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验证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各方面条件和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实验,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人尝试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验证的方法,摸索出了一条进行探究实验的新途径,下面结合“力的合成”实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 问题的提出
  1.1 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等特征,在教学中通过采用改变实验方式、注重实验设计、美化实验过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深入、有效参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作用是通过观察实验,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实验,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验探究教学。
  1.2 “探究验证法”的提出。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完全的探究实验方法进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探究教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的概念较抽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搞清楚具体该怎么进行实验,实验中应该记录哪些量,甚至有些同学不明白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实验中出的问题较多。我们在全校高一级部教科研沟通实验室会议上,讨论的课题就是“力的合成”,讨论的焦点就集中在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应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还是验证性实验教学。一部分教师主张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探求起来难度太大,并且学生在预习后知道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主张要求学生做验证型实验。最终,我们的讨论结果是,既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记忆,又要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等实际情况,探索采用在探究中验证实验教学的方法。
  2 “探究验证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我们探索在探究中验证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多个班级按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顺利进行是难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教学设计如下:
  2.1 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分力跟其合力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2.2 学生分组探讨探究的方法。
  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选定优秀方案。如验证性实验方案:①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拉A至某点P。在纸上标出P点,记下拉力F的方向和大小。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拉A至同样的位置P,在纸上记下两个力F1、F2的方向和大小。③过P点用统一标度作出F、F1、F2的图示。学生能设计好前三个步骤就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转换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当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之后,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步骤③,作完F、F1、F2的图示之后,我们没有按传统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力的合成遵循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没有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而是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学生此时能发现连接之后得到的图形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点所在,我们通过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自己探索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探究过程:④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在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构成平行四边形有感性认识之后,再介绍平行四边性定则。之后进行下一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过程:⑤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比较F′和F,看是否重合。(大小、方向误差多大)
  2.4 教师声明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顺利进行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
  2.5 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和验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确定实验结论。
  2.6 运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定则,强调合力为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
  3 实践后的反思、体会
  3.1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很多时候教师不能将课堂对学生进行开放,主要问题是不相信学生,特别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把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是操作实验的机器,没有创造性思维,潜能没有被激发。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势必被淘汰。
  3.2 不能放任学生。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但是力的合成概念本身很抽象,学生对于遵循的规则更是无从猜想。课堂四十五分钟非常宝贵,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完成本节实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更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把课本知识加以强化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复习课难上”这是许多数学老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习题课那样有“成就感”。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做题,讲题,再做题”的题海怪圈。而一节好的数学复习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查漏补缺,还应当重在知新,提高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俗话说“教无定法”。复习课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开展形式,但是真正上好数学复习课并不
期刊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眼动”,让学生“心动”,让学生“手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眼动 心动 手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变化。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实现教学方
期刊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成败,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制定与是否落实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应如何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并落实到位呢?  1 教学要定准三维目标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三维目标呢?新课标根据新时期语文课程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和制定了新的目标理念,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体
期刊
【摘 要】 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初中数学老师来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事实上,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方面考虑,还是从已有的理论成果及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考虑,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期刊
语文教学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花的精力也是最多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要想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我认为突破口就在于如何把问题教学法运用好。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呢?下面主要从三方面来谈一谈:  第一,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
期刊
分类思想是中学数学四大思想之一,分类思想不像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内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1 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去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
期刊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整节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地在下面听,实行满堂灌。而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很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所以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喉干舌燥,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这样既没有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谈不上能力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应
期刊
1 “对话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对话使得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使得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专制地位,需要教师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跟学生展开对话。教师放下“师道尊严”,走出“教师至上”的地位,以伙伴的身份,以平视的姿态,以尊重的态度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条件,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我个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严”、“恒”和“做好表率”几字。  首先,我认为“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要求教师本身有父爱般的严慈。同时也要给学生起码的尊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