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的功能主义释意模式

来源 :中国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的功能由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塑造并随之转变,这使得法律能够与社会俱进.我国《民法典》具有自治法与治理法、人文主义与社会正义、市场发展与道德建设、个体主义与团体主义的现代化面相,传统教义学的释意模式已无法涵盖.功能主义释意契合民法典价值更新的现代化需求,顺应法典制定后的司法适用需要,可避免陷入传统立法及释意模式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封锁.功能主义释意的本质是"超越法教义学、回归法教义学",在尊重民法典内、外部体系区分的基础上,挖掘并深入阐释既有之体系内涵与规范意旨,保障《民法典》适用的安定性与可预见性.功能主义释意可凝聚《民法典》的体系化内涵、促进民法法教义学的融合发展,对于构建中国的民法体系与民法学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新冠疾病(COVID-19)传染性强,潜伏期长,已在全球快速蔓延,给司法鉴定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对COVID-19疫情下法医精神病鉴定的日常工作相关环节如何避免感染,COVID-19导致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精神损伤特点及其损伤/伤残评定,COVID-19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防范及法医学鉴定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进鉴定机构、鉴定人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防范感染及化解纠纷的风险意识,根据疫情变化做好应对预案.
伴随生物医学研究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法律确认了行业层面自发探索的伦理治理机制.但是,这种伦理规制依据层级较低、内容抽象原则的伦理规范展开,且执行主要依赖研究机构层面的自我规制,只能达到“弱约束”的效果.这导致立法强化科学研究伦理约束的目标难以实现.在科学与社会关系已呈现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愈发不可持续.因此,有必要以受国家规制的社会自我规制为方向,将伦理规制适度法治化,既推动科学界形成更为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自我规制,又为这种社会自我规制设定基本的框架秩序,并确保政府对自我规制活动的监
在亲缘关系鉴定中,如叔侄、姨甥、祖孙关系 [1]等较为多见,但目前仍未有相应的标准,一般采用ITO法 [2]和判别函数法 [3]计算常染色体STR的似然率,同时依靠性染色体STR辅助 [4]进行判断,但在实际检案中,单纯用ITO法分析并不能得出准确结论.本文介绍了联合ITO法 [2]和家系重建法 [5,6]分析姨甥关系鉴定1例,现报道如下.
法规范层级结构理论是下位法不能抵触宪法的法理原因.但我国的实践和理论将传统层级结构理论里上位法作为下位法的效力根据变成了效力与内容的双重根据.然而,层级结构理论作为一种形式渊源理论无法提供内容相抵触的统一标准.在坚持层级结构理论确立的宪法优先地位前提下,应将"事物的本质"作为合宪性审查判断的内容标准,在宪法规范具体化和个别化两个场景中分别展开法教义学体系建构,最终提炼出这种判断标准运用的一般思维框架.
司法解释中的出罪规范普遍存在着基本类型不清、法理依据不明、出罪后果表述混乱、出罪事由与出罪后果"错配"等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出罪规范虽种类繁多,但基本类型是"无罪"和"有罪归为无罪"."有罪归为无罪"类型的出罪规范的法理依据是"需罚性"的丧失.完善司法解释中的出罪规范,应优先采用体系内的出罪事由,限制体系外的出罪事由;尽可能明晰出罪事由,限制模糊的出罪事由;规范出罪后果的表述方式,可以分别采用"不认为是犯罪""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合理配置出罪事由与出罪后果,将部分"不认为是犯罪"修改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需由多个主体协作实施,故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呈现连带责任的特点.因行为人主观过错的不同,审验机构介入的虚假陈述行为呈现不同的共同侵权行为样态.《证券法》主要规制审验机构的过失与委托人故意虚假陈述导致的投资者受损的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由此审验机构承担的连带责任性质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委托人作为最终责任人,要对全部虚假陈述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审验机构只对与其审验行为有因果关系的损害、与委托人一起向投资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审验机构之间连带责任的范围划分,应当根据各个审验机构的过错程度以及
"应税所得"是对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的理论提炼和专门概念,包括积极层面的"毛所得"和消极层面的"扣除"两个核心要素,具有综合所得、已实现所得、净所得、法定所得等特征,反映了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和税基确定,对所得税法的制度建构和功能作用产生基础性影响,是所得税法的基石概念和核心理论.应当重视将应税所得分为劳动所得、资本所得、经营所得的类型划分,并考虑对资本利得等实行差异化税收待遇,更好地发挥税收激励创新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作用;应当借鉴国际立法例,充分吸收增值说理论、可税性理论、生存权保障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中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在国际法规、制度层面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治建设的新理念,致力于为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层面,中国主张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法规为准则,倡导创设民主、科学、公正的国际良法,统筹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全球良法善治提供方向指引.在实践层面,中国不断提升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
1 案例资料rn1.1 案例1rn1.1.1 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rn李某,男,37岁.既往因双眼近视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2018年5月12日因他人拳击右眼致伤.急诊行右眼角巩膜裂伤缝合+眼球探查术,术中见角膜裂伤沿RK手术切口呈放射状全层裂伤,9点~3点位角膜裂伤长约12mm,灰白色渗出物嵌顿,前房积血,并见3点位角膜缘后巩膜裂伤长约5mm.同年5月30日行右眼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积血清除、视网膜光凝、硅油填充等手术.术后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出院诊断:右眼球破裂伤
权力配置模式是政府架构的核心.根据“相对地位”的形式标准与“立法权限配置”的实质标准,可将不同政府架构下的权力配置模式类型化为“分立制衡”“行政臣服于立法”“分工制衡”“议行合一”四种典型模式.按照上述类型化标准,我国政府架构下的权力配置模式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典型模式.基于责任政治的二元化,在对我国政府架构下的权力配置模式定型化时,应综合采纳宪制和政制的双重标准,将我国政府架构下的权力配置模式定型化为“统分结合”模式.该模式下,“党的领导”规范为“分工协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在党的领导原则统摄下,权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