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各方面条件和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实验,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人尝试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验证的方法,摸索出了一条进行探究实验的新途径,下面结合“力的合成”实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 问题的提出
1.1 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等特征,在教学中通过采用改变实验方式、注重实验设计、美化实验过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深入、有效参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作用是通过观察实验,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实验,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验探究教学。
1.2 “探究验证法”的提出。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完全的探究实验方法进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探究教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的概念较抽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搞清楚具体该怎么进行实验,实验中应该记录哪些量,甚至有些同学不明白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实验中出的问题较多。我们在全校高一级部教科研沟通实验室会议上,讨论的课题就是“力的合成”,讨论的焦点就集中在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应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还是验证性实验教学。一部分教师主张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探求起来难度太大,并且学生在预习后知道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主张要求学生做验证型实验。最终,我们的讨论结果是,既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记忆,又要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等实际情况,探索采用在探究中验证实验教学的方法。
2 “探究验证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我们探索在探究中验证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多个班级按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顺利进行是难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教学设计如下:
2.1 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分力跟其合力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2.2 学生分组探讨探究的方法。
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选定优秀方案。如验证性实验方案:①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拉A至某点P。在纸上标出P点,记下拉力F的方向和大小。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拉A至同样的位置P,在纸上记下两个力F1、F2的方向和大小。③过P点用统一标度作出F、F1、F2的图示。学生能设计好前三个步骤就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转换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当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之后,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步骤③,作完F、F1、F2的图示之后,我们没有按传统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力的合成遵循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没有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而是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学生此时能发现连接之后得到的图形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点所在,我们通过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自己探索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探究过程:④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在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构成平行四边形有感性认识之后,再介绍平行四边性定则。之后进行下一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过程:⑤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比较F′和F,看是否重合。(大小、方向误差多大)
2.4 教师声明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顺利进行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
2.5 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和验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确定实验结论。
2.6 运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定则,强调合力为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
3 实践后的反思、体会
3.1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很多时候教师不能将课堂对学生进行开放,主要问题是不相信学生,特别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把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是操作实验的机器,没有创造性思维,潜能没有被激发。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势必被淘汰。
3.2 不能放任学生。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但是力的合成概念本身很抽象,学生对于遵循的规则更是无从猜想。课堂四十五分钟非常宝贵,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完成本节实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更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把课本知识加以强化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问题的提出
1.1 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等特征,在教学中通过采用改变实验方式、注重实验设计、美化实验过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深入、有效参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作用是通过观察实验,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实验,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验探究教学。
1.2 “探究验证法”的提出。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完全的探究实验方法进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探究教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的概念较抽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搞清楚具体该怎么进行实验,实验中应该记录哪些量,甚至有些同学不明白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实验中出的问题较多。我们在全校高一级部教科研沟通实验室会议上,讨论的课题就是“力的合成”,讨论的焦点就集中在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应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还是验证性实验教学。一部分教师主张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探求起来难度太大,并且学生在预习后知道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主张要求学生做验证型实验。最终,我们的讨论结果是,既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记忆,又要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等实际情况,探索采用在探究中验证实验教学的方法。
2 “探究验证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我们探索在探究中验证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多个班级按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顺利进行是难点。探究和验证过程的教学设计如下:
2.1 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分力跟其合力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2.2 学生分组探讨探究的方法。
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选定优秀方案。如验证性实验方案:①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拉A至某点P。在纸上标出P点,记下拉力F的方向和大小。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拉A至同样的位置P,在纸上记下两个力F1、F2的方向和大小。③过P点用统一标度作出F、F1、F2的图示。学生能设计好前三个步骤就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转换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当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之后,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步骤③,作完F、F1、F2的图示之后,我们没有按传统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力的合成遵循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没有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而是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学生此时能发现连接之后得到的图形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点所在,我们通过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自己探索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探究过程:④引导学生将力的图示的三个力的末端相连,再观察图,看有何发现。在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构成平行四边形有感性认识之后,再介绍平行四边性定则。之后进行下一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过程:⑤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比较F′和F,看是否重合。(大小、方向误差多大)
2.4 教师声明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顺利进行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
2.5 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和验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确定实验结论。
2.6 运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定则,强调合力为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
3 实践后的反思、体会
3.1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很多时候教师不能将课堂对学生进行开放,主要问题是不相信学生,特别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把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是操作实验的机器,没有创造性思维,潜能没有被激发。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势必被淘汰。
3.2 不能放任学生。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但是力的合成概念本身很抽象,学生对于遵循的规则更是无从猜想。课堂四十五分钟非常宝贵,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完成本节实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更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把课本知识加以强化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