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GC到IPGC:电影宣发新手段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媒体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传播新模式.虽然这类新模式套着互联网的外衣,却已步入人们日常收集获取信息以及传播发布信息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时代,当这些新型传播模式得到良好的运用和延展后,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内容及产生更佳的宣传效应.以抖音为首的头条系产品,近年在电影的IP宣传发行上已经先行尝试IP GC传播模式.在互联网传播用户对用户的特性下,这种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创作得以实现IP的新手段或将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无人知晓》《何以为家》两部影片都属于“叙述儿童”类儿童电影,以儿童的生存困境为其叙述焦点,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勾画出两种可供参考的“叙述儿童”类电影创作的文本蓝图.在世界电影史上,孤儿电影跨越电影类型成为一个叙事母题,对孤儿电影的传承和借鉴,使得这两部影片超出社会新闻或田野调查报告,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将两部电影放置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创作方法,可以为今后此类儿童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集群城市地域文化特性和受众观影喜好,提出优化湾区电影价值建构的路径与方法:以地域性景观与文化打造“粤港澳风味”电影;以视点的选择与控制、剪辑技巧等影像修辞,引导观众建立视觉认同,创造“伦理境域”,调动观众想象并制造能够悄然控制的潜意识能动效应.如此强调叙事形式和伦理价值相结合的策略,能够发挥叙事主体的叙事意图对观众主体性的影响,询唤与重构观众主体身份、引导其价值判断系统,助力影像叙事讲好湾区故事,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脱离污名的语境下,“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方,是置身其中能让人回到童年的精神原乡.《干妈》通过王桂英蛰居地城乡景观、王桂英人格品质与“人纸合一”的日常生活三种路径生成“苏北”意象,建构出非遗纪录片地方意象生成的“景观—人格—生活”逻辑框架.非遗纪录片不仅是影像档案,还是审美对象.《干妈》“苏北”意象的生成逻辑,为非遗纪录片书写“地方”意象,获得观众情感共鸣,提供了新的拍摄思路.
系统阐述了近年来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全球收集的多种不同出版时期、不同语种的《共产党宣言》的情况,重点论述了19世纪早期重要的三种版本、20世纪前半叶两种重要的英译本和中国本土首个中文节译本的收藏情况、内容与版本特色等,认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马克思主义馆藏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共产党宣言》版本收藏,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宣言》在欧美、在世界和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其中晋商文化内涵丰富,渊源深厚,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白银帝国》《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从中挖掘创作选题,以晋商影视故事中反映的“忠、义、信、新”等价值观,助推新晋商发展、助力山西新形象树立.在新时代语境下,只有以更加尊重观众的姿态应对市场需求,与时俱进贴近山西民众生活,寓主流价值观于晋商故事情节,才能更好地塑造晋商形象,讲好晋商故事.通过对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分析与思考,探索新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方式.
媒介融合是数字资本主义科技大势下传媒与艺术彼此破除边界,交流汇通的标志.在此过程中电影深受计算机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了“空间转向”的特征,而作为承接着“看”的视觉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捕捉“真相”的监控技术内在勾连.在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类普遍生活方式的时代,强调共时性的电影新形态与景观内爆的监控新形态产生了根本性的深度融合,电影艺术的媒介转型与监控伦理的社交转型的内在逻辑或许共同指向“影像”的消逝与“监控资本主义”的未来.
由鲁坚执导的《布德之路》,是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献礼之作.影片以翻身农奴布德为主人公,展现了布德身份的转化以及西藏社会形态的变迁过程.电影在线性史观的统领下,将主人公的个体行为与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布德逐步成长为草原英雄的同时,西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正成为人间乐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布德为代表的西藏人民展现出了主观参与性、选择性和目的性,他们所经历的暴力与牺牲,都体现出影片鲜明的价值判断.
《沙丘》(Dune,2021)是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执导的电影,影片中随处都是未来世界与星际太空中的宏大场面,其中技术与机器化叙事格外突出.未来世界中的技术与机器与人类社会天然地融为一体,其在影片中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影响、对人之存在的价值、对战争的意义等方面.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技术与机器的进化中不断受到挑战,它们对于个体之人、人类社会乃至星际宇宙的影响都应以辩证的角度去考量.
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听特性、沉浸式的真实感与主张“再现真实”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二者的融合虽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被重新审视而趋向理性,却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虚拟现实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观众观看行为、互动参与、情绪反应发生了空间性转变和重构,产生了影像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汇、视听空间向身体空间的延伸、个体空间从公共空间分离的特点,探讨其背后暗含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有助于为虚拟现实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我和我的父辈》是由四位导演着眼于不同年代,发挥各自所长拍摄的四个短片连缀而成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其文本内在的一致性.四个故事都将普通人的经历置于台前,凸显了人民的主体性.思想层面上,影片阐发了人民是历史的变革者、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创造者,也是利益的分配者;艺术层面上,影片以人为叙事内驱力,以人为情感锚点,以人为幽默生发点.影片在讴歌人民主体性同时,巧妙地完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以及对时代精神与民族意识的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