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评价,演绎情智共生的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作出瞬间、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表达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师情智才能的展现,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良性的即时评价可以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自发萌动为自觉进步,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并促成课堂的随机生成,演绎出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课堂。
  一、关注情感体验,启动情智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课堂上,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既要情真意切,也要思维迸射。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和智慧潜能,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圈可点之处要给予积极的引导、真诚的表扬和热情的肯定,使学生精神愉悦,使课堂充满磁力,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对于朗读好的学生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
  “你读得声情并茂,我们都被你的朗读打动了。”
  “她读得多好听,笑得多甜呀!”
  “多么幸福快乐的感觉,谢谢你与我们分享了这份惬意。”
  如此充满亲切感和感召力的评价语言,一定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和自豪感,由此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需要教师激发情感,用情去唤情,长此以往,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也会因此而形成。
  课例:苏教版第二册《春笋》
  师:刚才小朋友叫春笋的声音轻轻的,可温柔了,笋娃娃睡得太香还没听见呢。还是请雷公公来帮帮忙吧!(生学春雷大声喊春笋)
  师:雷公公的嗓门可真大呀,终于把春笋唤醒了!(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既响亮又好听,真像大嗓门的雷公公。小春笋很想起来,可是泥土和石块压得它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呢?(指名读第二句话,该生读得结结巴巴,且字音有误。)
  师:别着急,再试一试。(该生第二次读,声音很小且不流利)
  师:有进步,就这样慢慢读,读熟了就好了。(该生反复练习读)
  师:我就知道你能行,春笋要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多不容易啊,你和春笋一起努力好吗?(该生能放开音量读)
  师:你努力了,就会有进步。让我们和春笋一起用力,让一个个春笋都冒出来吧。
  (齐读)
  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环节,老师始终没有刻意地追求结果,而是耐心地将鼓励性评价融于对学生的关爱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生由失败走向成功,让学生掌握了方法,锻炼了能力,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寻找读的契机,以有效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迅速启动情智,进入学习情境,诱导了学生情智合力的萌发。
  二、关注对话过程,发展情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即时评价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共振。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对话”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引导性的即时评价,则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和知识点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评价渗透于学习之中,使之浑然一体,避免了理性与机械,使课堂多了一些感性、灵动与情趣。
  课例:苏教版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师: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它长得高,你赞同小松树的话吗?
  生:它的话不对。因为课文后面告诉我们,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它才有那么高。
  师:你能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来回答,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小松树说得对,因为它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生:不对不对,因为小松树长在高的地方,看起来比大松树高,其实没有大松树高。
  (一时间,学生间发生了争论。)
  师:大家先别着急下结论,让我们好好读读小松树的话,想一想再发表意见。(学生再读小松树的话)
  师:谁有新的发现?
  生:小松树是站得高,却对大松树说自己长得高。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个“长”字就告诉了我们小松树这么说是不对的。想一想,小松树说这话时的语气。谁会读?
  (学生读时表现出了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师:瞧,他多像是一棵得意洋洋的小松树。小松树的确站得高,看得远,但它不应该这么得意啊!
  课堂上,生生对话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情智宣泄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提升情智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困惑,有争论。学生获得成功之时,希望听到老师中肯的好评;遇到困惑时,希望得到老师善意的引领;发生分歧时,更渴望听到老师真诚的评判。
  三、关注体悟阅读,生成情智
  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情智的碰撞和互激,因此,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体悟也促成了学生的情智生成。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课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你们认为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
  生(脱口而出):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妈妈。
  师:现在,你们的看法都不一样,只有找到根据才能说服对方。根据在哪儿呢?
  生:在课文中。(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有杰克的功劳。如果当时杰克不是那样“从容”,早就引起德军的怀疑了。
  生:妈妈也有功劳,她很镇定地“轻轻”把蜡烛吹灭,而且是妈妈一开始就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要不然,最后杰奎琳怎么能拿走蜡烛呢!
  生:我认为他们全家都有功劳,都保护了情报。
  生:还是妈妈的功劳大,把情报藏在蜡烛里的主意是妈妈想出来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因为你们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但是,没有杰奎琳在最关键时候的灵活应变,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能不能用一种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呢?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的作用。
  生:情报站没遭破坏,是全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片段中,教师以学生关注的“到底是谁保住了情报站”为切入口,潜隐的不同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种对话表现出了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熟悉文本,寻求根据。与此同时,老师通过即时评价,也有力地推动着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的不断深入。可以看出,老师评价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就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智得以生成。
  阅读教学中,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诊断、反馈、调控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兴奋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形成了课堂生成—调控—再生成—再调控的良性循环,也得以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丰厚、更灵动。
其他文献
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下,教师们都在积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小学英语教学也在“听、说、读、演、唱、做、玩”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体现着新课标对知识、情感价值态度、能力的三维要求。而合作教学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三种形式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小学英语
一、为何要做片段练习  1.片段练习是课堂的有效延伸  片段练习可以和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有很多的写法值得学习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2.片段练习是生活的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能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并适当选材,成了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跨越了这道难关,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一半。  3.片段练习深受大家喜爱  片段练习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以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提出了挑战。学生在各类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尴尬,如果教师任其自然,袖手旁观,必将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让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有其本身的学科知识性目标;同时,数学亦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本人提倡数学教学用“知识”和“德育”两条腿走路,现结合《年、月、日》的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一、凤头:追踪热点,轻松导课    师:2005年10月,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投影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是被动的受众。教师讲的许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的;而学
新课改迎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方法创新不断,真可谓百家争鸣,风生水起,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为教学生学会思考,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广大教师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解读手中的教材,深入挖潜,科学呈现,短短的一篇课文让学生积累了字词句,学会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还在阅读理解中受到了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可见,阅读教学中,教材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能力,习惯改变命运。而预习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要让预习不成为一句只说不做的空话,只有让预习得法,才会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现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对低年级语文预习的教学体会。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对复习课认识上的偏离,以及教材解读下的省事,使得大家把复习教学的价值仅仅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使复习教学趋于死记硬背、写写改改,缺失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和定位,缺失对练习整合的思考,缺失学习理解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缺失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注,而把复习课中的练习题目仅仅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我努力使每节复习课都能走向“深刻”和“厚重”。  下面是我在设计和执教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位学生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无故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知道后,把学生带到鸟巢旁,里面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无不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他非常懊悔,再也不敢鲁莽行事,很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可见,真实、人性化的德育可以震撼人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使学生终身受益。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中,存在于孩子与教师的交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瑞思·曼恩,曾对习惯作过一个十分精辟的比喻:“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每天缠新索,这说明了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期性,因此也就具有了艰巨性。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是有足够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提问、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等良好学习习惯的。本文侧重探究的就是怎样“缠新索”的问题,具体而言,是小学高年级语文