教师所采用的交流方式。“儿童的语文”是教师教学的典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教师的“影子”:怎样才能摸清儿童学习的起点?怎样给儿童布置学习任务?怎么把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情境?怎样做才算是让儿童自主探索?为解决这些疑问,笔者试图在“儿童的语文”定位下,探寻课堂交流的策略。
  一、从朗读摸清学习起点,设计教学
  朗读是学习语文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朗读时,儿童所运用的语气和语调能表现出他们对作品语言的感受程度,也能表现出他们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程度。通过检查儿童的朗读效果,教师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能检测出其意会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朗读水平揭示了儿童的学习起点
  各年级在举办语文素养大赛时,都少不了朗读项目,因为朗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学习起点。如果儿童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文章所包含的深意,那表明其学习起点较高。如果儿童连课文都读不通顺,那表明其学习起点较低。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儿童练读课文,在儿童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选择有思想含量、思维张力、靠近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开放性问题,驱动儿童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应从儿童的朗读中摸清其学习起点。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曾应邀在青岛示范教学《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上课伊始,贾老师便请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将课文朗读一遍。随后,“算”出各学生语文期中考试的分数。这和学生报出的实际成绩很接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贾老师从学生的朗读中听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摸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贾老师便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方案。
  (二)熟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
  于永正先生的弟子李虹霞在实践中,曾采用让学生“跟我读”的教学办法。教师视情况先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领读,再让学生逐渐跟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容易记住生字,还能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语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还掌握了词语搭配和句式构成等语言规律,这样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著名教师张田若先生也说,评价教学效果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可見,朗读是摸清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二、用儿童的方式布置任务,驱动进程
  当下流行以任务驱动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这本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有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且在布置时也没有使用儿童的语言,导致儿童不理解自己的任务,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布置学习任务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直接经验先于间接经验,实践操作先于符号概括,整体认知先于部分掌握,横向构造先于垂直构造。从行为角度看,儿童乐于接受诸如比赛、扮演、对话等游戏化的活动;从心理需求看,儿童爱听、爱读、爱讲、爱编故事,一个与儿童自身相似的故事可以使他们情绪高涨;从思维方式看,儿童依赖于形象思维,初步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对眼前直观、单一、鲜明、跃动的形象感受强烈,凭借“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于永正先生曾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示范教授《黄河的主人》一文,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复习检查,理解词语;朗读感悟,学习写法;读写结合,迁移训练;聚焦生字,指导书写。这四个任务从理解字词到感悟学习,从读写结合到指导书写,都很好地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实现了由理解到运用的转化和迁移。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于永正先生遵循儿童的实践操作先于符号概括的认知规律,向儿童布置了“朗读感悟,学习写法”的学习任务。他不是生硬地给艄公贴上标签,而是遵循儿童善用直接经验、实践操作、偏重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让儿童结合自身划船、坐船的经历,以进入角色的状态读句子并想象画面、谈自身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勇敢智慧、技术高超的艄公形象。学生通过“画句子—读句子—谈感受—说写法”的具体实践,理解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在概念上的区别和写作目的上的一致性。可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布置学习任务,有助于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运用儿童语言布置学习任务
  儿童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指向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儿童的语言布置学习任务,让儿童听了便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
  1.布置指向明确的学习任务
  于永正先生在教授《黄河的主人》时,恰当地运用了儿童的语言布置学习任务,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达到高度契合。特别是在完成第二任务“朗读感悟,学习写法”时,于永正先生又布置了两个指向明确的小的学习任务:一是画出两处直接描写黄河主人的语句,并感受艄公的形象;二是先画出第六自然段中“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如同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和第五自然段中“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再思考这两部分该怎么读,它们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于永正先生的指示十分明确,让儿童画什么、读什么、想什么,每一步都非常简洁明确。   2.用操作性强的语言来点拨
  当学生自主完成第一个小任务时,于永正先生开始点拨:“这部分是正面描写艄公的,其中有几个关键词,你们画下来了吗?‘沉着’‘专心致志’‘小心’‘注视’,这些词用得真好。请你们将这段话读一读,并把画的词读重一点。读完后,你们感觉艄公怎么样?”当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小任务时,于永正先生又点拨:“刚才老师范读的两段话起了什么作用?这叫什么描写方法?”于永正先生在点拨时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这些问题紧扣文本,用儿童的语言引导学生由画句子到以读促悟,将朗读感悟、品读感悟和写法指导融为一体,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可见,用操作性强的语言进行点拨,儿童便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从而顺利地驱动教学进程。
  三、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情境,培养素养
  把学生学习时产生的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情境,能激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与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学生获得和调动直接经验的又一途径。
  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关于《草》这首诗中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促进学生对“枯”和“荣”两个字的理解,于永正先生在教授时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这首诗在客观上赞美了小草什么高贵品质,也没有直接追问学生“枯”和“荣”两个字的意思,而是故意扮演一位老奶奶,把教学问题转化成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于永正先生以老奶奶的口气和学生说:“假设老师现在就是你奶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奶奶听?”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下,学生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连常常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都想看教师扮演的“奶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积极背诗给“奶奶”听。
  在学生向“奶奶”背诗的情境中,扮演“奶奶”的于永正先生故意问了两个问题。一问是“那么多的花不写,为啥要写草?”此处以反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二问是“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奶奶怎么听不懂?”此处于永正先生故意把“枯荣”说成了读音相近的“窟窿”,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辨音能力,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储备,还考查了学生对“枯”和“荣”两个生字的解释能力。
  最后于永正先生假装感叹:“奶奶这么大时,哪有钱上学啊!”通过这么一句话,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在假扮“奶奶”,以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中,于永正先生的发言不仅涵盖了语文学科教学问题,而且指向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大问题。比起知识的获得,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到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难以忘掉的收获。
  四、追求自然的言语实践,健康成长
  只要教学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并提供了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又能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交流,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儿童去追求自然的言语实践。
  (一)教师放心,儿童才能放心
  “所谓放心,乃是对‘生长可能性’的无条件相信。”[2]教师不要因为怕儿童读不好、感悟不到、说不好、写不好,而不放心让儿童自由学习。儿童自由表达的过程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生长过程。教师要相信儿童能在摸索和失败的过程中能获得成长,不要用所谓的“引导”去干扰儿童的静心思考和自由表达。教师只有放心让儿童成长,儿童才能放心,其天性才能自然流露,自由想象和创造性也才得以实现。这就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所追求的自然真实的言语实践。
  (二)儿童放心,才能自然表达
  儿童放心后,其天性便会自然流露。在放心的状态下,儿童会静心思考,自由表达,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在教授“伊索寓言”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牧童和狼》中的牧童和《蝉和狐狸》中的狐狸,他们说谎的目的是一样的吗?现实生活中我们该不该说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了最终结论。《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是自欺欺人,会让自己裹足不前;牧童的谎言是为了戏弄别人,结果是害了自己;《蝉和狐狸》中的狐狸是为了谋食害命。生活中,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谎言,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受害者及其亲人也会受到伤害。但是在生活中,也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夸新娘子漂亮,新娘会很开心;说妈妈做的饭好吃,妈妈会很开心。但大多数时候,比起谎言,诚实才是上策。经过自由表达和交流,学生得出了这个全面且合乎情理的答案。这是学生自我探讨所得,并非教师强制灌输的结果。放心让儿童自然表达,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得出了超乎预料的答案。
  综上所述,比起说着儿童听不懂的话,一味地灌输自认为儿童所需要的知识,教师不如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需求,从儿童的朗读中摸清学习起点,用儿童的方式给儿童布置学习任务,巧妙把学习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情境,再放手让儿童去自然表达。灵活运用“儿童的语文”交流策略,就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使课堂交流渐入佳境,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于永正.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18(5):12-15.
  [2]王崧舟.永远对孩子放心[J].小学语文教学,2019(1/2):1.
其他文献
结构范本之八:分论点结构这种结构在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一般来讲,文章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主旨,而文章内容中每段的开头就是本段的分论点。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的网络结构,作者从安全角度出发,向您介绍一个利用备用设备实现路由器叠加后替换防火墙的案例。
灰尘可以说是机房的劲敌,机房的除尘措施如果不到位.再好的服务器或网络设备都会出现问题。
作为久负盛名的"九省通衢",武汉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商业资本、较为发达的工业技术在20世纪20~30年代面粉工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武汉面粉工业在和上海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时间要达一小时以上""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要达 100%"。体育课对增强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方法护士主动热情向患者介绍其疾病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和保健。结果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后,明显加强了
按项群对奥运会项目进行分类,分别分析不同项目(按项群分类)的主场效应。通过综合分析奥运会各项目的特征和主场的特征,发现技能主导难美项群容易产生主场效应,但不恰当的观众行为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践行这一准则,在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识字方法探究和识字空间的拓展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感受到识字的快乐,从而能够主动识字,不断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
随着企业级运算和互联网应用的爆炸性增长.用户要求有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服务器.高性能的工作站和存储子系统.为了顺应这种趋势,Maxtor于去年9月份推出了15000rpm 3.5英寸SCSI硬盘
针对常规地震DNA算法难以设置正确的搜索基因,并且拾取出的地震层位可能出现过于散乱、连续性不强的现象等问题,在保证搜索基因高效合理的前提下,提出复式五点采样的方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